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

2021-01-27徐大祥

社科纵横 2021年4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群众

徐大祥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推进中国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百年诞辰之际,必须把握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党自身建设的逻辑关系,“把人类的历史看作一个发展过程”[1](P27),认清社会主要矛盾明确发展任务。中国近代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脉络彰显“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奠定新发展基础,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所需的合力要素,以建党百年为契机,提出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

一、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凝聚历史动力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实际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且当时亟需这样的领导组织力量来推进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反压迫抗争,融合体现出历史的选择与人民的支持,当时的历史发展促进了党对于客观环境的准确判断与实际斗争开展的布局。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对资本主义列强强势进攻而节节败退,中国遭到残酷的殖民掠夺,迫使社会中涌现出众多仁人志士实施救国大略,惋惜的是当时没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境况,忽略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以至于未取得相应的反抗成果。当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正处于混乱局面的中国时,要实现先进理论领导人民群众推翻自身的被压迫状态,就需要拥有自身的组织以及力量,所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先决条件是成立中国共产党”[2]。共产党的领导与组织,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证实了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人民群众,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压迫,这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这种选择经过了历史发展与革命战争的考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独立自主谋求中国发展;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3],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斗争的实践所决定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科学指导并取得革命胜利果实所决定的,也因为在革命进程中党充分尊重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社会革命向前、向好发展。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往往呈现出不同特点,表现为阶段性特征”[4],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的胜利促进新中国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凸显发展矛盾,透过基本矛盾促生不同的发展动力。在新中国建设之初,不仅整个国际环境在考验中国,人民群众对于国内先进工业发展的需求与落后农业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状况与人民实际需求的矛盾也相继凸显。党坚持人民主体导向与人民中心原则,确定新中国发展的主要矛盾需要以提升人民群众整体发展来解决,要深入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两个基本矛盾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再成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展示出百年大党风雨兼程的奋斗。“建党百年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动我们党理论创新的科学指引”[5],以史为鉴,在新阶段结合目前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以现阶段发展成果为基础,规划新阶段的发展理念及客观部署,应对社会发展大局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具体环境,深度挖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中解决不充分不平衡发展所需的主要动力。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协调主要动力形成推进社会发展的“合力”。“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是我们理解新时代引领社会思潮合力生成的重要抓手”[6],党带领人民群众需要把握好思想引领,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入手,推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合力” 因素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来明确不同力量的相互促进或互相制衡,所以新时代发展更需要宏观考量当前社会矛盾整体环节中所呈现的不同动力因素导向,实现从部分到整体的有机融合是当前对于“合力” 的准确判断与合理运用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发展阶段,强调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把握发展要素,结合实际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决策。从遵循新中国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正确规律来讲,更需要结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指向,在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开拓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通过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7],在此基础上,把握“五位一体”中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应用国际环境促进国际循环,配合国内循环促进国民经济有效增长,提升中国整体发展前提下所拥有的实际经济能力,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拓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巨大市场。

二、党的革命实践确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500 年发展历程见证其自身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演变,是以实际社会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发展形态演变为前提的科学论断。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到殖民压迫,从救亡图存到民主革命,从解放战争到建设社会主义,从改革开放到实现全面小康,这些发展证实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全面性,彰显出中国特色发展需紧密结合中国自身实际,客观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以及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新中国发展史与革命史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性,证实党在中国救亡图存的整体环境中经受住了社会的考验,正确选择了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支撑,经历过斗争过程的曲折,最终实现革命的胜利。从中国进入近代发展,至当今现代化发展新的阶段中,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8]。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说明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更需要党的领导,在下一个百年目标建设中更凸显党的科学领导优势。历史与人民的选择预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能实现更强盛的发展,党领导人民群众能搭建更夯实的发展基础,其中更重要的是在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促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发展,在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国防等因素中找寻更加高效的前进道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启了探索适合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尝试”[9],彰显党的科学引领作用,将“暴力革命、和平过渡”的理论与中国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将历史合力论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结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这是论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优势的前提。

历史发展的成功经验说明社会发展须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促生人民群众的发展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原因陈述,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基础确立社会发展的目标,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来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作为督促社会前进的量化标准,以此奠定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发展的支持、对中国共产党科学领导的坚定,为坚持党的领导拓展更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以史鉴今,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沿革,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人民群众的尊重与支持。“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百年演进历程表明,必须站稳斗争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原则,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0]。发展至当今的新时代征程,更需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只有人民群众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在促进社会发展新动力的融合创新,落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阐述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发展进程中有诸多的客观因素影响,其中能够探索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是人民群众。单个的人在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社会运用各项客观因素。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及自身发展所需的客观要求,在历史进程中凸显和平与革命的阶段性特征。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要求,还有中国的“民贵君轻”等人民主体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发展进程中更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发展的实践进程彰显出人民主体的理论形式,正确的理论反过来指导当前社会发展的具体人民主体发展实践,贯彻“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性引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主体推进社会发展,在社会进程中实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实际需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为实现人民群众自身发展所需目标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在中国社会发展到新阶段时满足了上一阶段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的实际所需,当人民群众过渡到新发展阶段时,同时产生新阶段发展基础之上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矛盾,也是人民群众在新发展阶段上的美好生活需求表现。中国人民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发展,从而上升到新的发展阶段,产生新的社会发展目标以及历史发展动力。

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契合新发展格局构建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在社会发展中要坚持党的领导,以此为基础中国在每一个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反过来检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再结合每一个发展阶段上社会创造的发展成果,来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中国发展新阶段上拓展新发展格局,深化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激发新发展阶段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效用。

