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雪月:倔强守护皮影文化的大旗

2021-01-22岳抒青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23期
关键词:奉天皮影戏通知书

岳抒青

696分,这是陈雪月1999年的高考成绩。当她从邮局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充盈于她脑海的本应是关于名校和人生的绮丽想象。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她把录取通知书撕了。她决定放弃学业,去完成姥爷孙庆臣的遗愿。

说来话长。陈雪月的太姥爷专做皇宫里雕刻的活,光绪年间给宫里唱过皮影戏。太姥爷最早是在沈阳民间戏曲的繁兴之地——北市场传承皮影戏,表演的同时学会了雕刻。1921年北市场建成大观茶园,太姥爷所在的乾利堂影班,就在茶园表演奉天皮影,名动全城。只是,1935年太姥爷被日本人抓走,远渡东洋去“灌唱片”,从此杳无音讯。当时陈雪月的姥爷年仅7岁。

为了传承奉天皮影,姥爷的一生经历过数不清的艰难岁月,也赢得了许多戏迷和圈内人士的尊重。出生于1981年的陈雪月,自幼就崇拜姥爷演皮影戏的唱腔,看他摆弄着那些生动的影人道具,对皮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陈雪月的记忆中,姥爷有两次流泪,让她特别心疼。一次是姥爷讲到特殊年代,几代人精心保留、雕刻的影卷、影人,整整烧了一天一夜。另一次是1999年姥爷病重后,老人家无助地抱着一箱子的“影子”恸哭,担心自己毕生的心血再也没有机会得见天日。

就在陈雪月应该去大学报到的日子,姥爷永远地离开了。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她想,这门皮影技艺,凝结了此前五代人的无数故事与愛,比一张大学文凭分量更重。

1999年初秋的开学季,在同龄人奔赴象牙塔时,陈雪月怀揣200元,只身来到北京。那年冬天,为了拜在皮影大师周树飞的门下学习皮影知识,她在师傅家门前站了四天。周师傅起初不愿意收她,是因为雕刻皮影辛苦枯燥,难学,又不被人们重视,怕她半途而废。后来见这个女孩韧性十足,终于被她感动。

每当说起北漂路上淬炼的11年,陈雪月感慨万千。她曾经连续一个月只吃土豆、地瓜、白菜,曾经因为脑缺氧住进了医院;有一次,她和师傅师娘的“家”被房东收回,当晚没地方住,最后在南锣鼓巷找了一间15平方米的地下室……但年轻的陈雪月觉得,为传承皮影技艺,付出多少辛苦都值得。2010年,周师傅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开幕式,他带陈雪月同去,在现场演示电影的演变过程时,第一个就是皮影戏,因为它是电影的起源。

在北京的那些年,天资聪颖的陈雪月学会了雕刻、表演。回到沈阳后,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奉天皮影,在第二位师傅宋国超的帮助下,她每年都在各个社区惠民演出10余场。她代表中国匠人,先后前往加拿大、保加利亚,参加中国文化民俗展示。十几年奔波,陈雪月似乎忘记了与大学擦肩而过的往事。直到2017年,有个国家级基金项目,在全国挑选20人,赞助他们去辽宁师范大学进修数字皮影,陈雪月入选。学习中,因为电脑技能零基础,她感觉特别难,情不自禁就哭了。她后悔当年没读大学,不然数字皮影岂不是小case?哭过之后,陈雪月很快释然并顺利拿到证书,她说在社会这所大学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在校园学到的丰厚。

2021年5月,陈雪月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眼下,她最渴望的是把奉天皮影搬上大剧院。她期待回到姥爷坚守了50年的大本营,把奉天皮影的大旗再树起来。

(田龙华摘自微信公众号“辽宁青年杂志”)

【观点速用·坚守】陈雪月撕掉了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也撕掉了一个安稳和妥当的未来。她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小路,凭借着满腔的热爱和韧劲,经历了漫长的艰辛和坚守,她留住几代人的故事,也留住了中华民间文化的一段历史。

(特约教师 李璐琳)

猜你喜欢

奉天皮影戏通知书
我们来演皮影戏
入学通知书
皮影戏
宫廷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视域下的明代外交图景
奉天设计师沙龙
工地上的他收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
通知书
50年前的大学录取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