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浅成侵入体伴生隐爆角砾岩及其在金属矿床形成中的作用

2021-01-26周仕林王钦马丽

四川地质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含矿角砾岩碎屑

周仕林,王钦,马丽

论浅成侵入体伴生隐爆角砾岩及其在金属矿床形成中的作用

周仕林,王钦,马丽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 610059)

在地壳内,围绕含矿浅成侵入体广泛地分布着爆发岩。来自深部的含矿岩浆,沿着运移通道上升至浅成带,进行着迅速而不均匀的岩浆分异和结晶作用,在岩浆柱顶部形成富含碱质和挥发分的热液以及盈余能量,并在岩浆作用结束阶段导致突然的爆发现象和岩浆角砾岩化作用,含矿热液渗入岩浆角砾岩化作用形成的裂隙中,进行着热液变质作用,并在有利条件时发生矿化。因为角砾岩化作用带同时是岩石强烈热液变质带,往往也是矿化作用带,角砾岩化作用、热液变质作用和矿化作用也是几乎同时先后进行的,角砾岩化与岩浆期后热液活动和矿石富集有着紧密的时空关系。所以在正常情况下,隐蔽爆发伴有含矿岩浆的剧烈分异,并且是产生热液成矿系统的最普遍的方式之一。

浅成侵入体;隐爆角砾岩;金属矿床;成矿作用

关于隐爆角砾岩的论述,近20年来国内已有一些报道和认识(王照波,2001;卿敏和韩先菊,2002;宋保昌等,2002;何雨明和杨牧,2011)。而发育在浅成或超浅成侵入岩中发育的隐爆角砾岩及其与矿床形成的关系研究,近年来也有不少的报道(李胜荣,1995;陈鸿,1995;白云山和彭湘萍,1999;章邦桐等,2002;林仕良等,2003;林书平等,2012;张术根等,2014;徐刚等,2017;何青,2020)。

1 岩浆含矿角砾岩——矿区浅成侵入体的特征性伴生物

在俄罗斯及东欧一些国家,某些成矿省的热液岩浆矿床的矿田内,广泛地分布着外貌酷似火山碎屑岩的碎屑结构岩石。过去,通常把它们当作各种“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和“凝灰砾岩”来描述。但是,更进一步的研究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探讨以前的概念,并建立另一假说——形成矿化碎屑容矿岩石的非火山成因假说。露天采场和地下坑道的观察表明,一定建造的金属矿石和凝灰状角砾岩彼此通常具有密切的空间—时间关系,因此,关于这类角砾岩性质的概念,在许多方面都决定着相应金属矿床成因的地质上想法和见解的某种趋向。

例如,这类特殊的凝灰质角砾岩广泛地分布在阿尔泰、南阿尔泰和乌拉尔等地矿区的黄铁矿-多金属和铜矿床中(韩刚,2010)。比较这些典型古火山区的许多矿床中的凝灰状角砾岩,并且观察东外贝加尔一些矿区的类似角砾岩,在东外贝加尔,这种角砾岩通常都与中生代含矿侵入体有关。

关于矿床成因根本问题的尖锐争论,同时也就是蕴藏着矿床及有的地方含有浑圆状和棱角状矿石碎屑的凝灰状角砾岩性质的争论。这些矿石碎屑或被认为是角砾岩中的特殊火山碎屑(“矿石碎屑”)、“矿卵石”,或者被认为是火山碎屑和构造角砾岩的交代产物。赞成角砾是火山(火山碎屑)成因的人,认为黄铁矿层是在多旋回的火山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别是认为晚期爆发导致沉积—火山成因的围岩和与之同时形成的呈角砾岩体产出的矿石的破碎及移位。根据巨大的西巴伊、乌恰林和加伊露天采场的观察,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即对于斑岩、辉绿岩和混合成分的容矿角砾岩成因的不同理解是争论的首要基础。

阿尔泰和乌拉尔矿区一样,矿化角砾岩对于形成深度较小的矿床具有特征。这些矿化角砾岩形成深度较小的证据是:它们与浅成斑岩有关,有时与玢岩侵入体有关;胶状的角砾矿石广泛发育;空洞中有硫化物沉淀;存在各种厌深处矿物。

