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郎平:王者的剧本是征服

2021-01-19北沐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1年1期
关键词:郎平中国女排女排

北沐

2020年12月10日,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迎来了自己的60岁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她在微博发文“感谢排球”,也感谢大家的祝福。她感慨地说:“我也没想到从18岁入选中国女排,从1978年12月10日我在泰国曼谷度过在中国女排的第一个生日,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一直在一线,每天和排球在一起,能坚持这么久。”

之前,在参加央视的文化节目《朗读者》时,她曾念过一段文字:“对于那些在一生中永远感到渴望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专注于攫取更多的土地,得到更宽阔的事业,更充分的经验。他们是不知足的,不可预测的,强有力的。”

这像是她本人的写照。

“敢”字当头,哪怕输在手上也要拼

郎平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父亲常带她到体育馆看比赛,她从此迷上排球,13岁还如愿进入了北京工人体育馆的少年体校排球班。刚开始练排球时,她各项素质较差,摸高不到3.05米,30公斤负重深蹲只能勉强做两三下。不过,她不甘落后,严格训练,第一年的冬训弹跳就增加了12厘米。1976年,她进入北京市业余体校,同年入选北京市排球队。1978年,18岁的她入选国家集训队。

在国家队,郎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质朴,大家都很喜欢她。老队员张蓉芳提起那时的郎平说:“(郎平)傻傻的,特别可怜又特别可爱,人特别瘦、特别高,脸特别窄,小孩似的没发育开,头发扎两个刷子,翘在头顶上,像立在天上一样,显得人更高了。”

当时,被誉为“东洋魔女”的日本女排称霸世界女子排坛,中国女排担负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使命,也借鉴了日本的“魔鬼训练法”。在队里,郎平是有名的“拼命三郎”,训练时毫不惜力。她弹跳好,击球点高,力道大,同时又会动脑筋,讲究手腕和落球点的变化。教练袁伟民看好她,也下了大力气培养她。

1981年11月16日,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决赛,一开场,中国姑娘打出了气势,连赢两局。然而背水一战的日本队愈战愈勇,连扳两局。中国姑娘绝不认输,在第五局关键分上,郎平在四号位高高跃起,重重扣下,一锤定音。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

1982年女排世锦赛,郎平越来越有大将之风。战胜古巴后,她写日记总结:“每个队打中国队都打得特别凶……我们的确处在层层包围之中,想要进入决赛,夺取桂冠,只有一条出路: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神仙皇帝,靠中国女排自己!”这一年,女排姑娘们完胜东道主秘鲁队,再次为国家夺得世界冠军。

1985年,中国女排再次征战世界杯时,25岁的郎平告诉自己:“我是全队的核心。越在关键的时刻越要‘敢字当头,哪怕输在我手上也要拼。”那一年,站在冠军领奖台上,郎平内心是轻松的,她感到自豪又安慰。她后来在日记里写道:“希望我们女排的新一代能继续站在这个台阶上。”

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夺得了“五连冠”。每一个夺冠之夜,天安门前都会聚集起人潮,人们像过节一样高兴,高声呼喊:“中国万岁!女排万岁!”郎平“铁榔头”的名号闻名全国,她扣球的英姿也被印在了邮票上。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铁榔头”的每一次扣球,都让中国人兴奋不已,力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但随之而来的压力,也会让郎平“喘不过气”,她觉得“打球不再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自己”。

没有起落浮沉,人生不会有第二次起航

1986年,郎平正式退役,她放弃了北京市体委副主任一职,选择自费去美国读书。这一举动引发非议不断,但她说:“我不能躺在冠军的奖杯里,吃一辈子的老本。必须从零开始,开辟新路。”那时,她刚结婚,到美国后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她寄住在朋友家,最穷的时候,自己到超市买面包片夹着西红柿、沙拉酱吃。1989年9月,她去意大利甲A排球俱乐部摩德纳队打主力,一度吃着止痛片带伤上场。之后,她到八佰伴全明星队任教,生活才慢慢好起来。回忆那段时间的经历,郎平说:“如果没有这些起落浮沉,我的人生不会有第二次起航。”

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女排却经历了一段低谷期,频繁换帅仍不见起色,以至于在1994年的世锦赛上只拿了第八名。“当时一听中国女排拿了第八,我吓一跳……”那段时间郎平在家里坐卧不安。昔日的教练袁伟民认为,女排缺少凝聚力,希望郎平回国执教。当时回国执教一个月只有500元人民币,大家普遍认为她不会回来,但郎平收到电报,很快下了决心:“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开始执教中国女排后,郎平又玩命起来,“24小时都在上班”。她重新调整中国女排阵容,改变训练方法,细抠每个技战术。那段时间,她总是眉头紧锁,手中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女排姑娘们的各自特点和训练情况。1998年的女排世界锦标赛,中国队在小组赛中2∶3输给韩国队。当晚,郎平独坐黑暗中,感到深深的挫败:“我突然感到一阵很无助的孤独,好像从山顶滚落到深深的峡谷,耸立四周的是悬崖,是峭壁,我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往上爬。”

