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大师李泽厚逝世

2021-01-22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24期
关键词:李泽厚历程美学

2021年11月3日,著名哲学家、学者李泽厚逝世,享年91岁。作家易中天曾发文称:“和一般意义上的专家、学者不同,李泽厚毋宁说是一个‘思想家。他拥有的财富不是‘知识而是‘智慧,他从事的工作也不是‘治学而是‘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亦在采访中表示:“我想李泽厚先生是真正做到了‘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他是启迪一代人的美学大家。有人称他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小提琴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建立美学体系的哲学家”。他是20世纪80年代闪耀的“文化英雄”,一个时代的惊叹号。

李泽厚生于1930年,湖南宁乡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以及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一直致力于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中,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风靡一时,被那代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有人说,当时每间大学宿舍里都能找出一本《美的历程》。当时,李泽厚的办公室常常挤满了全国各地的拜访者,连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都挤不进去。今人或许很难想象,哲学与美学这种看起来过于“高大上”又略显沉闷的领域,曾是那个时代的青年最为热衷的话题之一。那么今天,李泽厚“过时”了吗?这位曾经独领风骚的“青年导师”,是否已经完成他的使命?本期热词,让我们通过以下内容,来了解这位卓越学者的别样人生。

Part 1人物生平

01 孤独、清醒的少年时代

李泽厚形容自己的少年时代是“孤独、清醒、感伤”的。贫穷是贯穿李泽厚青少年时期的底色。父亲在他12岁时不幸病逝。母亲独自拉扯两个儿子长大。李泽厚回忆高中时为了看到进步书籍,只能在每个星期天过河,饿着肚子去城里的各家书店站一整天。

1950年,年仅20岁的李泽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因为买不起火车票,李泽厚最后去学校报到迟了一个月。读大学的时候,他从来不买牙膏,用盐刷牙,每个月3块钱的补助攒下来资助堂妹。他还患上了肺结核,许多活动无法参加,他便独自住在宿舍楼顶的“阁楼”里潜心读书、写作,北大丰富的藏书滋养了他的眼界,也让他的哲学研究渐成体系。

【适用话题】物质与精神 坚持学习 不向命运低头

02 英雄也能造时势

1955年,25岁的李泽厚发表了《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关于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的人民性问题》等文章,一举成名。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接连出版了《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论述立刻引起青年人的呼应。那时,他的书能卖几十万册,连工厂女工都会挤到书店抢购,李泽厚也因此一跃成为本土学术明星。《美的历程》从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五千年文明,触摸青铜之美,感受楚辞汉赋,聆听盛唐之音……二十多年后,易中天仍记得那时的激动:“《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让我怦然心动。”“(20世纪)80年代的每个大学生宿舍里,总能翻出一本《美的历程》。”(PS:本刊2021年第16期的名篇赏读栏目带着素粉们赏读过这本书哦!去读一读,看看这本书当时为什么这么火吧!)

多年后的采访中,再次提及当年的盛况,李泽厚表示,是因为那时的美学热刚好符合社会思潮,也是促进社会苏醒的符号。对此,易中天曾评价:“李泽厚是極为敏感的。他总是能把握住思想文化的历史脉搏,不失时机地把学术界的关注目光引向一个又一个新领域。80年代后的‘美学热‘文化热都与李泽厚有关。几乎可以说,李泽厚的目光扫向哪里,哪里就会热起来。”

当记者问李泽厚:“你把它解释为时代的关系,是所谓时势造英雄吗?”李泽厚不假思索地答道:“英雄也造时势。”

李泽厚先生不仅在美学方面颇有建树,在哲学和文学艺术等方面也都很有研究。本期大语文国学栏目中也为同学们展示了李泽厚的一篇文章,深度探讨了在中文语境中常常被提到的“气”到底为何物,在文学艺术中又表现为什么。感兴趣的素粉快去阅读吧!