像矿体一样,角砾岩体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有整合的透镜状和似层状形态以外,尚广泛发育有切交褶皱的角砾岩体。己知有岩筒、岩墙、复杂的分枝脉和囊状体,它们与层状围岩具明显的接触。角砾岩体的规模变化范围也很大,一般超过矿体几倍。在空间上,角砾岩沿斑岩矿体和矿体的上盘及隆起尖灭处展布,有时围绕含矿岩体和在容矿构造上部仿佛形成碎屑状矿化岩石晕圈。角砾岩的数量随深度而减少,有时沿剥蚀面向下到300~500m处就减少了几倍。

角砾岩总是遭到剧烈的热液蚀变,常常本身就含硫化物矿石,矿石或呈碎屑状,或呈交代浸染体和矿巢。硫化物的胶状体往往胶结角砾岩。角砾岩的碎屑成分通常是矿体所有围岩(各种喷发岩、粉砂岩、砂岩等),侵入母岩以及各种热液产物:石英、绢云母石英、绿泥石、绿泥石黄铁矿及其他热液产物。偶而出现外来岩的碎屑。在上宾矿田,业已查明,有些角砾岩墙在其形成时将下古生界基底岩石碎屑带到垂直剖面400m或更深的地方。但是,碎屑的主体通常以侵入母岩为代表,同时包括热液产物,还有与角砾岩体直接毗连的围岩碎屑。

在阿尔泰,在岩石出露条件较好和侵入体的垂直揭露深度达1km的情况下,曾经研究了几十个复杂的斑岩侵入体,这些侵入体被灰岩和砂岩中的含矿角砾岩盖层所包围。在这里,侵入体的自生角砾岩化、自交代和矿化紧密结合。总的来看,它们具有侵入杂岩体含矿前缘亚相的特征,并造成南阿尔秦的许多成矿现象。

应当指出的是,南阿尔泰的矿化角砾岩与乌拉尔和阿尔泰矿区许多矿床常见含矿角砾岩颇为相似,因此它们成因的共同性是勿庸置疑的。

许久以前,林格仑和巴斯金在智利著名的布拉登矿床中曾经描述过类似的角砾岩,并取名为“布拉登凝灰岩”。这种粗大的、未分选和棱角状的“凝灰岩”的碎屑由斑岩、角岩、页岩和铜矿石组成,胶结物为致密的金属和非金属热液矿物集合体。林格仑认为矿床赋存在火山管道中,但是,以后的研究证明这一概念是错误的。

业已查明,美国、南美和墨西哥的许多巨大的铜矿床和铜钼矿床也有这种矿化角砾岩。L.布莱涅尔以前发表了专门报告。他在报告中,提供了关于这一问题的丰富文献资料评述。

角砾和“卵石”岩体呈岩墙状、岩筒状、圆锥状和不规则状。在深部岩体变窄,并具岩墙形状。在平面图上,角砾岩体的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其直径为几千英尺,而垂直方向上的长度超过直径几倍。碎屑通常为棱角状,也有磨圆很好的,其大小变化从极小的质点到重达几吨的巨块。胶结物或为同组分的细碎屑物质,即碎屑岩,或为火成岩。许多角砾岩体与浅成侵入活动有密切关系,并且分布在侵入体的顶部。例如,亚利桑那的许多含矿岩筒的位置就是这样,即分布于石英二长岩和二长岩—斑岩的延伸体末端附近。

Л.波里涅尔和其它研究人员强调指出,散染斑岩铜矿类型的各矿床之间,即网脉浸染状矿床和真正的角砾岩筒矿床之间存在着过渡现象。已经查明,许多角砾岩筒、砾岩岩柱以及角砾岩岩柱和岩墙是隐蔽的。它们与伴生的侵入体一样,沿隆起而尖灭。就其形成时间而言,角砾岩和卵石岩柱与岩浆作用结束及热液活动开始阶段近乎同时。

