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儒家与道家音乐治疗思想发微

2021-01-28武汉科技大学艺术治疗研究中心430065

大众文艺 2020年5期
关键词:天籁荀子道家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治疗研究中心 430065)

儒家、道家音乐思想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取向音乐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儒家、道家音乐治疗思想内涵,并把其纳入到到中国传统音乐治疗思想理论体系中,对于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治疗文化,促进传统音乐治疗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音乐治疗思想

春秋末期的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他也是杰出的音乐家。孔子掌握了多方面的音乐技能,善于击磬、鼓瑟、弹琴、唱歌和作曲。他对音乐功能有着敏锐的洞察能力,并把音乐具有的养生保健、心理治疗功能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服务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孔子对于音乐养生的理论研究,对于音乐心理治疗的具体实践,在《周礼》《吕氏春秋》《论语》《史记》等古籍中都有相关的记载。

孔子把音乐活动作为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心灵以及培养“仁爱”精神的重要工具。他认为诗与乐在完善人格、丰富人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促进的作用。孔子指出君子的人格整合过程是借助“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完成的,君子的人性丰富是则基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成于艺”。孔子把音乐看作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注重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通过音乐实践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标,希望用音乐实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的安定。正如孔子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全面的修养不能缺少音乐,只有有了音乐的修养,人才可能达到人性完美的高度。因此,孔子崇尚礼乐,并把音乐作为他教育人、培养人、感染人的一项重要内容。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弹琴、歌唱、舞蹈等形式来表达、宣泄自己负面的情绪。例如孔子创作的《去鲁歌》,就是写的在鲁国时,齐国选女乐八十赠鲁国国君,鲁君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愤然离开鲁国,在离去的路上孔子即兴唱起了这首歌,来表达无可奈何的心情:“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孔子在预知自己大限将至之时,对人生恋恋不舍而泪流满面,他拄着拐杖在门口即兴唱出了:“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的哀怨之声。孔子擅于运用音乐宣泄负面情绪,他认识到了音乐对人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积极影响,并在自己多年的音乐实践活动之后,总结出了“乐而不淫”“思无邪”“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标准。在孔子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他不仅重视对音乐“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而且还非常重视音乐在养生、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医疗功能,孔子原始古朴的音乐治疗思想,为当今学者从音乐治疗学科角度研究他的音乐医疗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于《乐论篇》,对于儒家音乐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荀子认为人一生下来是邪恶的,需要通过教育的改造方能使人变得向善,因此,荀子的哲学观点主张“性恶论”。荀子所说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这段文字阐述了音乐作为人们欢乐时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是满足人的情感、心理需要不可或缺精神食粮。故人离不开音乐,欢乐的情绪也会在歌舞中得以体现,人的行为举止、性情变化也会体现在音乐活动之中。所以说人离不开音乐,没有了音乐人们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快乐,而音乐活动如果不加以引导,也同样会导致人在情绪上失去平衡,出现异常的心理问题。

荀子提出“先王立乐之术也”就是要制订“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主张用雅颂之声来影响人们的心理,引发人们的善心。荀子还讲道:“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这里可洞察出荀子在肯定了音乐的心理功能基础上,也对音乐所具有的养生保健功效作出了表述。他从人的心理、精神层面的需需求上,揭示了音乐存在的的根源,论述了歌、乐、舞为一体的古代音乐艺术形成的必然性与其存在的合理性。荀子纠正了墨子“非乐”论强调物质需要而忽略精神需要的片面性。荀子承认音乐具有社会功能,认为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的观点是错误而肤浅的。他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同社会、政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以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音乐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道家音乐治疗思想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作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在音乐上学术观点并不多见,这与他创立的道家思想不无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明了世间凡最大最方正的事物反而是有棱有角的,世间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完美的音乐是听而不闻的,最大的形象反而无形”。“大音希声”作为是老子少有的音乐思想,把音乐艺术指向了道家所推崇的最高音乐哲学境界。道家音乐所推崇的声音,大而唯美,处于无形无象的形态之中,具有“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的意境。道家“大音”所指的是“道”本身所具有的声音,是人间最纯粹和最美妙的声音,这种声音无声胜有声,蕴涵着“大音”平和人心的深刻道家音乐治疗哲学思想。

晋朝时期的王弼在为《道德经》作注时曰:“听之不闻名日希,不可得而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有宫而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在老子认为,美妙的音乐是难得听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是音乐的整体部分。而最美好的音乐是无法只靠听来得到。人们听到的,只能是音乐的具体部分,不可能包含整体的是“大音”。也就是说道家思想中,凡是我们能听到的都是音乐的一小部分而已,不管音乐有多么美好,都无法触及音乐的本体并渗透于音乐的全部。要想听到音乐的本体和全部,要靠你自己去体会,去把握,仅用耳朵是不行的。人的耳朵所能听到的只是人为的世俗音乐,真正的音乐和大自然融为一体,需要用心去感受。只有当人的内心到达平静如水的境界时,方能享受到至尊无上的“大音”。

老子的音乐观强调的是用宁静、空无的心来感受、享受音乐,“大音希声”的哲学思想,揭示了音乐与人的心理的必然联系。道家音乐思想中分为无为的自然音乐与世俗的非自然音乐,强调以人为本才是符合道法的音乐。道家音乐不仅是无形无声的,而且是包罗万象和唯美的。老子所指的天籁之音不是人们用声音就能够表达的,至美的“大道之音”能融天地为一体,这样的音乐自然会给人无音胜有音、无形胜有形的安详、宁静的情感与心理体验。

在《齐物论》中,庄子也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个不同层次。“天籁”是指自然界万物因各自窍穴不同而发出不同的声音,是最高层面的音乐。“地籁”是指大自然的风吹动万物窍穴之后形成的音乐之声。“人籁”则是指人们在使用乐曲演奏所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也是人为产生的层次最低的一类音乐。“天籁”之音是不受任何限制自然发生的,而“人籁”与“地籁”之音,是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形成的。所以说“天籁”就是天然形成的,人们由此可以获得的审美体验为“天乐”,它给人带来是一种崇高的审美愉悦感。“天籁”之音正是庄子所追求音乐的最高层次,体现道家自然无为的指导思想,无为使得心理没有任何负担,没有了负担内心就会变得平静、祥和。庄子主张极致的音乐是和人的心理相联系的,音乐是人内在心理活动的一种外在具体表现形式,他也常常借助音乐来抒发自己压抑在内心的负面情绪。

猜你喜欢

天籁荀子道家
郑庆余《逝去的记忆
——天籁》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经典语录
丝路天籁曼妙歌声
天籁之诗(外四则)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