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匡迪:我亲历上海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件事

2021-01-26徐匡迪

廉政瞭望 2020年24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计委物价

文 徐匡迪

大 学毕业以后,我留在了北京钢铁学院任教。1981年,教育部派我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为期一年。之后,我又到瑞典一家高技术公司工作两年。

那时,钱伟长先生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先后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民盟常务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到瑞典参加国际会议时,与我恳切地谈了很久,说他年纪大了,希望我能回国帮他。于是我在1985年启程回国,任常务副校长,协助钱校长处理大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吃过几年洋饭,就了不起了?”

当时正值1987年和1989年,上海市委多次听取高校工作汇报,并找我谈话,要我担任上海市高教局局长、市政府教卫办副主任。我当时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学校,钱校长也不太同意。后来的安排是:每周在高教局工作4 天,在学校工作两天半到3天,还继续招收博士生,带领科研团队。

1991 年年初,我作为高教局局长、教卫办副主任,陪朱镕基市长访问欧洲。镕基同志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处理上海歌剧舞剧院著名演员林明珍回国事宜。

林明珍曾是上海市政协委员,著名的女高音。1989 年,她正在国外访问,脱团留在了意大利。我们到米兰后听说,她在米兰歌剧院跑龙套生活艰难。当时米兰和上海是姐妹城市,为此总领馆设宴招待姐妹城市委员会。朱市长就问:“能不能找到林明珍?”总领馆的人回答:“当然找得到,要请她来吗?”朱市长说:“有什么不可以啊?把她找来。”

席间,当地的爱国华侨表演了几首歌曲,朱市长听后说:“你们热情可嘉,唱歌的水平真是一般,我们这儿有一位是专业的,在国内很著名,她叫林明珍,是不是请她唱一首歌。”林明珍不好意思鞠了一个躬,说:“谢谢朱市长,您点我唱什么歌?”朱市长说:“这样,你唱一首《谁不夸俺家乡好》。”结果她唱到一半,眼泪就哗哗地下来了。

散会时,林明珍问朱市长:“我现在没有护照了,我还能回去吗?”朱市长说:“护照可以补办,你回去看看嘛,来去自由。”这件事在当地侨胞中引起轰动,朱市长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团结海外华人,收效明显。此后,林明珍回来过好多次,最后回上海定居。

出访途中还有一些事值得追忆。朱市长的英文很好,开始在意大利,他致词时常说:“阁下们、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第二站到法国时,我就说:“朱市长,给您提一个小小的建议,Excellency,要看一下现场是不是有贵族,或者有政府的部长,如果都是商人,就不太合适,特别是在法国。”结果他来火了,说:“徐匡迪,你不要认为在外国吃了几年洋饭就了不起。”

我出访时带了英语大字典,对一些忌讳的说法比较留心,因而提出了上述怀疑。他不放心,说:“你把字典拿来给我看看。”结果我立即拿字典给他划出来。他看后笑着说:“你怎么不早说呢,黄花菜都凉了,我都出了三天洋相了,你才告诉我。每次你站得很远,今后得站在我边上,有什么事随时提醒。”由此可见,朱市长尊重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大家风范。

在回国路上,朱市长叫我坐他旁边,说:“你回去就不要到教卫办上班了,我现在需要懂经济的人来管理,要懂外国经济、国内经济,你到计委去吧。”我开玩笑地说:“我不喜欢计划经济,你怎么叫我去计委呢?”他笑着说:“我终于找到一个不喜欢计划经济的人到计委去工作了。”

南方谈话后,我们胆子更大了

朱市长有浓厚的改革意识,想将计划经济改为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就要找一个不喜欢计划经济的人去任计委主任,我当时真没想到这一点。我当计委主任后不久,他调任国务院副总理,并跟吴邦国同志、黄菊同志讲“计委要做改革的前哨,改革就要从计委入手”,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上海的改革开放,是在一个老的经济中心和工业城市进行改革开放,存量非常大,和深圳的发展模式完全不一样。推进市计委自身的改革,我们是从三个方面着手的。

一是计委的职能改革。计委曾经是最大的审批部门和功能最全的综合部门,大量的审批权集中在计委。计委又是最高的咨询、决策机构。我感觉咨询是应该的,但是审批和决策不应该是计委的权限,最重要的交到市委,一般的应分散到各个业务委办去,所以我们把工业项目技术改造的审批权交给经委,农业的交给农委,城市建设的交给建委,文教社会事业交给教卫办。

