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及展望

2021-01-25任海郭兆晖

生态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公约生物生态

任海, 郭兆晖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及展望

任海1, 郭兆晖2,*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广州 510650 2.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北京 100089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集中体现, 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载体。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 位居世界前列。自1992年批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 中国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重大生态工程、政策法规、国际合作和科研监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由于各种人为和自然干扰, 中国的各类生态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 约15%—20%的动植物物种受到威胁。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2020年目标未实现, 中国虽有进展也未完全实现目标。面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2050年全球保护目标, 中国可在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过程中与其他相关国际公约履约一起实施, 参与并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同时在主流化、实现路径、保护和开发模式、保护行动全民化等方面形成变革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行动计划, 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想状态。

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 主流化; 生物多样性

0 前言

生物多样性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人类与自然系统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交换等自然和人文过程, 相互作用, 参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形成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中具重要作用, 物种多样性丧失会打破生态平衡并最终危及人类自身。例如,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指出, 1970—2016间, 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消亡了68%, 地球生命力指数平均下降超过一半。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程度、国家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集中体现, 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载体, 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可见,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 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当前,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共识, 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综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挑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历程与目标, 进而指出中国需要通过参与全球治理和国家行动变革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还展望了未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 以期为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1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挑战

1.1 中国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现状

中国幅员辽阔, 复杂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造就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类型。中国有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等类型, 面积约208万km2, 森林覆盖率达21.6%, 森林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草原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等393万km2, 湿地面积达53.6万km2。海洋生态系统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生态区, 并拥有河口、滨海、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中国有高等植物约3.5万种, 约占世界总数的10%, 居全球第3, 其中特有植物约1.5万种[3]。中国有2914种陆生脊椎动物, 其中特有种641种, 占总种数的22%[2]。中国境内的哺乳动物物种数为673种, 哺乳动物丰富度居世界第一位[4]。中国有鸟类1445种, 也是世界鸟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5]。中国菌物估计超过30万种[ 6]。

中国1992年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 “生物多样性”这个词语逐渐为国人所知, 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成为各级政府规划和主流化工作内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 实施了超大规模的保护行动、工程措施与政策法规建设, 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福祉也逐渐被社会认可, 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已开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就地保护方面, 目前已经建成以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 总面积180多万km2, 约占国土面积的19%, 超额完成《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到2020年为17%的目标)。就地保护网络有效保护了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类型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 以及全国20%的天然林、50%的天然湿地和30%的典型荒漠区。此外, 建成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迁地保护方面, 我国已建立195个植物园/树木园, 收集保存了约2.3万种高等植物, 占总物种数的65%。建立了230多个动物园和250处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建立了保存138个珍稀濒危畜禽品种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体系。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收集资源总数已近50万份,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了1万多种野生生物种质资源。

中国政府还制订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法规措施, 并加大了监管, 也建立了国务院领导下的部际协调和决策机制, 投入大量经费进行保护能力建设, 初步建成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生物多样性科研也取得较好进展[7]。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16个生态工程,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恢复了生物多样性[8]。此外, 中国在杜绝国际贸易对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威胁, 控制外来物种入侵, 加强野生动植物原材料产品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工作。

国际合作方面, 中国先后缔结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湿地公约》等50多项涉及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和协定, 并积极履行国际义务。还与欧美日等国家开展了大量在双边合作方面, 通过“一带一路”等机制与中国周边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作。

1.2 中国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

必须看到, 在取得保护成就的同时,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由于人类干扰导致的生物栖息地丧失、生境破碎化、资源过度利用、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 再加上生物自身繁育障碍, 导致了中国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中国森林面积的72%、草场的85%、湿地的75%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中[9-10]。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2017年组织的评估发现已有盐桦(Ching)、倒心叶野木瓜()等40种植物灭绝。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中国的野生植物有1374种,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列入246种和8类群。目前, 中国共有3879种高等植物, 占物种总数的10.8%被归入受威胁等级[11-12]。近代我国已经有普氏野马()、白鳍豚()等10多种哺乳动物灭绝, 还有华南虎(Amoyensis)等20多种珍稀动物野外灭绝或面临灭绝。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中国的野生动物有120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目前, 中国受威胁的爬行动物137种, 约占总数的29.72%[13], 受威胁哺乳动物共计178种, 约占总数的26.4%[14]。考虑到评估时缺乏一些物种信息, 中国动植物物种受威胁比例可能高达15—20%[15]。

