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边塞诗中 “玉门关”意象分析

2021-01-20张艳艳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6期
关键词:玉门关边塞边塞诗

张艳艳

玉门关不仅仅是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也是唐代边塞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尽管在唐朝与汉朝等各个朝代的历史时期,玉门关的具体地理位置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丝绸之路上文人骚客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对“玉门关”意象的描写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顶峰,从军征战、念远思亲、边地荒寒、边地风光等精神内涵逐渐丰富起来。它是唐代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诗歌中同类意象的运用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先秦时期连接中原与西域各国的通道已经存在,但直至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中原与西域各国之间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广泛来往,其间贸易往来也逐渐繁荣,西域与中原之间的风俗习惯、技术工艺、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的交融逐渐深入。由于来往贸易最初以丝绸为主,因此这条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至唐朝,丝绸之路的往来贸易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和鼎盛。丝绸之路的开辟除了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意义以外,对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边塞诗歌的创作影响颇深。以器物入诗为例,西域的“琵琶”“葡萄”“胡琴”“海棠”等词融入边塞诗歌之中;以地名入诗为例,西域的“楼兰”“安西”“陇西”“玉门关”等地名融入边塞诗歌之中。其中,“玉门关”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对唐代边塞诗歌影响很大。

一、玉门关的形成与发展

在中国古代,中原与西域往来的丝绸之路上设有众多边关要塞,玉门关作为其中之一,由来已久。据《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记载:“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徒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由此可知,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降汉后,西汉将这块土地设置为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西汉时期在敦煌郡设置了阳关和玉门关两个交通要塞。其中,玉门关因为输入昆山之玉以及西域和田玉时取道于此地,故而得名“玉门关”。

从“玉门关”的历史来看,需要注意的是汉朝时期与唐朝时期的玉门关地理位置以及清末以来的近现代玉门关的地理位置并不相同。首先,汉朝时期称为“玉门”或“玉门关”的地方有以下几处:其一是汉玉门都尉,《汉书·地理志下》记载,敦煌郡“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其二是汉玉门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罢玉门关,屯戍徒,其人于此,因以名县”;其三是汉玉门关,《辛卯侍行祀》卷五记载,“汉玉门县非玉门关也,关在敦煌西”。汉玉门关在敦煌以西,这也是当前学术界对汉玉门关地理位置的主要观点。其次,唐玉门关与汉玉门关并不相同,《元和郡县志》中有记载,“驰至玉门关晋昌城”“玉门关,在县东二十步”。由此可知唐玉门关指的是瓜州晋昌县以东,即锁阳城北三十公里许,安西县城东五十公里处的疏勒河双塔堡附近。

二、“玉门关”意象在唐朝边塞诗中的具体体现

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古代中原与西域往来的重要交通要道,而玉门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与阳关一同被称为“双关”,自设立以来一直都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军事咽喉和商贸要道。而玉门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咽喉要道的重要地位,一度使其成为出塞、入塞的文人骚客创作边塞诗歌的重要素材和来源。以玉门关为书写对象的边塞诗歌层出不穷,如薛道衡在《奉和临渭源应诏诗》中写道:“玄功复禹迹,至德去汤罗。玉关亭障远,金方水石多。”且随着唐朝诗歌的繁荣,边塞诗也迎来了繁荣期,其中“玉门关”意象在唐朝边塞诗中体现出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特征。创作边塞诗歌的诗人层出不穷,据粗略估计,仅《全唐诗》一书中包含有“玉门关”“玉门”或“玉关”的诗歌就多达百余首,其作者除李白、王之涣、王昌龄、岑参、李贺等著名诗人外,还有陈子昂、卢照邻、骆宾王、戴叔伦、唐彦谦、袁朗、王建、李峤等。

诗人们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想象和创作能力,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包含“玉门关”意象的边塞诗歌,既丰富了唐诗的内容,也展现了玉门关和丝绸之路的独特之美,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以“玉门关”为主要意象的唐代边塞诗,从其具体的描写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意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表达铁血男儿从军征战的豪情壮志

玉门关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关隘,除了承担中原与西域的商贸往来交通要道的职责外,还是抵挡外侮和保家卫国的重要军事要塞。因此,在唐代边塞诗歌中“玉门关”意象代表著从军征战、驰骋疆场的男儿意气,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情结,或在战思战、厌战恶战的悲凉之情。李白在《从军行》中写道“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其意为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这表达了李白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李昂在《从军行》中写道“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间。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表现出诗人急切想要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袁朗在《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写道“玉关尘卷静,金微路已通。汤征随北怨,舜咏起南风”,玉门关的尘土都已经不再飞扬,边界已经安稳,国家持续繁荣发展,表达了战士征战之后凯旋,家国安稳的思想感情;戎昱在《塞下曲》中写道“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表现了征战后凯旋的豪迈意气;李华在《奉使朔方,赠郭都护》中写道“都护征兵日,将军破虏时。扬鞭玉关道,回首望旌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建功凯旋的美好祝福和祈盼。李颀在《古从军行》中写道:“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白在《关山月》中写道:“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些诗歌都抒发了在战思战的情感,表达了对连年征战的反思和厌倦。

