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青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播及博物馆传承的可行性研究
——以数字媒体作品留青竹刻项目为例

2021-01-21李逸凡黄嘉妍

科技传播 2020年24期
关键词:竹刻青竹博物馆

李逸凡,黄嘉妍

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留青竹刻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让整个雕刻图形产生图底变化。留青竹刻技艺精美,曾被古代文人墨客偏爱,但是在现代,逐渐走向没落。如何应用新兴技术,构造崭新的传统文化传播形式,为传统手工艺品赋能,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1 留青竹刻研究背景

1.1 政策背景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1.2 文化需求

留青竹刻传统手工艺于2006年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由于留青竹刻这项手工艺一直遵循家族范围内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罕有相关书籍和学术性材料留存。传统手工艺品不只是过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想要历久弥新,与当下文化生活紧密关联,需要运用科技的力量让文化可持续发展,焕发新的活力。

1.3 技术支持

Microsoft Director由微软开放,近些年不断升级更新,可以增强计算机多媒体功能,为不同类型的多媒体提供更好的播放效果。这一技术也为交互设计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对画质、音质的提升也有显著的效果。

1.4 发展现状

留青竹刻虽有一定知名度,但很多年轻人对留青竹刻还是了解甚少。近年来,国内加大了对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重视程度,例如很多大城市都举办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展览,其中也包括留青竹刻的展览,如2014年南博非遗展之常州留青竹刻,2018年由江苏市文广新局、市文联、常州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妙手削轻筠——白士风、白雪飞父女留青竹刻艺术展”等。此外留青竹刻也参加了在米兰举行的第42届世界博览会。不过,推动留青竹刻在国内外发展还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社会以及年轻一代共同努力。

2 创意来源与功能概述

2.1 创意来源

作品创意来源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留青竹刻。古人好竹,竹刻工艺与书画艺术一道成长,在众多的雕刻技艺中,留青竹刻以独特的色泽、精细的雕工、浓郁的画韵诗意而闻名于世。中华民族也以竹文化作为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操和高风亮节的民族气节,提倡虚心、高洁的传统美德,激励着中华人民知难而上的精神。竹刻艺术也融合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竹子的关键部位作巧妙的加工施刻,根据竹的特性象形立意,完美融合了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传承与传播竹刻艺术对于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十分重要,因此,利用新技术加以推广也非常必要。

2.2 功能概述

本作品利用图像、文字、音频、交互设计等方式向使用者介绍留青竹刻工艺。如图1《留青竹刻》功能架构所示,《留青竹刻》作品根据严整的逻辑进行设计,从文字介绍概况,视频介绍步骤,到小游戏加深印象,以及最后的作者介绍,完整地向使用者介绍了留青竹刻这一传统技艺。

图1 功能架构图

1)导航。《留青竹刻》的导航界面下分四个圆环,分别展现并指向整个作品的四大模块,即竹序、竹刻、竹艺和竹缘。这一界面清晰地介绍了作品的主体部分,为后续环节做指引。

2)竹序。点击进入竹序模块。首先,作品通过30s左右的视频介绍了留青竹刻,给使用者留下初印象。其次,该部分通过交互展现了留青竹刻工艺师的故事。点击不同制作者的头像,可以看到他们的人物介绍以及代表作。

3)竹刻。第二大模块竹刻分为竹之源、竹之具、竹之韵三个模块,这也是整个作品的核心模块。竹之源模块通过GIF卷轴,介绍了留青竹刻的基础信息。竹之具模块通过全景图片,展示了制作留青竹刻需要的工具。竹之韵模块通过5个小视频,展现了制作留青竹刻的具体制作步骤。

4)竹艺。竹艺模块首先通过电子书的形式陈列了留青竹刻的精美成品图片,图片展示更具灵活性。回顾整个留青竹刻概念,增加趣味性。还增加了配对游戏环节,增强了互动性。

5)竹缘。最后,竹缘模块附加了《留青竹刻》作品的作者及导师个人介绍,给整个作品进行收尾,注重版权意识。

3 交互应用与创新设计

3.1 元素设计

《留青竹刻》作品中的图片主要通过Adobe Photoshop加工,并用Flash进行加工,使画面生动立体。Flash动画使静态的画面变得灵动,使用者可以与交互软件互动,使留青竹刻的历史、形象更为丰满。例如,该作品在介绍留青竹刻所需的工具时,将工具图片嵌入竹简内,更符合古代的书写习惯,复古感更加强烈。此外,还运用了电子书插件,使用者以看书的模式浏览成品,更为立体。

3.2 小游戏设计

《留青竹刻》作品中的小游戏实现了交互设计的精髓,即通过撰写代码实现页面切换、音效变化,互动的形式加深使用者对于留青竹刻的印象。

3.3 交互设计的未来发展

《留青竹刻》作品只是交互模式的雏形,未来这一技术还有更多方面可以加以运用。例如时下流行的LED大屏,使用者站在大屏正面,简单做一些动作,就可以与应用程序进行交流。此外,如今语音形式的交互也逐渐被采用,程序可以识别使用者的语音内容,并根据读入的语音转化为代码,进行相关反馈,与使用者互动。

4 高校传播及竹刻博物馆传承的可行性分析

4.1 留青竹刻发展现状

1)学校。如今,高校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协助成立了各种社团、校本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遗憾的是,相对于其他传统手工艺,竹刻仍然较为冷门。根据《留青竹刻》创作团队的问卷可以看出,高中及以上学生普遍认为竹刻活动耗时较久,不愿选择。而高中以下的学生年龄偏小,家长称学生安全问题可能无法保障,因此,也该年龄段的学生也较少选修竹刻课程。