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

2.1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及进展

联合国1992年提出签订《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背景是因为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能源和生物灭绝等6大危机, 这些危机的解决都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 而生物多样性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社会话语体系中, 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主要的内容是履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16]。根据该公约,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三阶段目标如下: 到2010年, 明显遏制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态势; 到2020年, 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 到2050年, 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物多样性价值被承认、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中国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后就按这个目标积极履约。进入新时代以后, 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仍然需要持续关注, 因此, 生物多样性保护非常重要。我国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关内容, 与国际话语体系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高度一致。

目前全球已有19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2010年评估表明, 全球虽然付出了努力, 但没能实现“明显遏制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态势”[17-18]。因此, 在2010年日本举办的第十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2011—2020年)及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19]。然而, 2019年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全球评估报告表明, 绝大部分爱知目标无法在2020年实现, 只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 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拐点还没有到来[20]。

2.2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

1994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2010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提出, 到2015年, 力争使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到2020年, 努力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到2030年, 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中国要履约, 到2050年,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物多样性价值被承认、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据生物多样性国家评估报告, 中国在2010年时履约水平一般[21-22]。截至2019年, 中国已完成16项爱知目标, 在全球处于较好的水平。但是, 中国目前仍未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 物种濒危程度持续加剧[23-25]。

对中国近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发现,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是系统性的问题, 源于认识、立法、体制、资金、技术、能力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七个不到位”[25]。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 (1)需要进一步精心设计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 用清晰、简单的语言表述并规定量化指标(即根据“SMART”标准, 目标是具体的/Specific、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同时需要开展定期和有效核查; (2)没有强力且系统的移除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和间接驱动因素的办法, 包括政府各部门间、保护和开发部门、全社会互动等难以通过统筹和整体的规划和执行方法; (3)政府的政策工具还不够, 多头管理导致保护管理有效性差, 行动计划上还有时间滞后性; (4)生态保护所带来的巨大的生态及经济价值未惠及当地社区, 有些保护区划得过大, 资源保护与利用无法平衡,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利益攸关方, 特别是地方和社区的参与作用; (5)需要加大监测、科研和示范水平, 通过适应性管理加强执行力度; (6)资金不足和高水平队伍建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重大挑战。

2.3 中国未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变革

近10年,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从实践到认识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这些变化为下一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变革性转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原则, 第一条即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0年9月30日,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 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也表明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 要坚持生态文明, 增强建设美丽世界动力[26]。2021年5月, 我国将在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COP15将评估《生物多样性公约》过去十年战略与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 确定2030 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制定2021—2030 年全球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也邀请全球首脑到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 期待各方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行动框架, 同心协力, 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要注重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能力导向和效率导向, 打通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供给方面的短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突破法理瓶颈(例如, 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基本法以及遗传资源惠益共享方面、传统药物(含植物)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 以生态创新为突破口, 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终极目标, 并据此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阶段化的战略目标框架, 按2021-2025、2025-2030、2030-2050三个阶段, 结合联合国2050年目标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目标, 根据中国存在的问题、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生物多样性需求, 提出相应目标, 在理念目标、技术模式上进行变革性转变, 保护生物多样性。

3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举措: 参与全球治理和国家行动变革

3.1 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 重塑中国环保形象

在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过程中, 要转变过去就这个公约单独开展工作的模式, 将其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和《联合国十年生态系统修复计划(2021-2030)》一起实施, 注重目标之间的协同作用,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文化、科技等多种手段, 推动形成各个国际公约的全球目标与国家行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和政策工具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其核心是国家水平的整体行动而非公约本身行动[27]。例如, 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其中的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红线制度, 考虑了人类对地球空间的利用, 可以在国家尺度上部分同时实现气候、生物多样性和荒漠化治理目标, 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在履约过程中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全球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文明共荣共享的共同体[30]。