角砾岩体通常受到岩浆期后热液蚀变,而且,即使是在金属矿化较弱的情况下,蚀变亦相当强。以岩浆岩作胶结物的坚实的块状角砾岩遭到强烈的自交代。在侵入体接触带形成角砾岩的地段,其特点通常是岩石的岩浆晚期和岩浆期后蚀变强度增加。这时可以追索从弱矿化的块状角砾岩到比较疏松的完全被热液改造过的细碎屑物质所胶结角砾岩的过渡类型。沿走向对角砾岩墙性状的观察也获得了有趣的结果。这些岩墙由两种相的侵入角砾岩组成,碎屑为硅化的霏细斑岩,而胶结物为流状-条带石苏钠长斑岩,并含绢云母、绿泥石、碳酸盐、黄铁矿。沿岩墙走向,该角砾岩或者渐变为石英长石斑岩,或者渐变为由热液矿物和矿石所胶结的疏松凝灰状岩石。似乎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即一定地段的脉状含矿侵入体,当其向坚硬而冷凝的岩石侵入时遭到自角砾化,而在其末端,由于逸出的气体和水蒸汽的作用而使之更加松散,与此相应,岩浆岩体中等强度的自交代作用带为其尖灭处的强烈热液变质作用和成矿沉积所取代。例如,南阿尔泰许多矿石角砾岩环带的成因就是这样。这些角砾岩产于灰岩和砂岩中,并且总是赋存于石英长石斑岩岩墙和层间贯入体的末端。

特有的气体爆发角砾岩,大概对于不深的中生代花岗岩类侵入体是较为典型。该类侵入体伴有丰富的硫化物和稀有金属高温矿化,例如硫化物-锡石建造。巨大的玻利维亚矿床(利亚梁古阿、奥鲁罗)的花岗岩-斑岩含矿岩株,也像兴安岭锡矿床的侵入母岩一样,伴有丰富的角砾岩。角砾岩构成岩株的上部,或者形成漏斗,而漏斗则伸向侵入体内部。由黑色粒状电气石胶结的非常有效的矿化角砾岩与斑岩母岩岩株的相互关系可见于谢尔洛沃夫山矿床。在这些矿床中,从外貌上看,角砾岩与矿化集块凝灰岩完全相似。Г.В.伊齐克松把这种角砾岩解释为来自花岗岩—斑岩侵入母岩的“水蒸汽和气体的崩陷析出物”。在小兴安岭矿床形成时,气体在固结的侵入体中和在深达400~1000m的侵入体顶板中,为自己打开通路,此时温度退变的范围为470~240℃。角砾岩化和矿化过程在斑岩岩墙侵入时结束。

上阿卡图也夫矿床的独特的碎屑岩,以前曾认为是“上侏罗统底部的玄武质砾岩”,或者认为是“凝灰砾岩角砾岩”,后来经过进一步研究认为是与含矿斑岩侵入有关的火成角砾岩和爆发角砾岩。相似的实例亦见于阿尔泰-萨彦岭褶皱区。Г.Л.波斯彼洛夫和А.Л.巴甫洛夫除描述了杰伊矿床的构造特征之外,还描述了爆发角砾岩和交代成因假角砾岩。

许多其他建造类型矿床中的矿化角砾岩也不止一次地被人描述过,例如萨德贝里型铜镍矿床、暗色岩建造(安加拉-伊利姆型)铁矿床,某些巨大的金矿田等。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在褶皱区的矿田内含矿角砾岩的形成不是罕见和唯一无二的现象,可以认为它是大量的、特征性的现象,并且伴有各种建造类型的金属矿床形成的复杂过程。

(2)浅成侵入体的自生角砾化、爆发角砾岩、岩浆岩的自交代作用和矿石聚集,彼此通常表现出密切的空间—时间关系,无疑表明这些现象具有内在的成因联系。

2 现有的关于侵入体伴生的矿化角砾岩成因的几种概念

已发表在文献中的有关岩浆体伴生的角砾岩成因的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可归纳为下列几种基本假说:

