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作家们的7个写作避“坑”指南

2021-01-22乌玛小曼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23期
关键词:写作者文字词汇

世界一流作家都怎样对待自己的文字?海明威把《永别了,武器》的结尾改了39次,只为找到准确的词。村上春树一般花六个月写完小说的第一稿,再花七八个月进行修改。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初稿如果有40页,当他修改完后通常只剩下20页……这是一流写作者对待文字的态度,偏执,强硬,像数学一样精密,在不断地自我推翻中练就上乘的手艺与直觉。

清醒的写作者都明白,灵感的闪现听上去浪漫,但将它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则需要浩大的工程。对写作而言,扎实的文字功底更是和灵感、洞察同样重要。如果你的写作经常被评价为“含糊”“抓不住重点”“俗”,那么对你而言,比起“怎样让写作变得更棒”,你首先需要确保写作没有硬伤。

拒绝含混,写作要有透明的体质

优秀的写作者必须把信息排列整洁后再呈现给读者,而不是用文字制造一座使他们困惑的迷宫。一篇充斥着抽象词汇(形容词、副词)的写作是不及格的,这样的词汇很难让读者轻松理解核心信息。有一个技巧可以让你的写作表意更清晰:当你描述一件事物或者某种情绪时,在你自认为已足够清晰的写作后面,试着用更具象的词汇再“翻译”一遍。

比如,如果让你去描写一款汽车车厢“空间利用率高”这一特点,你会怎么撰写这段写作?

A写作:第一眼看上去奥斯汀比其他美国家用车小,但当你打开车门进去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车厢如此宽大舒适。B写作:第一眼看上去奥斯汀比其他美国家用车小,但当你打开车门进去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车厢如此宽大舒适。里面没有多余的空间,每一英寸都可以利用。C写作:第一眼看上去奥斯汀比其他美国家用车小,但当你打开车门进去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车厢如此宽大舒适。里面没有多余的空间,每一英寸都可以利用,大得足以让4个身高6英尺(约1.82米)的人舒服地坐在里面。大部分写作者最可能止步于A写作,读者能读出“宽大”这一概念,却不知道到底有多宽敞。稍好一些的,会止步于B写作,让读者知道“宽大”来源于“每一寸空间都可以利用”。然而一流写作者会想方设法让文字信息足够明晰,C写作显然更胜一筹,这是奥美创始人大卫·奥格威为奥斯汀汽车撰写的。宽敞到可以坐下4个身高6英尺的大个子,一个具象的“参照物”,让“宽大”这个抽象概念一下子明晰起来。如果想表达劳斯莱斯座位垫面的奢华阔气,应该怎么写?这是大卫·奥格威的写作:座位垫面是由八张英国牛皮所制——足够制作128双软皮鞋。每一个词汇都具象,耗费“八张英国牛皮”“128双皮鞋”用量的皮料,才足以制作成劳斯莱斯的座位垫面。写作写到这个地步,才可以真正称为不含糊。

拒绝啰唆,心中装一把“剪刀”

在写作时,你最好在心里装上一把“剪刀”,对文字进行裁剪,摒弃冗杂无用的部分。在初稿完成之后,请对你的文字进行大刀阔斧的裁剪:300字的写作所蕴含的信息量,试着用100个字将它表达出来;2000字的稿件,在确保信息不丢失的情况下,试着将它裁剪到1000字。

拒绝混乱,用逻辑串联每个句子

缺乏逻辑是写作的一大硬伤,它会让写作的说服力大打折扣。有素养的写作者会考虑前后句子之间分别应该存在怎样的逻辑联系,并会让它们像齿轮一样紧密咬合在一起。

比如在写作中使用“金字塔原理”,可以帮助写作者创作出更有逻辑性的文字:在行文中先抛出核心信息(位于金字塔顶端),随后用几个论点支撑核心观点,(如有需要)每个论点下面再用几个论据进行阐释,让信息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金字塔形状。

文字的节奏感

不少人在提及写作时,会用到“语感”这个词。语感产生的根源,在于语言本身具有节奏和韵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那些节奏和韵律都无可挑剔的文字叫作“诗”,而具有这种特点的文字通常更适合被唱出来,所以我们又把它们叫作“诗歌”。

