APP下载

《岩性油气藏》第33 卷第1 期特约主编简介

2021-01-28

岩性油气藏 2021年1期
关键词:油气藏石油勘探岩性

袁选俊,男,1963 年生,博士,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兼职教授,《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国石油勘探》等期刊编委。2014 年以来任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关键技术及目标评价》项目长。袁选俊教授1984 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 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生部沉积与岩相古地理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在职),获工学博士学位。1987 年7 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研究所、石油地质实验研究中心从事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共参加或主持各类项目/课题40 余项。2004 年以来,主要从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关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领域的科技攻关,先后担任课题长、常务副项目长、项目长。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 项。与项目组成员合作发表论文共计60 余篇,合作出版专著7 部,参与编写专著8 部。

袁选俊教授长期从事湖盆沉积与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学术造诣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在湖盆沉积学和岩性地层油气藏石油地质评价等2 个领域的贡献较为突出。

(1)湖盆沉积学领域。继承发扬了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传统沉积学理论,系统总结了不同沉积相类型的沉积特征与模式,提出了“相模式”指导下的“五步法流程”沉积相工业编图技术规范,并于2006 年深入中国石油旗下的14 家油田分公司开展技术推广,为油气勘探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推动了湖盆沉积学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生产应用。近年来,组织团队开展古代/现代浅水三角洲和湖盆细粒沉积特征精细解剖,揭示了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的生长模式,提出分流河道在三角洲前缘呈“结网状”结构,并控制岩性油气藏的分布与富集;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长7 段富有机质页岩分布模式,指出沉积相带、缺氧环境、湖流等因素共同控制着富有机质页岩的分布;探讨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的成因与主控因素,建立了咸化湖泊—碱湖的沉积演化模式,指出碱性岩、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在凹陷区呈叠置分布,可形成有利的页岩油组合。

(2)岩性地层油气藏石油地质评价领域。在“九五”期间,与谯汉生教授进行“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勘探潜力与目标评价”课题攻关,提出“富油气凹陷”的概念、内涵及分类指标,建立了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各类油气藏叠合连片的饱和勘探理念。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参加中国石油“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科研项目,协助贾承造院士等建立了“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理论与勘探配套技术”,总结了陆相断陷、坳陷、前陆与海相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该成果对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部署与油气发现具有重要贡献。在“十二五”期间协助邹才能院士组织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岩性地层油气藏项目”攻关,带领研究团队创建了“坳陷湖盆岩性大油区成藏地质理论与致密油气连续型聚集理论”,推动了从湖盆边缘向湖盆中心、从源内向源外多层系岩性地层油气藏以及致密油气的勘探。“十三五”以来,组织开展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与区带/圈闭有效性评价技术攻关,在不同类型规模储集体成因与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大型岩性地层油气藏与远源-次生岩性地层油气藏群的成藏机理与主控因素、岩性地层区带/圈闭有效性预测方法和特色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深化了岩性地层大油气区地质理论与勘探配套技术系列,助推准噶尔、鄂尔多斯等盆地碎屑岩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发现与领域拓展。

受《岩性油气藏》编辑部的委托,袁选俊教授组织参与“十三五”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的研究骨干,立足准噶尔、鄂尔多斯、松辽、柴达木等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成果,以“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新进展”为主题,撰写了沉积储层、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勘探技术等相关论文18 篇,在《岩性油气藏》第33 卷第1 期集中刊出,希望这些文章的刊出能继续推动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发现与储量增长。

猜你喜欢

油气藏石油勘探岩性
一种全浸式油气藏工程课程设计方式研究
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碎屑岩岩性识别方法及应用
关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分析与勘探技术探讨
黔中地区土壤酶活性对岩性的响应
Intersect大型油气藏模拟器助力高效开发油气田
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研究
重力勘探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探讨
复杂难采油气藏开发管理探索与实践
渠道运行多年后渠体中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对比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