①交代说;②矿化崩落说;③构造-岩浆说;④爆发说或爆发漏斗和火山道说;⑤复合成因说;⑥在含矿岩浆相分离时的潜伏爆发说。

人们曾不止一次地试图用矿石交代裂隙化岩石、构造角砾岩或成矿前层状火成碎屑岩的概念来解释黄铁矿—多金属、铜和其它矿床的矿化角砾岩和成矿“巨砾带”的形成。有研究人员早期就曾作过这种尝试。头一次遇到的是佐洛图申矿山的“巨砾矿石”,研究人员将其当作被硫化物、绿泥石—石英岩和绢云母岩选择交代过的火山砾-火山弹凝灰岩。以后,经过详细观察,发现这样解释“巨砾矿石”是错误的。又因为把矿石巨砾和非矿石巨砾统归为“残余岩”,即认为它们是“裂隙化岩石”,被热液交代的最终结果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迄今这些岩石的成因尚未揭示清楚。

关于构造岩不寻常性质是在振动类型运动时形成的推断,以及破碎作用多次被交代作用所替代而使岩石碎屑最终变为浑圆状“巨砾”的假说,都不能解释角砾岩的许多特征,例如角砾岩体的形态及其与侵入体的关系等。此外,角砾岩本身通常总是不具一般碎裂岩的岩石学特征,这使第一种观点似是而非。

岩石在其被矿石交代时的矿化崩落假说是洛克在1926年提出来的,在美国地质学者中曾得到广泛传播。该假说假定上升溶液能够溶解岩浆硐室壁,随后硐室壁开始崩落、下陷,直到钟状顶板不存在时为止。该假说的最有力证据是许多角砾岩呈筒状产出、顶板沉陷现象并由此而引起角砾成分中存在顶板岩石碎屑,以及角砾岩化作用与矿化作用的同时性。

但是,洛克的假说不能解释另外一些重要现象,这些现象也为角砾岩化作用所特有,诸如通常可见角砾成分自下而上有相当明显的迁移,角砾沿裂隙和缓倾斜层间裂缝侵入,在同一个岩浆柱内岩浆侵入、角砾岩化和成矿沉积多次交替,等等。上述现象曾查明于许多矿田内。

地质学家们通常将构成侵入体近接触带的角砾岩体视为不停运动的条件下岩浆侵入和岩浆分异结晶相互作用的结果。

适用于布拉登环状角砾岩简的近似假说是Ф.豪维尔和И.莫乌列伊提出的。这一(构造-侵入假说)能很好地解释角砾岩与侵入体、接触带及侵入体顶部的密切关系,但是不能解释角砾岩的另外一些地质特征,即在岩石和矿物碎屑中往往缺乏碎裂标志——角砾岩呈脉状、岩墙状和岩筒状产出,并有时离侵入体相当远。

为了解释具火山碎屑岩外貌的角砾岩的这些产状特征,通常引用爆发假说。在美国的文献中,科罗拉多、亚利桑那、密苏里的许多矿化岩筒以及廷替克矿区的巨砾岩墙,У.Х.艾孟斯、В.С.别尔巴克和Т.С.劳维林格等人都作为爆发角砾岩体的典型实例来描述。其他学者研究这些矿区时则认为“在形成含矿岩筒时,火山爆发的作用并不像有些不加批判的文献中所说的那祥显著”。

在我们的文献中,许多不规则状、筒状、蕈状、脉状及其它形状的角砾岩体是作为典型的爆发产物来描述的。我们可列举出列宁山、小兴安岭、布鲁卡塔也夫和沙赫塔明矿床的角砾岩以及外喀尔巴阡和高加索主脉西端地区的许多角砾岩体作为实例。

基于岩石学和实验资料,Г.Л.波斯彼洛夫发展了矿化角砾岩和角砾状产物的复合成因假说。根据这种假说,甚至在岩石的孔隙度很均一的情况下,也能形成界线分明的交代带。Г.Л.波斯彼洛夫指出,在岩石浸透和交代作用过程中薄膜现象具有很大意义。他证明,由于岩性不均一和有裂隙存在而对向岩石渗透的溶液产生的屏蔽效应,可能决定形成酷似真正的角砾岩的交代角砾状岩石。