在写作的范畴里,富有节奏感的写作会让读者更乐意读下去。我们要让写作像刺刀一样短促尖利,一针见血,而不是像一条被抽掉脊柱的鱼那样黏糊糊软趴趴,令人生厌。

作家阿城的文章中多有精悍的短句,笔力遒劲。他曾提到一个让文字富有节奏感的诀窍,那就是巧妙地利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在我的文字里起节奏的作用,而不是语法的作用,当我把“他站起来走过去说”改成“他站起来,走过去,说”,节奏就出现了。

中国语言是以四分之四拍为基本,所以我们的成语都是四字言。若我把四个字、四个字拆解成三个字,一个字,接着又是四个字,文字本身,而非内容本身,就有意义和美感了,或说刺激了我们的美感。将句子放大到文章,同样如此。一篇充满长句的文章会让人读来吃力,而当长短句相间并且短句居多时,文章就容易呈现出节奏感。

萧红在《呼兰河传》的开篇写道:严冬封锁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用短促利落的句子,一下勾勒出北地的凛冽。

拒绝滞重,文字要轻盈且有力

一些意象沉重、意义抽象的词汇,会让文字的风格显得滞重,甚至是笔画繁复的文字,也会造成同样的后果。相反,一些意象清新、意义具象、笔画简单的文字,则轻盈易读。

你对词汇的选择和组合方式,决定着写作的质感。我们可以试着比较以下两段写作:A写作:她400岁,正值妙龄。三年前,在智利,星河湾挑中了她,很多必要的工作就在那时开始了。两年前,所有启程准备终于完成,她乘船来到上海,她的体重和随身土壤,足足有27吨。在上海,她生活了整整一年,这是她适应中国的必要程序,2004年12月,一个飘雪的夜晚,27吨的她,正式定居北京。一棵400岁,胸径一米,高六米的耐寒智利密棕,就这样来到了北京星河湾。另一棵,也是。B写作:叠墅在汲取国际建筑大师赖特的造墅精髓的基础上,大尺度运用石材,令美式庄园的气象在当代墅居文明中传承。轩敞的空间尽显北美建筑的恢宏大气,辅以充满手工感的面砖,凹凸有致的外墙,弥散与生俱来的大宅气象。超高的绿化率,仅花草树木就靡费数千万之巨,五重垂直景观高低辉映,构成纯美的生态花园。对比以上两组写作,B写作充斥着长句、字形复杂、意义抽象的形容词,文字呈现滞重感,读完几乎不存在记忆度。而A写作的用词和句式都较为简单,文字呈现出轻盈的质感,可读性强。用简单的文字勾勒出故事感,不用天花乱坠的形容词也能感受到星河湾造物的高端。

用观察力提升写作“颗粒度”

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一定要像一台行走的记录仪、显微镜那样,能对周围的人、事、场景、情绪进行颗粒度极小的观察与感知,并通过反复的写作练习来提升写作的“颗粒度”。

同样是《呼兰河传》中的一个段落,萧红对院子里的植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精确到纤毫的那种细致: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对黄瓜秧上的丝都能有如此细致的描写,背后是惊人的观察力,就像萧红的眼睛自带微距镜头那样。除了视觉,优秀的写作者对声音同样敏感。在日常写作之外,养成观察的好习惯,看到某个场景、事物时,试着在心里默默用文字将它描述一番,长此以往,当你写作时,会少很多“不知道如何下笔”的时刻。

储备词汇量,从鱼缸到海洋

很多人在写作时面对空白的Word,却怎么也敲不出一行像样的句子,或者写作进行到某个地方时,忽然卡住,很难再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接下去。這是因为你的词汇储备量不够了。写作需要有意识地去拓展自己的词汇量,当你想要表达某种情绪、描述某个产品时,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某个词。

村上春树曾经透露,他的脑中有一个“大型档案柜”:我的脑袋里配备着这样的大型档案柜。一个个抽屉中塞满了形形色色作为信息的记忆。既有大抽屉,也有小抽屉,其中还有内设暗斗的抽屉。我一边写,一边根据需要拉开相应的抽屉,取出里面的素材,用作故事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阅读写作与交流中,如果碰到有趣的表达或新鲜的词,不妨将它们记录下来,不断扔进你的“档案柜”中。当你的词汇储备量从“鱼缸”变成“海洋”时,它所能孕育的就不只是小鱼小虾,而是令人惊艳的巨鲸了。

写作中诸多硬伤的存在,会让你的作品功亏一篑,瞬间掉落到及格线以下。你需要有意识地避开写作中的禁忌,让你的文字与低级错误绝缘。

(摘自微信公众号“乌玛小曼”,有删减)

猜你喜欢

写作者文字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