2)竹刻博物馆。现存竹刻博物馆的形式也较为单一。虽然在传统工艺振兴的背景下,与传统工艺有关的民营博物馆正逐渐兴起,如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西安民间工艺美术博物馆。但竹刻博物馆在运营过程中大多遭遇了资金不足、专业人员匮乏、场地条件制约等问题,内部设计不合理,缺乏吸睛点,同时,大多数竹刻博物馆背靠景区存在,很少有游客专门去参观竹刻博物馆。《留青竹刻》创作团队考察了宜兴竹海、溧阳南山竹海景区内的竹刻博物馆,博物馆陈列老旧,游客大多走马观花,教育意义缺失。

4.2 可行性分析

1)学校。就学校推广的可行性研究,《留青竹刻》创作者团队拜访了江苏3所中学,上海2所高校。

根据素质教育要求,拜访的3所中学都开设了校本课,其中包含手工课,例如剪纸课、篆刻课等,暂未出现竹刻课。这些手工课的课纲中包含了相关手工艺的历史背景、流传价值,对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播有很大的益处。在与3所学校校本课负责人沟通对于竹刻的看法后,负责人皆表示,只要材料方便购买,开设留青竹刻课的可行性很高。尤其江苏地区多竹海,竹材产量大,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原材料获取更为便捷。不过,在对大学进行调研时,发现大多高校以社团形式开展课外文娱活动。由于学校态度不明朗、资金支持不足、学生缺乏兴趣等原因,大学社团的发展存在一定问题。此外,竹刻较为冷门,掌握竹刻技艺的学生较少,很难开办社团分享兴趣。根据校园随机抽样的结果,大多学生表示无途径了解并学习竹刻,在大学推广留青竹刻技艺的可行性较小。

2)竹刻博物馆。就竹刻博物馆角度,《留青竹刻》创作团队参观了宜兴竹海、溧阳南山竹海两大景区,并对景区中的竹刻博物馆进行调研。现存竹刻博物馆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形式单一,仅通过陈列工艺品、图文介绍等方式进行展示。不过,在与博物馆管理员进行初步沟通后,工作人员均表示愿意引进新模式。但是,博物馆同样面临诸如缺乏能够支撑交互程序的机器等问题,如若购买机器,成本过高,对于博物馆而言需求不大,性价比较低。根据博物馆的实际情况,《留青竹刻》创作团队联系了景区相关负责人,在沟通中发现负责人对竹刻博物馆的发展并不重视。因此,《留青竹刻》创作团队认为,为提高可行性,团队应联动政府宣传部门,阐述留青竹刻的重要性,在政府组织的资金支持下,实现新技术引进。总的来说,留青竹刻在高校传播及竹刻博物馆传承存在一定困难,但如果与政府、学校做好联动,仍然存在可行性。

4.3 留青竹刻校园推广所需条件

在信息技术更迭的时代,校园作为年轻一代资源更新及共享的重要场所,也是传统文化手艺传播、青年人汲取文化知识营养的不可忽视的地方。作为悠久历史的传统手艺,留青竹刻的校园传播必须注意传播的方式和方法。生硬地灌输是不可行的,想要更好地落实校园宣传方案,必须注重以下几点条件。

1)根据各阶层学校的特色进行融合推广。在小学中,宣传推广的方案应增添趣味性,通过展开相关趣味性的线下活动,在游戏中展示留青竹刻的精美作品,传递竹刻的相关知识;在初高中学校中,学校可以邀请留青竹刻家开展讲座,也可以在讲座中融入本文创作的留青竹刻互动作品,减少单一讲座的乏味性。除了进行讲座以外,这类学校可以根据课业情况,在娱乐休闲时间增加线下互动性活动,如竹刻专题活动的开展,亲手尝试制作留青竹刻作品,通过专业的导师教学,学习如何进行雕刻。手工活动在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之余,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留青竹刻的了解。此外,现阶段很多学校都展开了很多趣味课程,留青竹刻课程也可以作为趣味课程等融入教学中,接受较为常规的教学,发掘学生的兴趣与天赋;在高校校园中,除了进行讲座和线下体验,学校也可以尝试举办与传统手工艺品相关的比赛,例如宣传策划方案大赛。高校的图书馆资源也不容忽视,随着国家资金资助的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图书馆都配备了先进的展示机器及资源。高校即可引进有关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多媒体程序作为专题,给学生提供资源。

2)线上课程。由于疫情影响,利用线上课程进行教学的模式的逐步成熟并被大众接纳。线上教学利用空间优势进行跨空间教学,在留青竹刻的传播中也可以借鉴。留青竹刻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对于国家其他地区,也可以利用线上教学的便利,学生可以有更多方式接触竹刻文化。很多留青竹刻的大师或专家如无法进行线下教学,也可以利用录播、直播等线上课程方式进行教学,利用时代科技的便利,为传统文化传播传承提供更多可能性。线上课程也更具自由性,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自由发散,进行个性化创作。

3)安全管理。无论线上或者线下的推广传播,都需要注重安全管理。就线下体验而言,在进行留青竹刻文化传播中,必须配备专业人员或者成年人在身边指导,避免留青竹刻工具或原材料对体验者造成物理伤害。就线上管理而言,如需利用图书馆资源,高校应该做好管理人员培训。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方法和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提高其技术和管理水平,使其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5 结语

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精髓,应面向更多人群而不是仅仅在博物馆无人问津的角落陈列。因此,除了对留青竹刻进行艺术创新,传播形式的创新也是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一环。在技术为驱动力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兴模式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播及博物馆传承,需要社会与个人创新思考。

猜你喜欢

竹刻青竹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陌生人
博物馆
传承,让留青竹刻发扬光大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露天博物馆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