从上述那些假说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爆发作用与岩浆作用的关系是形成角砾岩的问题的关键。一些作者认为角砾岩柱和角砾岩墙是“爆发岩筒”、“爆发岩墙”,只不过把它们视为火山喷颈的变种而已。这样一来,问题首先就是纯粹的火山现象的问题,从而就不是可能作为爆发原因的岩浆隐蔽侵入的问题了。这恰恰接近于Б.В.麦尔里奇等人关于角砾岩成因的观点。

另外一些作者在论及无可非议的侵入岩和周围的爆发型角砾岩时,将二者原则上加以区分,而且认为爆发岩和侵入岩在形成时间上是有很大的间隔。关于晚期侵入体沿古火山管道侵入,与此相反,或者火山爆发筒破坏了侵入体的推断,常常是容许的,因此只有出现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深度内进行的两种过程——侵入过程和爆发过程的不能并存的推断。

同时,恰恰是这两种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变为侵入岩浆作用必然特征性的空间—时间吻合才是角砾岩化作用的本质所在。这一点是З.М.胡尔巴也夫在研究前已述及的南阿尔泰含矿斑岩侵入体时首先提出来的,后来在研究阿尔泰矿区和乌拉尔含铜黄铁矿矿床时才以角砾岩形成的爆发-热液假说的形式加以阐明的。

А.М.鲍尔舒克和Ю.П.马苏连柯夫详细地研究了高加索的火成角砾岩,并且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岩浆分异现象是爆发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完全正确的。由于岩浆分异作用才使岩浆柱的顶部富含碱质和气体组分。

3 岩浆角砾岩化——经过跳跃式相分离的侵入岩浆的发育形式

上述的角砾岩并非狭义的火山岩,因为其形成于地壳内,实质上它只是含矿浅成侵入体的一个特殊相。按一定的涵义这种角砾岩是界于一般的火山碎屑岩(凝灰岩)和浅成块状侵入岩之间的产物。就其与褶皱地层的关系而言,角砾岩呈侵入体产出,诸如岩株、岩席、岩墙或蕈状体;就构造和结构而言,角砾岩是火山碎屑岩最近似的产物。鉴于这些情况,可以推想,岩浆角砾岩化作用是一种实际上伴有与地表不直接沟通的岩浆爆发现象的侵入过程和火山爆发作用。

爆发,这是与物理化学系统的物质状态的突然变化有关的能量迅速排出。深成岩浆,当其运移到不太深的地方时,就具有过热和被挥发分所过饱和的液体的特征。

岩浆从外部介质的高热力条件向较低热力条件作简单移位时,导致在其中出现能量盈余,这无疑将使岩浆具开形系统的特点。在浅成带内,深成岩浆的盈余能量变为岩石一定范围内的破碎、物质的化学迁移、岩浆的内热转换和成矿作用的功能。压缩气体的原始能量只构成这种盈余能量的一部分。在低压下能迅速气化的强大过热液体的存在起了重要作用。熔融体上升得越高,熔融体和介质的压力及温度梯度越大,整个燕馏作用就越强烈,随后挥发分凝结并形成两相和多相溶液。自下而上的岩浆侵入柱是一个自生发育系统。

在浅成带内,岩浆溶液析出能力的增长,岩浆及爆发-热液角砾岩化不是別的,就是外部介质条件变化改变内部体系的反应。

我们以上述实例为例来探讨一下岩浆角砾岩化作用的一般特征。

(1)在形成深度较小的矿田内,岩浆角砾岩化作用广泛发育。然而,对于形成在中等深度的同时代(和同成因类型)矿床来说,角砾岩并不典型。2~3km这一深度大概是岩浆角砾岩化作用的下限。

(2)上述的角砾岩通常是各种成分的分异侵入杂岩体的伴生物。这种分异性的表现是:岩浆岩体的复杂多相构造;在矿田内同时存在隶属于同一侵入杂岩体的各种成分的小侵入体与角砾岩;角砾岩赋存在其成分上与这类侵入体其它部分有本质区别的那部分侵入体(例如顶部)中;角砾岩体本身具多相构造,其碎屑成分通常为该杂岩的不同岩石。还应强调指出,角砾岩的胶结物,除了碎屑物以外,尚含一定的岩浆晚期或期后的非金属和金属矿物组合,而且胶结物亦应作为相应的岩浆相或儿个相来加以研究。晚期的岩浆侵入物(呈现一定成分的结晶较差的岩石,或破碎晶体混入物),在胶结物中颇为常见。

