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残疾人精神文化现状与对策

2021-01-28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550025

大众文艺 2020年7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残疾人康复

(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550025)

一、引言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数为8500万人左右,其中农村残疾人6225万人左右,占残疾人总数的75.04%。随着残疾人总数的不断攀升,残疾人群体愈发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现今,我国农村残疾人精神文化缺失,本文通过归纳农村残疾人精神文化现状,分析精神文化缺失的原因,从中提出对于建设农村残疾人精神文化可能的对策建议。从而让残疾人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励志精神,还可以实现残疾人自我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残疾人群体的幸福感。

二、农村残疾人精神文化现状

(一)受教育程度低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全国15岁及以上的残疾人文盲率为43.29%。其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文盲人口的绝对数巨大,而且多为贫困人口。在偏远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落后,有关教育的基础设施不齐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多向发达城市地区倾斜;师资队伍薄弱,对于优秀的年轻教师也不愿意驻留乡村任教;家庭经济条件差,没有能力负担教育开支。此外在农村,缺少特殊教育学校,大部分的残疾群体都接受不到足够的教育,没有机会去学校学习,致使残疾人接受教育水平低。

(二)精神生活层次低

物质贫困决定了精神贫困的产生1。而精神贫困是指个体因外在客观条件和自身主观原因导致其在精神状态、思维观念、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等方面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是个体缺乏主体性的结果,并且从根本上制约支配个体行为的产生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阐述了需求对于人们行为的激励作用,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农村残疾人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其基本物质需求没能得到满足时,就很难有多余的物质支撑与精力去追寻更高的精神文化的改善。精神贫困将会直接作用于残疾人本身,使其懒惰,不思进取,没有自我奋斗意识,导致精神生活层次低,引发如打麻将、打牌、喝酒、赌博等低层次的不当行为,这些低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有害的,会消磨人的意志,不利于残疾人的自身发展。

三、农村残疾人精神文化匮乏原因

(一)残疾人技能缺乏

残疾人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我国有些偏远农村地区仍然以自身劳动发展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文化素质低,不能接受新鲜事物,顺应时代发展。现阶段,我国贫困地区的残疾人缺乏现代农业知识,对专业的农业技术掌握不足,农产量少,收入低。如遇大病、子女升学或自然灾害等特殊事件,则会增加致贫的可能性。此外,政府对于残疾人的技能培训投入不足。农村残疾人除了种植养殖技能外,对于非农技能则了解较少。没有学习渠道,政府对于非农的培训也相对较少。

(二)残疾人精神贫困代际遗传

精神贫困具有传递性3。当父辈陷入精神贫困,子代群体从父辈中获得的遗产比较少,甚至是完全没有,对于一些精神致贫的不利因素后代“继承”得相对较多。农村残疾人父辈群体大多文化素质低、思想封闭、目光短浅,认为教育无用。形成了强烈的宿命感,认为贫穷是命中注定的,是不可改变的4。这直接导致父辈群体重物质轻教育的思想形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充分暴露在孩子面前,后代耳濡目染,逐渐认同父辈思想,轻视教育,习得父母陋习,导致精神贫困的恶性循环。

(三)残疾人康复服务缺乏

康复是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或者是用辅助器具补偿身体缺陷,对残疾人而言,康复服务具有很强的收益效应。康复能够减缓疾病引发的生理上以及心理上的痛苦,还可以通过医疗辅助器具,弥补身体缺陷,使残疾人融入社会,从而增强残疾人生活自理与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不仅能为个人带来收益,还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让残疾人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减轻家庭的负担,实现残疾人自我价值。我国农村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覆盖率低,残疾人因为贫困,几乎没有享受到康复医疗救治,就算肢体存在残疾,也没有辅助器具,出门也几乎依靠日常农具或是道路周边的木棍加以辅助。残疾人康复事业十分滞后。另一方面,对于残疾人康复,大多认为是整个家庭的责任,忽略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

四、构建残疾人精神文化

(一)社会工作介入,增强残疾人内生动力

社会工作强调人的发展。“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原则。在帮扶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更能聚焦目标,重视残疾人个人的差异。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帮助残疾人自力更生,增强残疾人内在造血能力,只有完善“造血“功能,才能为追求精神文化提供基础。

