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2021-01-20董其武刘邦勇朱发勇盱眙县人民医院江苏淮安211700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0期
关键词:桥接溶栓有效率

刘 亚,董其武,刘邦勇,朱发勇*(盱眙县人民医院,江苏 淮安 211700)

在临床中,脑梗死发病率较高,并且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对较高。该病在发病时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耳鸣、四肢无力等症状,在未采取及时治疗时很可能诱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剧,老年人口的占比增多,而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因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攀升,引起临床高度关注。目前在治疗方面通常以溶栓治疗为主,虽然从整体效果来看相对较好,但是难以满足治疗个体差异性,因此需要对其他治疗方式进行探索。本文通过研究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作用,为后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4月5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治疗组男17例,女8例,年龄53~78岁,平均(63.14±2.64)岁,病程1~5年,平均(3.24±0.14)年;参照组男1 8例,女7例,年龄5 2~7 7岁,平均(63.23±2.51)岁,病程1~6年,平均(3.36±0.23)年。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基础资料完整;皆被确诊为脑梗死;知情此次研究;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研究前未采取其他治疗。

排除标准:患有严重非心源性脏器类疾病;在研究过程中患者死亡;患者体内酸碱平衡失常。

1.2 方法

首先在患者入院后进行详细诊断,了解病灶部位的大小和病变程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症治疗。

参照组采取静脉溶栓法,药物选择为阿替普酶干粉制剂,药物由爱德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号为:S20030095,取量0.9 mg/kg,但是剂量最大不能超过90 mg。在实际展开治疗时,首先选择10%剂量于静脉完成推注,剩余90%的药物在一个小时内选择静脉微泵注入。

治疗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机械取栓治疗。首先对患者局部进行麻醉,然后经股动脉穿刺,置入8F动脉鞘,通过脑血管造影下观察血管情况,然后按照正常取栓流程,将微导管送入病灶部位血管,置入取栓支架,等待5分钟后将支架取出,负压抽吸下,防止脱落后的血栓流入动脉。然后通过造影显像再次观察血管情况,前向血流恢复达TICI2b级以上,在取栓成功后拔出动脉鞘,对患者创口进行包扎消毒。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缺损状况和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以国际通用的NIHSS、FIM量表评估。

比较治疗有效率,评价指标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症状基本消失,但对日活能力有一定影响。一般:病情得到极大缓解,暂时无生命风险,仍须住院观察。无效:症状无缓解,或出现死亡。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一般/n*100%。

在治疗结束后统计出现颅内出血和死亡的患者,数据以实际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神经缺损状况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NIHSS、FIM评分未显现出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再次对比时数据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神经缺损状况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比(±s,分)

表1 神经缺损状况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比(±s,分)

组别 n NIHSS FI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25 18.75±5.86 10.51±3.82 44.38±5.47 83.08±9.83参照组25 18.71±5.73 14.26±4.24 44.29±5.51 71.89±7.26 t 0.024 3.285 0.057 4.578 P 0.980 0.001 0.954 0.000

2.2 治疗有效率对比

经治疗,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参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00%。对比数据具有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颅内出血率和死亡率对比

经治疗,治疗组颅内出血率为4.0 0%,死亡率为0.00%;参照组颅内出血率为4.00%,死亡率为4.00%,数据有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治疗有效率对比[n(%)]

表3 颅内出血率和死亡率对比[n(%)]

3 讨 论

脑梗死通常在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具体的发病原因通常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严重脑卒中多由心源性栓塞、或动脉-动脉栓塞导致,由此引起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发生坏死,危及生命[2]。不过该病在临床中通常是由心脑血管类疾病引起,例如高血压、心力衰竭等,一旦发病后,如果未采取及时治疗,整体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目前在脑梗死的治疗方面,医学界强调超早期治疗;也就是说,患者一旦发生脑梗死后,如果在1~6 h采取紧急救治,其治疗效果将能发挥到最大化[3]。而急性期脑梗死通常在48小时之内完成治疗,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同时降低肢体发生偏瘫的可能性。其中以溶栓治疗为例,在脑梗死治疗中极为推崇,而早期予以溶栓治疗可以取得极为有效的结果[4]。不过在实际展开治疗的过程中,医师需要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治疗方式进行选择,尤其在脑梗死治疗方面,方案切忌一概而论,必须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方式方能使治疗效果最大化。通常在临床中,对于脑梗死患者多采取药物治疗,例如自由基清除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在治疗脑梗死患者中十分常见。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高压氧治疗或手术治疗,效果同样十分显著。不过在本文研究中,重点分析溶栓治疗,而该治疗方式也是治疗脑梗死患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但是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可选择的溶栓药物繁多,例如链接酶、尿激酶等,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疗效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但是溶栓疗法应当尽早使用,否则随着患者病程延长,整体的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5]。由此可以看出,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一方面需要基于患者实际病情,选择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强调时间原则,通常发病时间越短所取得的疗效将更为显著。

在此次研究中,首先对NIHSS、FIM评分展开比较治疗前,数据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再次对比后数据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比较治疗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参照组,数据具有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对比颅内出血率和死亡率,数据无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分析为:近年来随着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在治疗中广泛应用,其实际治疗效果极为显著。因为静脉溶栓法在临床中是针对脑梗死患者的常用治疗措施,在操作时首先将药物通过静脉注入体内,以此来提高纤维蛋白亲和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溶解血栓组织。而机械取栓主要利用支架的可塑性和操控器,发挥较高的取栓效果,从而也能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6]。除此之外,在器械取栓过程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溶栓效果,并且在实际操作时安全性较高,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降低梗死面积,因此提高预后[7]。由此可见,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机械取栓治疗,二者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协同互补。不过在实际展开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治疗适应症,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的体征检测,尤其在体征发生异常反应时,需要及时采取紧急干预,切记不可盲目追求形态完美而反复取栓,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患者血管造成严重损伤[8]。

综上,脑梗死患者在采取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时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桥接溶栓有效率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FPGA互连测试中的反馈桥接故障覆盖问题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Microchip推出首款车载以太网音视频桥接(AVB)全集成解决方案
很有效率
板栗嫁接不亲和挽救方法
利用桥接技术防治苹果树腐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