【适用话题】美学热 时代机遇 机会与实力

03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我”

当“文化热”退潮,李泽厚也在被人淡忘。这已经不是一个思想家被当成偶像的时代了。

在一次跟友人的谈论中,李泽厚曾略带遗憾地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我。”据传,前些年他去大学讲课,甚至有学生误把告示上的“李泽厚”当作“李泽楷”。

晚年的李泽厚,大多时候生活在美国。他在美国的大学里教授思想史和美学,但美国没有太多人知道他。从独领风骚到默默无闻,他坦然接受,“我始终是个普通百姓”。

因为一篇二十多年前的序言,李泽厚曾经上过一次微博热搜。这篇序言只有短短几百字,是为他的大弟子赵士林的一本书所写的,下面是序言内容:

赵士林《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概述》序

□李泽厚

赵士林是我的学生,这本书是他完全瞒着我写的。因为他知道,我将不会同意他在准备博士学位论文的时候弄这些东西。他写完后告诉我,我当然没办法了,总不能叫他去烧掉。

但我拒绝看这本书的任何一个字,也不对这本书负任何责任。所以,讲到我的部分,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公平还是偏颇,我不知道,讲别人的,也如此。我向来对赞成我或反对我,热烈支持我或猛烈抨击我,只要是出于学术讨论的要求和立场,基本均一视同仁。至于出于其他目的的攻讦或吹捧,除了在笔头但经常是在口头略加嘲讽外,更不放在心上。笑骂由人,自知在我。既然如此,对我的学生如何议论评说我,就更不必去管了。

据士林说,他为了不影响博士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这本书是额外加班开夜车搞成的。尽管他年富力强,精力旺盛,但看来仍然会很辛苦。我觉得,真正花了气力的作品,应该可以一读。

又据他说,出版社一定要我写个序,正好趁此写这几句说明一下。

1986年10月25日夜

一时之间,他的坦诚和直言不讳逗乐了微博网友。在他的学生赵士林心中,李泽厚仍然是自己最感念的先生。

李泽厚带学生的方式很特别。在学生们的印象中,他是个很好玩的人。“他年龄比我们大,但说话非常平等,一起玩,一起喝酒,一起骑马。人也很豪爽,有时他可能找二三十人一起吃饭,都是他来埋单。”有一次,李泽厚向学生提出去蹦极。学生们打电话去问景区,让人堵回来了,以为他们是“神经病”,“那时他(李泽厚)已经70岁了”。

他非常喜欢和年轻人一起讨论问题,批评、反对、质疑、同意都可以,但只有一个“原则”:不做讲演,平等讨论。对认定的观点李泽厚很少改变,但他又是时有新意的,他说这正是他喜欢和年轻人交谈的原因。曾有记者在采访中对他发表的一篇谈话提出了不同看法,李泽厚甚至当场给了记者一支笔,让他在自己的文章上直接修改。

这位拒绝与社会发生过多联系的老者,心中还是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读读我的书”。

【适用话题】真诚 直言不讳 平等交流

04 为人类活:“我对中国和人类的未来比较乐观”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几十年风雨就这样过去了,李泽厚更愿意将自己的人生简化为两件事:看书和写文章。很多人劝他写自传,他不愿意,或许哲学家都不乐于留下传记。李泽厚把《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作为自己的封笔之作,他说:“我垂垂老矣,对自己的未来很不乐观,但对中国和人类的未来比较乐观。”在他看来,有的人为名利活,有的人为儿女活,有的人为国家民族活,而他的意愿跟马克思差不多,为人类活。他希望“静悄悄地活着,也准备静悄悄地死掉”。

【适用话题】赤诚之心 爱国 使命感

(摘自微信公众号“时代邮刊”,作者:严小沐,有改动)

Part 2时评选段

【适用话题】大家风范 为人处世 理解 缅怀

李泽厚的通透与简单同样值得怀念

□韩浩月

李泽厚的名字,被紧紧地与《美的历程》这本书捆绑在一起。在许多读者心目中,这不仅仅是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它凝练而又精准的概括与总结,它所散发的恢宏而又灿烂的气质,它的文字之美与思想之深刻,给无数读者带来过精神洗礼般的阅读感受。

对李泽厚来说,《美的历程》的成功,既让他感到得意,也让他产生过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这本书早已走出了理论著作的范畴,成为通识类书籍,新读者必然会一代代涌现;另一方面,它的确给人留下了李泽厚曾“畅销”的印象,为他后来被偶像化以及明星化,客观上起到了铺垫作用。从李泽厚并不认为《美的历程》是他最好的作品這点来看,一定程度上,他也在拒绝外界不断贴给他的“偶像”与“学术明星”的标签。