第一,为残疾人树立励志典型,提升残疾人信心,摆脱自卑感,产生自信。社会工作者定期邀请残障农户周围的励志典型,为其树立榜样,并在思想上进行引导,利用榜样的作用,激发残疾人热情、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思想上的内生动力。此外,将学习榜样融入村规民约,通过村规民约的宣传,营造乡村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提升残疾人的行动意识与精神文化。社会工作者组织读书学习活动,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文化素养。

第二,是对农村残疾人进行有差别的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内生动力。社会工作者链接外部资源,实现就业发展的技能与本领,寻求到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使其自强。社会工作者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残疾人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有差别的训练。对于视力障碍者,可以进行按摩培训;针对腿部残疾者,进行手工业方面的相应培训……充分利用残疾人自身的优势,开发潜在能力以弥补身体的缺陷。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邀请农业指导专家,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进行现代农业指导,以科学的方法扩大农产量,增加残疾人收入,让残疾人都拥有自己的一份工作或是事业,加强生活稳定性,为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基础。

(二)增强人文关怀,重视残疾人心理健康

农村残疾人处于金字塔的底层,受到社会的排斥致使,这也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自己也更加封闭。对残疾人进行人文关怀是让残疾人“走出来”的重要举措,对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

1.增强家庭对残疾人的关怀

家庭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使家庭有序运转,以实现家庭的功能。父母作为家庭系统的重要成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家人为残疾人提供精神慰籍、教育与经济支持等。残疾人如果在家中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陪伴的话,内心将会得到安全与幸福。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对待残疾人的要么就是过于呵护,要么就是放任不管,只管孩子长大即可,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情况。就是因为家庭成员对待残疾患者的方式错误,在一定程度上给残疾人适应社会造成了压力。因此家庭成员应该多与残疾人沟通,留意他们的心理变化,增强残疾人的信心。

2.增强政府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怀

政府想要做好关怀,必须了解和掌握残疾人的需求,由于个体需求存在差异性,所以关怀的基本条件应为了解、掌握人的不同需求。组织村支两委定期走访慰问残疾人,了解残疾人心理动态,进行心理疏导,传播国家政策与残疾人励志文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残疾人励志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营造了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

(三)重视教育,减少精神贫困的产生

教育是阻断精神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因素5。教育也是一种为人力资本增能的方式,提升教育水平,可以增强阶级的向上流动率。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残疾人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率,特别是农村特殊教育学校。将有限的资源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在乡村增设特殊教育学校,完善学校的教学体系,保证每个残疾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增加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减少文盲率。

(四)提升康复服务,让残疾人“出门”

公民应该转变对残疾人的观念,强化康复服务,应补足乡村社区康复,扶持基层康复,加大对乡村医生的支持力度,鼓励医生下沉基层,提升乡村的医疗水平;将残疾康复服务于医疗复制器具纳入农村医保报销范围,扩大残疾人医疗保障的报销额,减少残疾人看病成本,减轻家中生活负担,防止残疾人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将残疾人康复纳入残疾人事业,使其缩小与健全人之间的差异,让残疾人敢于出门。另一方面,我国应该重视农村无障碍设施的改造与建设。将陡坡坎坷路段建设为平坦易行路面,在家庭内与公共文化场所中增加扶手残疾人辅助用具。将以往的土方法转变为安全可靠的设备,让残疾人放心出门。

(五)加大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提升残疾人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完善文化基础建设。积极健全文化活动场所,安装适宜残疾人的健身器材,使其有活动健身的地方。开设农村图书馆,每个村设置残疾人文化骨干,不断推进农村残疾人开展当地特色文化文化活动。以西北地区秦腔戏曲文化为例,每年利用农闲,节假日进行以村为单位的戏曲节目表演,还有其他精彩的文娱演出,鼓励残疾人积极参与,并推动农村文化遗产的发展。

注释:

1.高圆圆,范绍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精神贫困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6):131-136.

2.柳礼泉,杨葵.精神贫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缺失与重塑[J].湖湘论坛,2019,32(01):106-113.

3.余德华.论精神贫困[J].哲学研究,2002(12):15-20.

4.谭英俊,李一格.公共治理视域下脱贫攻坚注重扶志的模式构建与路径选择——基于若干个典型县的实证分析[J].桂海论丛,2019:84-91.

5.余德华.论精神贫困[J].哲学研究,2002(12):15-20.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残疾人康复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中部地区持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研究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我骄傲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