国际社会期待中国2021年举办的COP15大会可以对人类保护自然的路线进行一次“总修正”。目前, 各缔约方中, 欧洲国家希望到2030年保护30%的全球海洋面积(目前仅7.45%), 但一些国家对此持保留态度; 一些发展中国家希望和发达国家分享遗传资源的衍生物(如基因序列数据)和惠益分享, 发展中国家也要求增加保护资金。中国作为负责大国和东道主, 需要兼顾各方利益, 制订并通过一个兼具雄心和实际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转变过去目标太大不能落实的局面。

在具体行动方面, 根据《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的旧习, 在土地和森林、可持续农业、可持续食品体系、可持续渔业和海洋、城市与基础设施、可持续淡水、生物多样性的“同一健康(One health, 指通过交叉学科的研究和行动来推动包括人、所有其他动物及环境的健康)”[28]等8个方面实现转变。特别是新冠肺炎全球暴发后, 人们认识到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的关系紧密。中国可以与国际社会合作, 在这8个转变方面着力, 用同一健康的理念, 重视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与人类健康相结合, 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公共健康的联系, 将预警与干预措施前移, 减少疾病暴发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本。

3.2 推动形成变革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行动计划

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 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国家计划, 这个计划与以往的框架相比, 要在如下方面进行变革性转变, 形成高效一体化的机制, 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想状态。

主流化方面的转变。要整合法律、行政、市场、技术和社会的协同作用, 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即在生态文明入党章和宪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和统一规范高效的保护体制和机制[29],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制度设计上, 建议在法律体系中全面融入“自然保护”理念, 并建立以《自然保护地法》为基础的系统性的生物多样性法律体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保障保护资金, 明确生物多样性在生产、生活空间中的地位, 打通自然保护成果与经济利益的转化渠道。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现路径方面的转变。探索以整体系统观念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修复、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共同之道。在各类政府中长期规划中突出系统性、整体性, 统筹各种自然生态系统, 统筹陆地海洋、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上游下游等关系,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将自然保护成效纳入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中, 将生物多样性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特别是对自然保护地覆盖率超过30%的区县应以保护成效为考核重点[22]。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保护、修复和管理生态系统协同应对环境挑战,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保护和开发模式的转变。发达国家现在是在保护中开发生物多样性, 我国是在开发中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因此, 要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过程中, 补充建立迁地保护体系, 探索为绿色发展提供战略生物资源支撑的可持续利用模式, 保证全民公益性优先的前提下, 通过发展解决旧问题和新问题, 实现在保护中的绿色发展, 实现发展与保护由消长权衡关系进入协同共生关系, 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共赢。

保护行动全民化的转变。通过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全社会有效参与的行动, 让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传播升级到公众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并自觉行动方面, 特别是在野生保护生物的禁止贸易, 挖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传统知识文化, 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知识共享, 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民科学等方面实现全民参与, 实现保护行动深入民心的变革性转变。

4 展望

进入新时代,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生物丰富而多样是美丽中国的标志, 是实现绿水青山的重要前提。中国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 在具体方法中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这些理念和方法论中, 确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战略地位。传统的保护措施需要变革, 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和经费投入, 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框架下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共同保护行动, 最终在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

[1] 蒋志刚, 马克平, 韩兴国. 保护生物学[M].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7.

[2] 薛达元, 张渊媛.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与展望[J]. 环境保护, 2019, 17: 1–5.

[3] REN Hai, QIN Haining, Ouyang Zhiyun, et al. Progress of implementation on the Global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 in (2011-2020) China[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9, 230: 169–178.

[4] 蒋志刚. 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5] 郑光美.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6] 高吉喜, 薛达元, 马克平, 等.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2018.

[7] 李干杰.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J]. 中国生态文明, 2019, (2): 13–14.

[8] BRYAN B A, GAO Lei, YE Yanqiong, et al. China’s response to a national land-system sustainability emergency[J]. Nature, 2018, 559: 193–204.

[9] 欧阳志云, 徐卫华, 肖燚, 等. 中国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与演变[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10] 任海, 刘庆, 李凌浩, 等.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三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

[11] REN Hai. Conservation and Reintroduction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China[M]. London: Springer, 2020.