最近几年,李泽厚走进公众视线,则是因为他的一些“任性”言行,比如在发表缅怀金庸的纪念文章中,说到自己20世纪90年代曾拒绝金庸赠送的6000美元,对金庸的“小气”颇有微词……这样的事情,在社交媒体掀起热议,有关李泽厚“情商”问题的讨论,也制造了不少高阅读量的自媒体文章。

随着李泽厚去世,大量与之相关的内容集中浮出水面,读者或能更全面地了解他,认识到其作为一位学术大家与普通人的一体两面。在生活态度上,李泽厚是追求简单的人,他极少过生日,即便过,也只是与家人一起吃顿饭;在生命态度上,他希望“静悄悄地活,静悄悄地死”;在生前最后一次接受专访时,他留给读者的最后赠言只有两个字,“谢谢”。这些细节,显现了他通透、豁达的一面。对比批评他“情商”的言论,或能体会到不一样的滋味。

李泽厚的自我评价中,“孤独”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如果顺着这一关键词去理解他,或能明白那些他所坚持的与放弃的。作为影响过一代人的学术大家,李泽厚是值得怀念的,而他的通透与简单,可以带人穿透他的著作,洞察到他生命内部本质的情感。这样的特质,同样值得怀念。

(摘自《中国青年报》)

【适用话题】常读常新 美学与生活 贡献

李泽厚并非已经过时,而是仍未被充分认识

□叶克飞

20世纪70年代末,李泽厚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成为其美学思想的引领。他认为美根源于“自然人化”,自然美源于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对象上的积淀。后来,李泽厚又以人“如何活”“为什么活”和“活得怎样”三个问题,分别对应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有人曾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消散后,李泽厚就过时了。但如果在李泽厚的作品中深入探寻,就会发现他并非已经过时,而是仍未被充分认识。

李泽厚的最大启示,便是让美学不再悬于空中,而是真正走入生活,将衣食住行都化作美学乃至哲学的一部分。也正因此,许多人认为当年的美学热,不仅是对美的迫切需求,也是对生活改善的迫切需求,而李泽厚的“吃饭哲学”(哲学不能脱离现实)恰恰成为答案。

(摘自微信公众号“新京报评论”)

Part 3学者评论

“第一小提琴手”

刘再复(著名旅美学者):百年来的中国思想界,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鲁迅,20世纪下半叶如果没有李泽厚,整个中国现代思想史就是另一种状况……我一直认为,李泽厚是中国大陆当代人文科学的第一小提琴手,是从艰难和充满荆棘的环境中硬是站立起来的中国最清醒、最有才华的学者和思想家。像大石重压下顽强生长的生命奇迹,他竟然在难以生长的缝隙中长成思想的大树。在我从青年时代走向中年时代的二三十年中,我亲眼看到他的理论启蒙了许多正在寻找中的中国人,并看到他为中国这场社会转型开辟了道路。

“全局性影响的就这一个”

钱理群(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回过头看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80年代,影响思想文化界全局的有李泽厚……回顾这几十年,我们现在能举出来的就是李泽厚,有这样一个全局性影响的就这一个……我们需要李泽厚式的思想家,李泽厚式的哲学家。我们不是超越李泽厚,我们要达到他的水平,我觉得这可能是当下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很迫切的问题。

“出一本我买一本”

黄子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80年代至今,30年来,有一个人的书出一本我买一本,目录也不看,只有一个人,就是李泽厚……要说80年代思想界的创造性,创造性的资源何在?只出一个李泽厚……李泽厚突然在好几个领域发表他这些丰富的著作,谢遐龄经常提到三本“史论”,我经常看,他里面有一篇《二十世纪中国文艺一瞥》……我们非常震撼。

猜你喜欢

李泽厚历程美学
仝仺美学馆
李泽厚的哲学探索与心灵世界
盘中的意式美学
李泽厚的巧克力
纯白美学
论李泽厚的“实用理性”概念
“妆”饰美学
李泽厚老师升级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