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褚朝新:让当事官员开口说话

2021-01-26

廉政瞭望 2020年24期
关键词:时政廉政官员

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曾勋

近 日,知名媒体人褚朝新的著作《我,其实还想进步》出版。在这本书中,褚朝新回溯了自己的职业之路,以及与各级官员打交道的往事。透过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一名调查记者的心路历程,更能从他的角度,透析官场生态。近日,褚朝新接受了廉政瞭望·官察室专访,分享书里书外的故事。

与官员熟络靠的是职业技巧

廉政瞭望·官察室:有同仁曾说您和官员总是能迅速熟络起来,能让当事官员开口说话,甚至有的官员还能与您维持不错的关系?

褚朝新:和官员迅速熟络起来的情形,偶尔有。江湖上有传闻说,褚朝新长着一副处级干部的脸,端着茶杯、提着公文包,这些让他能迅速跟官员熟络起来。其实不是这样,这些外在的、形式上的东西并不能让一个官员放弃对一个职业记者的警惕、戒备和抵触。

十多年的新闻实践中,能让一些当事官员开口接受采访,更多靠的是职业技巧。比如,曾经为了说服一个副部级官员接受采访,跑了几个地市,不断地在新闻现场搜集信息。与此同时不断地给他发短信,让他知道我一直在新闻现场奔走,给他造成某种类似于“即便你不接受采访我也会写出报道且可能会对你不利”的压力。

说是技巧,其实有点拔高,“到新闻现场去”是一个记者在每一次新闻报道中都应该做到的本分,这是基本的职业要求。

廉政瞭望·官察室:会跟采访过的官员成为朋友吗?

褚朝新:偶有与我保持不错私人关系的官员,比如我采访过的副部级官员老鲁,是省部级官员中为数不多敢把我带回家的一位。这种关系,是长期交往的结果。我知道他为官谨慎,也还干净,他知道我是个正经的记者,不会利用手里的资源干什么不法勾当,为人也还算真诚,彼此慢慢信任,私底下就成了朋友。

但是,多数时候职业记者和官员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职业要求不同,是很难成为朋友的。老鲁这样的朋友,可遇不可求,不可多得。真正将官员视为采访对象、工作对象之后,与他们交往就单纯多了,就是工作,就是要从他们那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别的利益输送和交换。坦坦荡荡,大大方方,彼此尊重,最终良性互动。

与官员打交道,保持干净清白很重要

廉政瞭望·官察室:写时政调查报道,有没有遇到过被刁难的情况?

褚朝新:确实,因为我近些年写时政调查,而且有不少是舆论监督,得罪不少人。所以近些年我经历过三次不同的调查,是否做过有偿新闻、是否有过敲诈勒索、是否与官商有什么利益输送等。我老家的地方官员、原来工作过的报社,都曾接待过针对我的调查组,调查的结果是我没有这些问题。这一点我要感谢他们,是他们用调查证实了我的清白。

做时政报道且是监督性的时政报道,经常与官员打交道,保持干净清白很重要。这是职业操守,也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廉政瞭望·官察室:您在书中谈到,个别官员曾希望利用你的人脉关系,为他“跑官”。这样的情况多吗?

褚朝新:找我跑官的事情确实有过,但极少,书中写到的那一例的当事人跟我不熟悉,此事发生后,我通报给了当地省委的有关官员,详情书里有介绍。了解我脾气和性格的人,一般不会跟我开这种口。

总体来说,最近十年官场风气有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最近几年,官员们越来越谨慎,也越来越注意了,贪腐的不良风气有所好转,积极作为改善民生的好风气则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媒体应多报道官员丰富的一面

廉政瞭望·官察室:您在书中给读者呈现了不少官员的另一面,比如他们的无奈和温情等。可能我们的媒体对官场生态与官场人的丰富性的报道一直是欠缺的,造成了社会和民众的某些认知偏见。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褚朝新:你说得非常对。这个问题不仅存在,而且很严重,官员们的丰富性长期在专业的媒体报道中缺席,导致面目模糊、呆板,官方媒体中呈现的官员总是在开会、调研,总是在埋头念文件上印刷的文字,普通民众从中完全无法看到个性化的、鲜活的官员形象,因此产生隔膜和陌生感,不利于两个群体的沟通与交流。

另一方面也与某些官员对媒体态度冷漠有关,还有的官员缺乏与媒体交际的能力,有“媒体恐惧症”。当然,我们的文化偏向于隐忍,很多官员为人做事偏低调。

廉政瞭望·官察室:作为媒体,在这方面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褚朝新:新闻媒体还是要尽量多元化地报道官员这个群体,不能总局限在写官员开会、作报告、调研等程序上。这恐怕需要从新闻报道的整体思路和格局上进行改革。

问题是,官方媒体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官员,但不能立体丰富地呈现出来;市场化的媒体善于将官员还原成更鲜活丰富的个体,但接触官员的机会不多。这就考验两个不同定位的媒体突破固有新闻写作套路的勇气和能力,谁能突破谁就能在时政报道中出彩。

猜你喜欢

时政廉政官员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廉政之歌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时政
时政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