[12] 覃海宁, 赵莉娜, 于胜祥, 等. 中国被子植物濒危等级的评估[J]. 生物多样性, 2017, 25(7): 745–757.

[13] 蔡波, 李家堂, 陈跃英, 等. 通过红色名录评估探讨中国爬行动物受威胁现状及原因[J]. 生物多样性, 2016, 24: 578–587.

[14] 蒋志刚, 李立立, 罗振华, 等. 通过红色名录评估研究中国哺乳动物受威胁现状及其原因[J]. 生物多样性, 2016, 24: 552–567.

[15] 蒋志刚, 江建平, 王跃招, 等. 国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 558– 565.

[16] 曹俊.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贡献有多大?[J]. 中国生态文明, 2019 (2): 15–23.

[17]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R]. 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 3. Montreal of Canada, CBD secretariat, 2010.

[18] WILLIAMS S J, JONES J P G, CLUBBE C, et al. Why are some biodiversity policies implemented and others ignored? Lessons from the uptake of the Global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 by botanic gardens[J].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2012, 21: 175–187.

[19] 戴蓉, 吴翼. “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国家评估指标的对比研究及对策建议[J]. 生物多样性, 2017, 25: 1161–1168.

[20]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R]. 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 5. Montreal of Canada, CBD secretariat, 2020.

[21] 薛达元, 武建勇, 赵富伟. 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二十年: 行动、进展与展望[J]. 生物多样性, 2012, 20: 623–632.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EB/OL]. http://www.mee.gov. cn/gkml/hbb/bwj/201009/t20100921_194841.htm.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五次国家报告[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4.

[24] 徐海根, 丁晖, 欧阳志云, 等. 中国实施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进展[J]. 生态学报, 2016, 36: 3847– 3858.

[25] 杨锐, 彭钦一, 曹越.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变革性转变及路径[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 1032–1040.

[26] 习近平.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9-30.

[27] 张惠远, 张强, 胡旭珺.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方案、世界行动[J]. 世界环境, 2020, (2):19–21.

[28] 李彬彬.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健康的共同发展——One Health[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 596–605.

[29] 马克平, 高吉喜, 李琳, 等. 中国面向2020后的生物多样性保炉: 全球治理与国家行动[J]. 人与生物圈, 2018, (3/4): 138–143.

[30] MA Tianxiao, HU Yisi Hu, WANG Meng, et al.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A new vision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post-2020 strategic plan for biodiversity[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doi:10.1093/nsr/nwaa265.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

REN Hai1, GUO Zhaohui2,*

1.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2.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C.P.C (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 Beijing 100089

Biod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an effective carrier to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China is rich in biodiversity, ranking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Since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1992, China has made important progress in in-situ conservation, ex-situ conservation, key ecological projects, monitoring, basic research,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However, due to human and natural disturbances, most ecosystems in China are degraded to varying degrees, and about 15%-20% of the animal and plant species are threatened. The 2020 goal of "curbing biodiversity loss" for glob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has not been achieved, and China has not fully achieved the goal either despite all the progresses. Facing the goal of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journey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nd the goal of global conservation by 2050, China can jointly implement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with other relevan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can participate in and lead the global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ctions. At the same time, China should form a transformative national action plan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mainstream, realization path,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and universal protection action, and other aspects so as to realize the ideal state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situ conservation; ex-situ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ainstream; biodiversity

任海, 郭兆晖.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及展望[J]. 生态科学, 2021, 40(3): 247–252.

REN Hai, GUO Zhaohui, et al.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J]. Ecological Science, 2021, 40(3): 247–252.

10.14108/j.cnki.1008-8873.2021.03.029

X176

A

1008-8873(2021)03-247-06

2021-01-18;

2021-01-31

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专项(No. 8-3-7-20-10);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CBD-COP15)项目

任海(1970—), 男, 湖北黄陂人, 博士, 研究员, 主要从事恢复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E-mail: renhai@scbg.ac.cn

郭兆晖(1985—), 男, 浙江嘉兴人,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学研究, E-mail: guozh@ccps.gov.cn

猜你喜欢

公约生物生态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图书借阅公约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第12话 完美生物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寻找最大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