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阅读空间的深度开掘细读文本

2021-01-22金燕萍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竹节杨氏勾勒

金燕萍

文本细读,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还要抓住文本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回归文本、直面文本的文本细读方式,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开掘学生阅读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领略到文本的意趣和秘妙。

阅读教学通常存在着对文本阅读的粗略化、肤浅化的倾向。学生的阅读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等不求甚解的行为是阅读课堂教学中不好的现象。“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潜文本,对教材进行更为细腻、细致、真切、深度的阅读,这就是“文本细读”。回归文本、直面文本的文本细读,能让学生“见人所未见,悟人所未悟”。只有通过文本细读,学生才能获得文本的要旨。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一个方面人手。

一、关注文本的词句

文本细凄应当从文本的关键词句切人,引导学生揣摩文本、品味文本,这是文本细读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通常所说的“微言大义”“于细微处见精神”,就是要深化学生对文本关键词句的理解。作者为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会精心锤炼语言,因此,文本微小的字、词、句等往往蕴含着深意。这些蕴含深意的关键词句,有时候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细读文本、揣摩字、词、句,往往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形成豁然开朗的领悟和发现。

如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作为一代“语言大师”的老舍,非常善于通过遣词造句去营造意境。就拿《草原》这篇课文来说,在讲言的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将写景和感受融合起来,二是通过想象将风景描写得具体可感。文中流畅、精练,优美的文字,动与静相互交替的描写,铺展开来一幅色彩明丽的草原风光图。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细读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如“渲染”“勾勒”“翠色欲流”“流入云际”等,涵泳这些关键词句所营造的意境。

师:这里有两个国画的术语,你发现了吗?

生:(齐)渲染、勾勒

师:“渲染”和“勾勒”都是国画的画法,它们有怎样的不同?

生:“渲染”是指“用颜色采涂抹”,而“勾勒”是指“用笔去描边线,形成的是一层轮廓”

生:“渲染”可以体现草原的辽阔,而“勾勒”就不能体现。

生:草原是无边无际的,如果用“勾勒”这个词,就表现了草原的界限、局限,而用“渲染”就表现了草原的无边无际、

生:“渲染”有一种置身于绿色海洋中的感觉

生:“渲染”这个词让人仿佛置身于草原间而心旷神怡

师:在这幅绿色草原图上,绿色只有一种吗?

生:草原上的绿色应当是富有层次的,是与天空交织在一起的,是一望无际的……

师:是啊,用“渲染”这样一个词,将草原的绿色描绘到极致。 一个“勾勒”,一个“渲染”,成功地将草原捕绘出来,营造出一种意境。跟随作者的脚步,学生看到了高不可及的蓝天,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小丘,看到了一尘不染的绿草,等等。草原,成为作者的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让人赏心悦目。教师正是抓住了作肯所用的关键词句,能够引导学生感悟语句背后的意蕴,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关注文本的言意

“青”和“意”是解读文本的重要范畴。文本细读,既要“得言”,更要“得意”。所谓“得言”,就是要关注文本中的独特的语言,包括独特的句子、称呼、标点等。所谓“得意”,就是要凄懂文本的内容、理解文本的思想、体验文本的情感等。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注重文本的内容,而忽视文本的形式。“得意”不能“忘言”文本细读,既要把握文本的表达形式(言),又要把握文本的表达内容(意),进而达到“言意共生”的教学境界。

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课,教师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可以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文本细读,通常是带有阅读目的的。阅读《竹节人》,主要的阅读任务有一个:一是“写竹节人如何制作,教会别人怎样玩竹节人”;二是“体会玩竹节人的乐趣”;一是“讲一讲老师和竹节人的故事”。带着阅读目的、阅读任务,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文本细读,如选择“如何制作竹节人”“如何玩竹节人”,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与制作竹节人相关的信息?

生:我从第3自然段知道了制作竹节人的工序,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将第3自然段读完)

生:我从第11-13自然段发现还可以用很多东西来做武器,用冰棍棒做金箍棒,用两根针织机上的废弃钩针做虎头双钩……

师:从课文中,你们知道怎样玩这个新具?

生: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

生:还需要一张有缝的课桌,能把线嵌进课桌缝里,方便在下面拉,让竹节人立起来。

生:玩的时候可以自由想象它是各种角色,如“黑虎掏心”“泰山压顶”……

师:课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玩竹节人的乐趣,但从侧面描写了竹节人的吸引力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

生:上课时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当屏风,依然意趣不减。

生:竹节人被没收后,沮丧透顶,希望找回竹节人、

生:老师没收竹节人后,自己玩得不亦乐乎

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能展开自主的文本细读,从而能从不同的层面把握课文的言意。如童年游戏的乐趣、儿童的喜悦与满足、教师的童心未泯,字里行间表达里对教师的亲近,表达里儿童玩具带来的心灵快乐。这样的文本细读,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文本解读素养。

三、关注文本的空白

文本细读,不仅可以关注文本的关键词句和言意表达,还要关注文本的空白处,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时进行思维、想象、揣摩。留白是一种艺术,留下的是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空白”是沟通文本与学生的桥梁,以“空白”为载体,能渲染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味。通常情况下,探寻文本的空白处往往能调动学生文本细读的积极性,开掘文本细读的创造性。文本空白召唤着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联想、想象,从而能促进学生与文本的积极主动对话,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如教學统编本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对于杨氏之子招待客人的动作、神态,文本中只用了一句话来概括——“为设果,果有杨梅”。细读小古文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留有一个想象的空白,即“杨氏之子是怎样招待孔君平的”。当然,在文本细读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加入白己的想象,对文本进行创编。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杨氏之子的动作、神态,模拟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对话,展现杨氏之子的礼貌、聪慧、风趣,从而填补文本的空白。其中有一个小组的对白如下:

生:有人乎?

生:父不在

生:汝为?

生:吾为子

生:闻汝慧,此是君家之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另一个小组的对白如下:

生:杨兄在否?

生:家父不在

生:鄙人告退也

生:请尝我之杨梅!

师:当孔君平听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他会怎幺夸奖杨氏之子?(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展开了补白、表演)

生:妙哉!后生可畏也!

生:妙哉!此乃聪慧者也!

《杨氏之子》这一小古文的对话是耐人寻味的。孔君平以姓氏做文章,调侃杨梅是杨家的果子,而杨氏之子同样以姓氏做文章,以孔雀不是孔君平家养的禽鸟来反驳对方,更是干脆利落。师生、生生彼此之间的相互点拨、启发,让文本补白更具想象性、艺术性。在对文本的空白进行想象中,学生更加感受、体验到杨氏之子的思维敏捷、应答得体。学生思维敏捷、言语巧妙,真正感受丽小古文的表达魅力。

文本细读不是对文本的反复阅读,而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更要抓住文本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同时要抓住文本的空白。文本细读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领略文本的意趣、秘妙。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徐江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

猜你喜欢

竹节杨氏勾勒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夏天的形状
“竹节人”中说“趣味”
Fort Besieged
春天
浅议海源阁杨氏藏书贡献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