中国社会发展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实现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过渡,证实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发展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证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党坚持用社会发展理论,带领中国社会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不断前进,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目标就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在党的领导下结合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凝聚共识要以共同利益为根基,中国共产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1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斗争,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探索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党的领导下探寻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社会发展理论,充实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现代特征。中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更是历史与社会的选择。在中国近代发展历程中,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组织力量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积贫积弱的状态到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惊天巨变,并成功开启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际党情,决定了在中国要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遵从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关键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12],党领导中国人民群众在小康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家现代化发展,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过程中,同时促进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深化发展,赢得人民群众更高的支持与信赖,证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不可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要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发展实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的具体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进行具体实践,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来指导新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呈现不同时代的状态与特征,确定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中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把握,凸显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实践逻辑,“集中体现为我们党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始终强调要以全球视野不断深化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的认识”[5],促进中国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挺立于世界发展潮头。应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把握好不同阶段中包括“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与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 的主要矛盾。“一个事物是它自身,同时又在不断变化,它本身含有‘不变’和‘变’的对立”[1](P356),明确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发展中“变与不变”的关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没有变,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改变为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实现21 世纪中叶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客观认知当前的实际国情。“注重党对社会基本国情描述的变化,结合现实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长问题”[4],完善社会主义发展小阶段,科学推动历史发展大阶段。

中国的具体国情衍生出具体发展要素,运用具体要素的动能形成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1840年中国经历鸦片战争后,开始探索社会发展改良路径,但遭到清王朝封建主义顽固派的排斥与反对,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证实19 世纪以来的中国需要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被压迫的状态,实现人民群众平等发展、中华民族独立自主;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基础上完成“一化三改”、建立基本的工业体系成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通过20 余年的计划发展成果证实需要运用改革的方式来转变20 世纪70 年代的发展状态。当今基于国家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验提出新发展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普遍联系的分析方法,把国情与世情、历史与现实、短期与长期联系起来进行整合分析”[13],以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积淀结合当前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机遇逐步推进新时代发展格局。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撸起袖子加油干”,就需要人民群众自身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中国共产党要做好新时代的科学领导更需要党针对自身进行“锻造”。“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党的领导在应对“四大危险”时,须不断进行党自身的革新发展、落实“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行从严治党、推进党自身理论与实践的优化。“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新要求,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在传承弘扬中不断创新发展”[14],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新格局,中国共产党也迎来自身创新的新格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实现党的自身建设更全面,促进党领导中国社会发展、影响世界发展的力量提升,虽然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国际贸易壁垒等复杂问题,但是国内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国际舞台上中国话语、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不断亮相,开创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的新境界。

四、新发展阶段凝聚合力筑牢现代化建设

正确认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统筹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与主要动力,做好新时代中国发展国内、国际形势的把握;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引领,拓展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实际国情中的理论指导。科学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合力构成,探索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更高效路径。

2020 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以21 世纪中叶为时间点建设现代化。人民群众是实现现代化强国建设发展的巨大力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人民中心与人民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要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历史合力构造了社会整合的总体图式,而在社会整合的总体图式基础上,社会整体又形成了不同的整合模式”[15],新时代中国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发力,凸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要素,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激发人民群众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动力,拓展“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效用。整合新时代中国发展要素与动力,凝聚新时代社会发展合力,“揭示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6]。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基于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基于社会发展主要动力不充分、社会发展不协调而产生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的“主体”之间相互依存,需要通过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民群众来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矛盾,获得社会发展成果后在自身基础上出现新的社会发展矛盾,呈现理论的螺旋式上升状态。理论来自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飞跃至理论,社会发展的循环往复推进中国新时代起点出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代化国家,2050 年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需要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中国人民积极发挥“人民主体”的动力效用,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不断更新拓展,实现社会新阶段发展。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证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会产生新问题、新矛盾,同时亟需获得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因素、动力、方法。20 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认识到落后农业国的发展实际与先进工业国的发展所需的突出矛盾,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与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理论指引,探索出适合新中国成立最初的社会发展规律,并实现工业科技发展提升了社会新阶段发展质量。当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看到“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持续向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更加严峻、更趋复杂的风险挑战”[17],国际环境不容小觑,全球化发展带给中国平台及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西方思想、价值观”等新的挑战引起次生发展问题,所以在面临抵制中国发展的“洪水猛兽”与“糖衣炮弹”时,更要坚定党的全面领导,实现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激发国内发展要素优势,规避国际环境中的发展风险。中国的新发展阶段迎来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呈现中高速增长,但人民群众对物质生产发展提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要求,党的领导更需要结合人民主体动力促进社会发展,客观认知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机遇。“要求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充分发挥国内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引擎作用”[7],实现中国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促进中国经济活跃,国家宏观调控进行总体把握,实现市场与政府的高效协作,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出发掌握国内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优势,通过扩大消费拉动国内市场供给,盘活国内经济大循环,拓展国家整体发展的新动能导向,守正创新、开辟新局。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其中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基于实践创新促进理论新的提升,通过理论自身发展指导中国共产党实现自身革新,拥有更合理、更规范、更科学的领导力量。“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与强化党的领导核心的统一”[18],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促进党的科学领导夯实基础,是实现中国社会高效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发展观对应历史前进脉络,中国共产党要秉持新发展理念,落实党的自我革新,深化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局的正确领导。新时代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发展,将现代化建设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下一个目标,引领社会以此目标为发展导向,首先需要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发展提出现代化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现代化更能够促进社会历史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彰显自身领导的优越性,突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的科学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提升实践经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证实伟大的社会发展理论留给世界关于革新的永续发展理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结合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有效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蕴含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践发展的科学融合,证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实践”与“理论”的伟大飞跃。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群众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多让群众咧嘴笑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