(3)在分异杂岩体内,角砾岩通常是形成于侵入体生成过程的结束阶段,这时,在深度较小的地带侵入了相当晚的成分比较特殊的岩浆,并富含碱质、挥发分和矿质。因此,角砾岩化作用带同时也是热液变质作用强烈的地带,而且,当条件有利时就成为矿化富集带。

(4)作为岩浆侵入角砾岩化作用的一般标志,应当指出的是其形态成因,即角砾岩的规模(体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有规律地变小。角砾岩体在深处收敛,因而呈楔状、锥状或不规则漏斗状,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和典型的。角砾岩体的收缩部分或者与侵入体的接触带毗连、作侵入体的卫星体,或者伸向侵入体内部,而赋存于构造断裂内。在已勘探的深度范围内,角砾岩体的根部就是侵入岩墙沿倾向或侧伏方向的延伸部分。小侵入体本身形成时间与角砾岩接近,有时呈复杂的树枝状或蕈状体,下部末端正好与角砾岩漏斗的根部相吻合。

所有这些事实都说明分离的岩浆体系相具有相当大的比容,亦即说明了在浅成带内含矿岩浆相分离作用具有共同的爆发性趋势。既然矿石-岩浆簇甚至在形态方面都能很好地反映出自下而上发育的深部隐伏爆发系统,那么深部岩浆矿田构造资料的总结,就可以提供直接证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岩浆角砾岩化作用作为深成岩浆在浅成带发育的最典型的形式之一来研究。А.Н.在瓦里茨基和В.С.索波列夫认为通常缓慢进行的深成岩浆演化作用是从属于一定结晶和分异的对比规律,如果是这样的话的话,那么我们所研究的情况,显然就得另当别论了。岩浆角砾岩化作用的基本特征就是岩浆分异和结晶作用的迅速的不均匀的发展,亦即跳跃式的发展。岩浆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仿佛是兼具岩浆深成演化和喷发作用两类特征。岩浆的活动组分集中而迅速地耗损和岩浆局部过冷现象总是伴有火成碎屑物的生成和喷发型的结晶作用,然而是浆岩的残余部分就具有正常侵入岩的特点。在角砾岩的碎屑和胶结物中侵入岩和具喷发岩外貌的岩石同时存在的现象,往往也以此来解释,人们认为这是这类岩石的典型特征。饱含矿化剂的岩浆冲向地表,使岩浆体系得以均匀而一致地熔离为它的组成相,这种熔离相具有突发性,即具乌尔康诺型、普林尼安型或共同种类型的喷发特点。当岩浆体系处于半隐蔽的条件下,即在向浅成带裂隙-多孔状岩石渗透的岩浆屏蔽柱内,介质的热动力状态极不稳定,并在侵入体发展方向上迅速降低,岩浆体系的熔离断断续续地进行,好像是“斑点式”地进行。熔离作用的断续性随深度减小和随着时间而加大,并且是在一定的地段内和在局部隐蔽爆发类型的一定阶段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是物理化学和热力学原因,本文不予探讨。

因为角砾岩化作用带同时就是岩石强烈热液变质的地段,并且往往也是矿化作用带,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隐蔽型爆发是热液成矿系统生成的最普遍的方式之一。由此看来,岩浆角砾岩化作用应作为岩浆金属矿床形成的一个侧面来进行研究。

4 结论

可以想见,含矿岩浆侵入体的脉动发展,以及其晚期和岩浆期后的阶段性活动,并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岩浆体系外部变化条件的内在反应,而且恰恰是这种随着时间和向地表运动而增长的相分离趋势,在岩浆到达地表之前就导致岩浆体系的消亡。大概从0.5~1到2~3km的深度通常就是临界带,在这里,从深部来的含矿岩浆柱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熔离。绝大多数的岩浆期后金属矿床,其中包括以矿化角砾岩建造为代表的一些矿床,其所以奇异地赋存于形成深度不大的、分异很好的侵入体中,可以此来解释。

王照波. 2001. 隐爆岩及其形成模式探讨[J]. 地质找矿论丛, 16(3): 201-205.