徐匡迪(右三)任上海市长时,经常到基层调研。

二是筹措上海发展的资金。上海发展和浦东开发,资金需求巨大,筹措资金十分困难。朱镕基在上海时,曾分别向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借款2.5 亿美元,先后建设了南浦大桥和洋浦大桥。再建桥怎么办?比如从浦西到浦东摆渡要40分钟。只有两座桥,一个隧道,承担每天10万辆汽车的通行任务,非常紧张。

我用在国外公司工作时的经验,请香港一家公司对已建成的两座桥的资产现值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是按每年12%的投资回报率,两座桥的市值50 亿,我就向市委提出建议,将两座桥49%的资产卖给一家香港的上市公司,我就这样筹到24亿用来建设第三、第四座桥。同样隧道也卖49%,用于建设第二条、第三条隧道。沪宁高速公路的建设也采用了相似的办法。

这样就把资金盘活了,建设规模放大了。这种方式叫BOT,就是“建设—运营—转让”的方式。当时BOT的确是有风险的,国家计委不同意,我说卖给人家15年,15年以后又全是我的,现在我把钱先用到了。这种方式是国内首创,应该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我们的胆子是比较大的。上海的城市建设、城市面貌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1992年到1998年,整个上海全变了样子。

有了“三个一点”,市民就能安居乐业

在上海的改革开放中,我亲历的第三件大事,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有步骤地放开价格。1992 年前,上海的物价跟全国是统一的。当时我们向市委建议,物价放开可以从水果开始,因为水果是温饱有余的人才吃的。当时上海有一个国营的果品蔬菜公司,效果不好,每年贴钱还吃不到新鲜水果。

我们的改革措施是只搞交易市场,由果蔬公司办理,只管挂牌价,挂牌价比长江三角洲的其他大城市每斤高5 分钱,公司的职责就是每天到周边去看价格,高挂5 分钱。货源放开由个体经营户组织,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商品总是向价格高的地方流动。改革仅半个月,全国的水果产品都来了,包括新疆的哈密瓜、河南的西瓜、山东的苹果、海南岛的椰子、广东的荔枝等。

产地方认为,运到其他地区不如运到上海。一次运输都是一个车皮运的,每斤差5 分钱,总量就相差很多。过去国营公司的采购员,只管在产地采购,不随车押货,自然损耗和人为损失较大。个体户经营后,基本上没有损失。过去到了上海的水果,存放仓库里烂了很多,现在就不用操心了。因为交给市场去管理,交给负责任的经营者,就保证了上海一年四季水果丰富。

90 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粮油价格改革。此前,粮食和食用油的价格还是固定的、统一的。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维持原先的做法,就是大量补贴,当时上海财政一年要补贴6000 多万元。后来我们算了一笔账,上海当时的低收入群体30 多万。如果每个月政府给这些人送25斤粮食和半斤油,算下来不到4000万。于是,我们在为困难群众提供了实物保障以后,就开发了粮油价格。放开以后,上海人就能吃上最好的米和油了。

价格放开后发现一个问题,上海的物价比周边地区高了,这引发了一场争论:物价高到底好还是不好?我在人代会上讲,计划经济条件下,工资划一,哪个地方物价低,哪个地方的人民就得实惠。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高,工资高,肯定是经济发达大家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最后在人代会闭幕时,当时的市委书记黄菊同志总结出上海要做“三个一点”:物价比周边地区高一点,工资也比周边地区高一点,工资增幅比物价增幅再高一点。有这“三个一点”,就可以保障上海人安居乐业。

现在回顾起来,从1992年小平同志到上海点燃了改革开放和浦东大开发的火炬,到我们在市委领导下解放思想,用三年时间实现了三项重大改革,为上海市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我亲身参与到这一历史性转轨过程并发挥了一分作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计委物价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计划经济思维难解医院停车难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翻译市场的性质与特点
市场物价
国家卫计委: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两年内与国际接轨
卫计委:2014年底前完成50%以上食品安全标准整合
卫计委构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 重金属污染涵盖其中
卫计委征求《酱油》等8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意见
2012,物价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