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准扶贫受助学生状况研究
——以贵州大学为例

2021-01-28贵州大学550025

大众文艺 2020年5期
关键词:资助精准育人

(贵州大学 550025)

一、前言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扶贫工程重要一环的“教育扶贫”也被引进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中,成为精准资助贫困学子的重要依靠。如何让“教育扶贫”实现从理念倡议到策略行动的转换,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的题中之义。

新时代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正日益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全国高校资助总额从2013年的574.1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150.3亿元,资助人次也从2013年的3724.07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4387.89万人(全国资助管理中心2013—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近年来,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大学也紧跟时代要求和政策步伐,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牵头部门,将教育精准扶贫资助政策特别是针对贵州省建档立卡系统中贫困学生的惠民政策通过联合各学院和各教学单位宣传并落实到每位在校生。

二、高校精准扶贫资助工作实践现状

1.精准扶贫受助学生状况

贵大精准扶贫受助学生人数已从2015年3310人增长到2018年11841人,受助学生基本涵盖学校40个学院各年级。本次调查共发送网络问卷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4份,有效回收率97.28%。同时,为走向“数据呈现”到“实际体会”场景变换,本次调查还对部分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和受助学生进行访谈以获取深度信息。

2.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状况

第一,扶贫识别精准有效。精准扶贫对象为贵州大学校内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籍和贵州省户籍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符合条件要求的学生入学后均可自愿申请学校精准扶贫帮扶资金。通过班级互评、年级筛选、学院审核层层识别后,最终上报学校,学校依据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学生日常消费行为等数据比对确定精准扶贫受助学生名单。在识别阶段,由各学院辅导员与申请资助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以全面真实了解需帮扶学生家庭情况和个体需求,在确保资助识别精准的基础上,也充分维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

第二,精准帮扶全面覆盖。从2014年始,学校就着手建立并逐步完善受助学生基本信息电子数据库。以学校资助管理中心牵头,各教学单位配合的方式分别成立评定工作小组逐级负责,力争促进高校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制度化、规范化。受助学生基本覆盖贵州省9个地市州和贵安新区,且基本覆盖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数据表明,将近98%的在校学子对学校资助工作的严谨审核和有力贯彻表示满意,并认为高校精准扶贫资助让他们不仅缓解了经济压力,还给予了他们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除此以外,贵大还结合自身学院特色和学生特点,开展“三帮”活动,即“帮生活、帮学习、帮心理”这一多方帮助形式。鼓励身边同学尤其是班干部、党员关注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通过组织班级活动等形式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号召学院老师关爱贫困学子的学习状况和个人能力发展情况,形成“传道授业、育人成才”的教学体系,让受助学生感受关爱同时也能够正视自身情况,为未来走向社会做好规划准备。

第三,资助形式创新,资助内容多样。在遵循精准资助政策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学校也重视个体自身作用,以“直接资助”和“间接劳助”双轨并行的方式确保贫困学生的基本物质需求和素质锻炼,将普适性无偿资助和发展型有偿资助有机结合。除了每学年学校发放的4830元,除去免(补)学费部分,余下1000元直接发放至受助学生一卡通上自行支配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内部团体活动,不定期举办“阳光成长”“励志之星”“就业指导”等主题活动,也积极筹划开展各类勤工助学活动,形成由座谈会、征文赛、讲座交流、网络交流等生动活泼且形式多样的素质道德教育模式。接受调查学生中约92%人认为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予了他们更多机会去表现自我和肯定自我,而不是单纯地被动“等、靠、要”国家和学校扶持。

第四,强化教育引导,拓展就业渠道。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贫困受助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政策和就业指导,联动招生就业处、资助管理中心等部门深入挖掘扶贫岗位,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组织受助学生集体学习,积极参与素质拓展活动,激励受助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当中,激励他们回馈家乡,到贵州省内极贫乡镇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创业就业,积极宣传基层就业创业受助学生典型事迹,引导受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

第五,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尽管目前贵大利用电子技术和人际关系等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式力求程序与实体的精准识别,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资助动机多元、缘由复杂、诉求不一等原因,仍存在诚信缺失和资助低效等不良现象,这要求精准资助制度安排和个体整体素质的进一步优化。在与部分随机选取的在校学生访谈中得知,约有76%接受资助学生反映,自身易出现自卑、抑郁、孤独等悲观情绪,引发学习焦虑、社交困难、就业压力等问题。这同时也表明,当下精准扶贫资助体系在“资金受助”与“心理帮扶”双重结合上仍需努力。

三、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未来展望

随着高校精准资助工作逐渐走向实践深化期和理论升华期,大国治理下的高校精准资助有其特别意义之处。在国家层面,精准资助彰显教育公平的大国风范;在社会层面,精准帮扶内涵融合多方力量的团结互助;在个人层面,精准受助体现励志奋进的成长关怀。新时代的高校精准扶贫如何才能更好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促进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体系良好运转和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本文结合现有文献研究和实际调查,认为可从政府、高校、个人三方面入手。

1.优化体系,多维资助

政府作为我国现行资助体系的顶层设计者和安排者,应确立专门性高校资助法律法规,确保各级资助机构部门权责利。其次,政府作为公权力代表,应协调联动社会各方力量,如号召银行以较低利率进行助学贷款发放;鼓励、肯定社会团体或个人资助;引导高校利用校友企业、校友活动等方式开展校企合作交流和适时捐资助学。在政府主导下畅通多方渠道,力争实现市场、政府与社会三方合力的高校资助体系,减轻政府及高校内部经济压力。

2.精准资助,资助育人

高等学校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连接学生的中介者,需将资助育人与立德树人贯穿精准扶贫全过程。开展资助前,应以可操作化的评价方法对困难学生进行量化认定评价,实现精准识别下的“滴灌式”资助。资助过程中,应对在校贫困生家庭困难情况进行动态观察,根据学生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资助。资助活动后期,除关注学生的物质帮助外,也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身心”双重帮扶中打破受助学子因贫困产生的自卑或“被施舍”心理,以积极乐观心态融入社会。

3.正确审视,完善自我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体要求。高校学子应树立正确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如实反映自身情况,切忌因“面子问题”而有所隐瞒,也勿因贪恋资助金额而弄虚作假。在接受精准资助后,应将所得资助进行有效应用,避免资源浪费。除了努力学好科学知识外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感激、奋进之情转化为回馈社会的实际行动,促进自我认同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

四、结语

立足精准扶贫的时代召唤,有序推进高校资助工作不仅事关贫困学子健康成长问题还体现新时代高等教育公平诉求。以“精准”为支点的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和资助育人双重目标的使命任务,也是努力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和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概言之,扶贫工作应契合时代发展,精准资助需与时俱进。构建资助与自助、育人与助人、扶贫与扶智“三位一体”的高校资助体系,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有效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推进我国教育治理能力和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要环节。

猜你喜欢

资助精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