卿敏, 韩先菊. 2002.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研究述评[J]. 黄金地质, 8(2): 1-7.

宋保昌, 张宝林, 王杰, 徐兴旺. 2002.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的成矿机理探讨[J]. 矿床地质, 21(S1): 662-665.

何雨明, 杨牧. 2011. 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几点认识[J]. 西部探矿工程, 23(1): 171-172.

李胜荣. 1995. 以隐爆角砾岩型为主的金矿床系列模式[J].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4(5): 272-277.

陈鸿. 1995. 南岭花岗岩基内发现隐爆角砾岩[J]. 铀矿地质, 11(2): 77-82.

白云山, 彭湘萍. 1999. 新疆哈密坡子泉地区首次发现隐爆角砾岩筒[J]. 新疆地质, 17(2): 93-97.

章邦桐, 陈培荣, 陈迪云,孔兴功. 2002. 再论长英质隐爆角砾岩的气热流体溶浸成矿机制-隐爆角砾岩型铀矿床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J]. 矿床地质, 21(3): 256-263+245.

林仕良, 雍永源, 高大发. 2003. 西藏东部隐爆角砾岩特征及其含矿性[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3(3): 49-53.

林书平, 刘莎, 王春龙, 黄文婷, 李振杰, 王翠芝, 祁进平, 梁华英. 2012. 紫金山矿田二庙沟铜多金属矿点隐爆角砾岩活动中心的厘定及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6(3): 450-456.

张术根, 钱丽华, 刘贤红. 2014. 宜章县长城岭浅成花岗质岩浆隐爆机制及找矿意义探讨[J]. 岩石矿物学杂志, 33(4): 707-719.

徐刚, 赵景武, 秦林坡. 2017. 南秦岭蒲塘-毛堂地区隐爆杂岩体金矿特征、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J]. 矿产勘查, 8(1): 93-100.

何青. 2020. 西藏林子宗群火山岩的基本特征及成矿潜力初探[J]. 四川地质学报, 40(2): 206-211.

韩刚. 2010. 浅析新疆尼勒克县群吉萨依铜矿之含矿隐爆角砾岩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J]. 新疆有色金属, 33(4): 26-27+30.

The Role of Cryptoexplosive Breccia Associated with Hypabyssal Intrusive in Metallization

ZHOU Shi-lin WANG Qin MA Li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ryptoexplosive breccia often occurs around ore-bearing hypabyssal magmatic intrusive. Ore magma undergoes rapid and uneven magmatic differenti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during the ascending migration pathway to the shallow zone. A hydrothermal solution rich in alkali and volatile matter is formed at the top of the Magma Column.At the end stage of magmatism, sudden eruption and magmatic brecciation occur. The ore-bearing hydrothermal solution seeps into the fissures formed by magmatic brecciation. Thus hydrothermal metamorphism is carried out and mineralization occurs under favorable conditions.The brecci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postmagmatic hydrothermal activity and ore-formation. Cryptoexplosion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violent differentiation of ore magma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ways of generating hydrothermal ore-forming systems.

cryptoexplosive breccia; hypabyssal intrusive; metallic deposit; ore-formation

P588.13

A

1006-0995(2021)04-0598-06

10.3969/j.issn.1006-0995.2021.04.012

2021-02-07

周仕林(1998— ),男,四川南充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地质学(研究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猜你喜欢

含矿角砾岩碎屑
Sweet Carrots甜甜的胡萝卜
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北部角砾岩特征及成因
山东五莲七宝山长老庄隐爆角砾岩特征及其找矿指示
含矿地质体体积法在山东五莲七宝山地区铅锌矿资源潜力评价中的应用
塔木素铀矿床地下水类型研究
雷家地区东部陡坡带角砾岩特征及储层识别
清洁搅拌机的小妙招
河北省非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含矿建造划分
平朔矿区太原组“角砾岩”成因及分布的研究
滑坡-碎屑流物理模型试验及运动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