(二)表达将士长久戍边的思亲思归之情

自西汉时期设置玉门关以来,无数边关将士长期戍卫边疆,难免有思乡思归之情。自班超写下“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以来,“玉门关”已成为无数边塞诗歌中表达思乡思归的代名词。这可以归结为两类作品,一类是表达戍守边关将士思归之情。如岑参在《玉关寄长安李主簿》中写道:“东去长安万里馀,故人何惜一行书。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表达了戍守边关之人年复一年,不知何时归还的悲凉之情。再如,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写道:“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借昭君出塞的典故表达了故人一去难回的悲伤思乡之情。另一类是闺中妇人思征人归乡之作。如苏颋在《山鹧鸪词》中写道:“玉关征戍久,空闺人独愁。”表现了征人在玉门关戍边已久,妻子深闺空房,独自一人的哀伤之愁和盼望征人早日还乡的殷切之情。再如,李白的《子夜吴歌四首·秋歌》中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同样表现长安思妇渴望战争结束,玉关征人早日归家的殷切思念之情。

(三)描写奇异壮丽、荒涼苦寒的边塞风光

玉门关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关塞屏障,离中原遥远,接近西域,既有异域之风,又有边关美景,因此边塞诗歌中对其环境和风景的描写也非常多,“玉门关”意象也成为边塞风光的代名词。一方面,玉门关地处塞外,周边遍布戈壁沙漠,植被十分稀少,千里之内荒凉寂寥,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因此描写其自然恶劣,征人戍守边关辛苦的诗句比比皆是。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现了玉门关未有春光,苦寒荒凉的景象。岑参的《玉门关盖将军歌》中写道:“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玉门关外千里荒凉,黄沙遍地,百草枯扬,描绘出一幅荒凉空旷、将士辛苦征战的景象。另一方面,作为中原连接西域的重要枢纽,其间同样不乏各种奇异绝妙的风景。李白在《折杨柳》一诗中写道“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当中原已经花红柳绿之时,玉门关外依旧漫天大雪,景色奇异。又如李贺的“风吹云路火,雪污玉关泥”,李峤的“玉关尘似雪,金穴马如龙”,陈羽的“玉关晴有雪,砂碛雨无泥”,都对玉门关的奇异风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些奇异的风景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丝路景观。

三、 “玉门关”意象的价值意义

玉门关始于西汉,兴盛、繁荣于唐朝,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玉门关的具体位置发生了许多变化,且早已失去了其在丝绸之路上戍卫边关、沟通中外的重要作用,但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意象,玉门关在边塞诗歌中却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方面,“玉门关”作为一种意象,能够在不同的唐朝边塞诗歌中以同一种意象表达从军征战、念远思亲等多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内容。这是对唐代边塞诗在情感表现上的创新,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玉门关”所表达是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中“玉门关”所表现的是征妇盼望良人早日归乡和祈求和平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唐朝早期边塞诗中已将“大漠”“胡虏”“旌旗”等意象融入“玉门关”意象中。因为玉门关独有的苍凉之感,使诗歌的感情表达更为强烈,也使这一类边塞诗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对唐代边塞诗在风格内容上的丰富和发展。如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同样有“白草”一词,想要突出环境的苦寒,但在“玉门关”意象的衬托下,第二句明显情感表现更加强烈,那种遥远且孤闭的凄凉感更加浓郁。

“玉门关”意象在唐朝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同,所映射的现实社会背景也有所不同,这一特点有利于当今学者通过研究唐朝不同时期的边塞诗中所蕴含的“玉门关”意象去探索唐朝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如中唐时期戴叔伦在《塞上曲二首》写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所表达的是一种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而王建在《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中写的“胡马悠悠未尽归,玉关犹隔吐蕃旗”,所表达的却是山河破碎的伤感和悲怆,诗人通过“玉门关”表达的情感折射出不同的时代背景。“玉门关”意象不仅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内容题材,而且也使得边塞诗的风格变得更加悲怆和沉郁。唐朝边塞诗中“玉门关”意象对后世的边塞诗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如宋朝徐钧在《班超》中写道:“人生适意在家山,万里封侯老未还。燕颔虎头成底事,但求生入玉门关。”“玉门关”代表着建功立业、万里封侯。再如清朝杨昌浚在《边塞词》中写道:“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主要是称颂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玉门关”意象,已经远远超出其作为关城的意义,它可以代指祖国的边关、荒远的塞外,思念的处所,同时,也是祖国的大门,祖国和家乡的象征。这些都是唐朝之后对“玉门关”意象的运用,这是对唐朝边塞诗的继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尽管玉门关自身在戍边防卫和往来交通等多个方面的价值已然不大,但“玉门关”意象,一方面,作为自然意象在边塞诗中得到了全面的刻画,大量关于“玉门关”意象的边塞诗共同组成了丝路风光的独特风景;另一方面,“玉门关”意象已成为文人抒情达意的一种载体,这已经不限于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写实的自然景观,而上升为蕴含着丰富历史与人文内涵的文化符号,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玉门关”意象在唐朝边塞诗中的运用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逐步成熟的过程,其无论是从唐朝或唐朝以后的边塞诗发展角度出发,都是研究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自西汉丝绸之路开通,设立玉门关等关塞以来,关于玉门关的边塞诗歌就层出不穷,至唐朝达到顶峰。玉门关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名词,它渐渐演变成边塞诗歌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成为文人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载体。“玉门关”意象除却文中所述的描写将士建功、征人思乡以及边塞风情以外,唐诗边塞诗歌对玉门关的描述还有更多、更丰富的内容,而进一步去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文学和历史价值,依然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丝绸之路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JK2046)阶段成果;西安工商学院教改项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YJ08)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玉门关边塞边塞诗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用乡愁敲打城门
凉州词
凉州词
梦回边塞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论中唐边塞诗
玉门关历史变迁考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多元文化共存的边塞古城:右卫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