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实践中生态文化与音乐美育融合初探

2021-01-28南京林业大学21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5期
关键词:美育思政融合

(南京林业大学 210000)

人才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如何培养出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如何在高校很好地承担这一历史重任,如何在信息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高校和所有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高校如何实现生态文化与音乐美育的深度融合,是理念与实践的创新探索。

一、三者融合的根本前提:课程思政

在高校非思政课程之中,融入道德规范、思想观念及政治观点等思政教育内容,努力将课程中的思政与育人元素挖掘出来,并在课程改革与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课程教育理念和实践便是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群一般被称为“思政课程”,而“课程思政”往往是对育人体系、课程教育体系的描述,两者之间绝不仅仅是文字顺序的改变。课程思政将价值传播体系与思政教育工作体现在所有课程之中,不仅发展和丰富了思政课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有机融合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同频共振。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思政是深化“思政课程”体系的需要,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求的需要,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课程,课程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途径中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交汇点。隐性、协同与创新三种思维方式的确立,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前提。引领大学生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增强使命担当,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引领大学生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高校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所融入的一系列内容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社会各界的重视,而生态文化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三者融合的关键要素:生态文化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日益升高,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朴素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已成为人们最希望挖掘与传承的核心内容。如何提升高校对于传统生态文化的认识,如何在高校的课程思政实施中体现对传统生态文化的关怀,已逐步成为焦点问题。当下,对于高校师生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的实践行动,特别是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及坚持绿色发展等,都对高校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要求师生重温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优秀思想以及包含于其中的生态文化。

“取用有节”所表达的是关乎生态保护的实践准则,“敬畏生命”所注重的是关乎生态伦理的价值尺度,“天人合一”所呈现的是关乎生态整体的根本定位,“以时禁发”所描述的是关乎生态管理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原理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绿色发展理念彰显与弘扬了其本质。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层次价值追求,是以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为理论起点的,亦是传统朴素的生态智慧的集中反映。绿色生活方式所追寻的是和谐共生,其本质是一种求美实践;绿色发展理念所树立的是整体观念,其根本是一种求真实践;绿色价值旨规所依托的是以人为本,其内核是一种求善实践。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深深感悟到传统生态文化因子在绿色发展理念中的独特表达。

通过研究生态文化观,我们可以深深体悟其对于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与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具有在人与人关系基础上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特质,也强调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人类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关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有机与整体论的观念,是与机械地将三者割裂开来的观点针锋相对的,“生命共同体”等观念正是有机与整体论的最好呈现与发展,体现在道法自然、万物平等、勤俭节约、民胞物与及天人合一的人生态度与道德观。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贵和”的文化价值观,体现了古人的生态智慧。强调应当保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儒释道三家生态智慧的核心表达。新时代的我们应特别注重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三、三者融合的重要载体:音乐美育

音乐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够带动听众、表达情感的听觉艺术。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音色、曲式、织体、风格等等,都是音乐的基本元素,美妙的声音正是通过这些元素传递给听众,同时这些基本元素也共同造就了音乐艺术的美育功能。通过音乐艺术促进社会实践的完美度与个性化,净化人们的心灵,这类审美教育过程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和内容的,被人们称为音乐美育。情感体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音乐美育实践的过程,是因为人们内在情感激发往往是通过外在的音乐艺术表现来达成的。人类多层次全方位的智力体验开拓正是由传统的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超越与突破而带来的,而这些突破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特殊形式,包含了灵感与直觉。

为高校课程思政寻求新的着力点与切入点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音乐美育无疑是易收获、效果好的独特途径。与此同时,音乐美育能够为较为深刻的教育内容营造直观且显示度较高的学习氛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音乐美育往往是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而高校校园文化与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大学生成长为追求“真善美”的综合发展的复合人才,塑造人格、提升创新力、调整状态、培育团结合作意识及培养高尚爱国情操、集体主义精神等,均为高校音乐美育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寻求如何促进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方面。

高校课程思政与音乐美育可以相互渗透。课程思政实践与音乐美育都是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两者在本质上有着紧密的关联,两者在不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过程中,高度契合,尽管落脚点不同。音乐美育需要课程思政实践的引领与支撑,反过来,课程思政实践也需要音乐美育润物无声与天然的亲和力。一方面,人的道德显现过程中,音乐美育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另一方面,音乐美育本身就拥有情感体验、教化与认知等功能实现。经典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直击人们的内心深处,感动生命,春风化雨般升华了人们的灵魂。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生态文化与润物无声的高校音乐美育的融合,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没有了课程思政作为引领,就失去了融合的根本前提;离开了生态文化,就失去了融合的关键要素;抛开了音乐美育,就失去了融合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独特的载体。

四、结语

笔者尝试将本文主要内容小结如下:

课程思政明方向,生态文化新时尚。音乐美育来承载,三者融合巧弘扬。

猜你喜欢

美育思政融合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