郎平没有放弃攀登,从1995年到1998年,她把低谷中的女排拉到了奥运会亚军和世锦赛亚军的高度,这一代女排被称作“白银一代”。然而,高强度的工作拖垮了郎平。由于大脑缺氧,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她前后数次晕倒。执教期间,她和家人的感情也出现了裂痕,她和丈夫白帆最终离婚。很多人说白帆不理解郎平,可郎平却觉得亏欠了白帆。同样亏欠的还有女儿,回国任教期间,因为时差,郎平每天都要等到深夜,才能通過国际长途给美国的女儿打电话。

为了照顾自己和家人,郎平在1999年初递交了辞呈。回归家庭之后,她在女儿身上花费了更多心血,带女儿去看姚明的比赛,和女儿一起打游戏。如今,白浪成长为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孩,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进入某著名投资银行担任投资分析师。她和妈妈的关系也非常融洽,给妈妈做爱心早餐,陪妈妈参加比赛,担任队里的翻译……

2005年,为了能与家人多一些相处的时间,郎平选择出任美国国家队主教练。在她的带领下,美国女排迅速崛起,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3∶2战胜中国队。虽然郎平只是在履行职业教练的职责,但还是招致了很多骂声。她心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她与中国女排的情感连接。

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排球1/4决赛,中国女排输给了日本女排,无缘奖牌,姑娘们当场落泪。当时郎平担任解说,在接受采访时也忍不住落泪:“我自己亲自指挥还没有这么紧张……”

为了稳住女排的成绩,体育总局换了三个主教练仍无力回天。在女排最困难的关头,站出来的依然是郎平。身边有人说这是块“烫手山芋”,劝郎平不要去接。“为何不接!三十年前我可以,三十年后依然没问题!”当然,促使郎平下决心回来的,还有上级给予她的承諾和信心。郎平要求必须保证她“对女排选人用人的话语权”,需要完全职业化的机制和环境。

2013年,郎平再次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在她的带领下,女排姑娘们继承了老女排的传统,狠练基本功。她们早上训练三小时,下午训练三小时,晚上还要加练,看录像学习外国球员的技术。郎平给中国女排带来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她推行“大国家队”战略,国家队的大门向国内所有女排运动员敞开,让国家队变成人才训练基地。这样,不仅让更多女排队员进入国家队,为国出征,避免主力国手因疲劳产生伤病,还能增加内部竞争。此外,她重视运动医学、训练规律,为国家队配备强大的医疗后勤保障团队,准确分析把握每个运动员的体能和技术情况,分别制订不同的训练指标。

这些年,陪伴郎平最久的,是琳琅满目的各种药瓶。她做过12次手术,“脖子以下全是伤”。成为教练之后,郎平格外重视队员的伤病情况。女排队员丁霞的腿总是抽筋,郎平找训练师对她的腿进行针对性训练。朱婷是河南人,喜欢吃面食,郎平会叮嘱她多吃蔬菜。郎平也有着人性化的带队方式,她平时鼓励队员展示个性,带出来的女排姑娘们爱扎堆逛街,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球队气氛轻松融洽,也很有凝聚力。女排队员曾春蕾曾说过这样的话:“郎导真的像妈妈一样爱着我们。”

郎平还对当代女排精神进行了定义。2018年世锦赛,中国女排苦战不敌意大利,无缘决赛,大家极度沮丧,郎平说:“打起精神来,不能奏国歌了,我们要把国旗升起来。”意思是,就算争不了第一名,也要争第三名。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中国姑娘遭遇巴西队,先失第一局。郎平将女排队员叫到身边,告诉她们:“即使是输,也不能让对手轻松得到一分!” 接下来,女排姑娘们力克巴西,战胜荷兰、塞尔维亚,时隔12年再度夺得金牌。在接受采访时,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如今,郎平考虑更多的是能为中国女排留下点什么。正如她写的:“我们终将老去,中国女排永远年轻。” 郎平的人生,伴随着当代中国复兴的集体记忆。改革开放初期,她奋力扣杀,与中国女排一起拿下“五连冠”。中国国力渐强时,她又转型做教练,带领中国女排重回巅峰。她在人生岔路口选择激流勇退,也曾在异国他乡重塑自我,重新归来的她,带给中国女排征服世界的新力量,注定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

猜你喜欢

郎平中国女排女排
夺冠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让人振奋不已的“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郎平:要带还带中国女排
事件
王者归来
美国女排中为什么没有7号?
郎平,永远花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