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迹与未来:中国发展的治国蓝图

2021-01-19赵清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1年1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规划计划

赵清源

大国建设:我们的现代化

东北,是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在吉林市龙潭山,有一片醒目的化工装置,这里就是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吉化从此诞生了。作为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吉化被誉为“新中国化工长子”。当时的中国,太需要自己的重工业了,因为连一颗螺丝钉都要漂洋过海而来。就是从那时开始,新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填饱自己的肚子,而要增产粮食,最急需的就是化肥,在“一五”计划的建设项目里,涉及化工的就有7个,没有化工,中国人不可能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现在的吉化早已和“一五”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从生产化肥,到向石化工业转型,再到淘汰落后产能,伴随着国家的规划,这里已经成为中国化学工业的百科全书。国家用有形之手规划合理配置,这是一个大国的必须选择。

新疆焉耆,有一个叫呼尔东的村子。呼尔东村是这两年新“崛起”的一个明星村。前些年,这个村还破破烂烂,垃圾遍地,村两委长期被家族势力控制,“村霸”飞扬跋扈。这样一个两千多人的大村,慢慢变得经济落后、环境恶劣,村民精神懈怠。2018年,当地纪委监委工作队入驻,有问题的村干部和“村霸”被处理,村两委班子大换血,大学生、经商能人、复员军人都被吸收到班子里来。给厕所通水通电,填埋垃圾坑,自来水管网改造,天然气进村入户,铺设柏油路,修健身广场,装路灯……2019年,村里两万多亩土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村民们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出去打工赚钱,又增加了一份收入。村里的产业也兴旺起来,种植富硒小麦、色素辣椒、多年生中草药,打造自己的绿色品牌。

这个边疆小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块试验田。在乡土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曾经有很多像呼尔东村一样的农村徘徊在现代化的边缘,而“十三五”以来的乡村振兴战略,把它们推向了跨越式发展。

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一直坚持制定实施五年规划,迄今已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这13个五年规划,按照其历史演进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二是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之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编制并实施了5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在编制与实施五年计划的理念上,强调通过完全的政府指令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而且,这个时期的五年计划正常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也多次被打断。除“一五”计划外,“二五”计划到“五五”计划对客观规律认识和尊重不够,盲目追求高速度,再加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强约束”,出现了“大跃进”,结果造成了对经济的破坏。

从计划到市场,从粗放到集约,从温饱到小康,中国在不断转型。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即“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实施的35年,五年规划逐步演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明确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描绘总体发展蓝图、确定政府未来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六五”计划到“八五”计划强调以改革和开放为动力,其核心目标是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九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不仅注意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进一步强调可持续发展,并逐步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发展理念。

“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存在的失误,从根本上说是发展理念偏差的结果。改革开放后五年规划的成功、中国创造的发展奇迹,同样也是发展理念正确转变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是新时代的第一個五年规划。这五年,国家面临着解决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诸多问题,承载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因此,“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强调解决新常态下的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注重以约束性指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目标和指标,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强调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首次将制度建设作为五年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3个五年规划的历史表明,一个成功的五年规划是以科学正确的发展理念为前提的。而指导五年规划的这些发展理念的演进,反映了我党对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的深化,在一个个五年规划的目标中,梦想变成现实,为百姓福祉的提升,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何以规划:谋一域与谋万世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提出了非常深刻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还需要国家规划吗?规划的意义又在哪里?

应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工程,系统运行有其客观规律,包括经济规律、文化规律、生态规律等。不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制定五年规划,其实质是擘画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这需要规划制定者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国情国力客观情况,清晰判断国家所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势。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可是,编制五年规划依然是必要的。五年规划更多是具有战略性、指导性和宏观性的计划,配置资源不仅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以此指导全局工作、克服市场失灵。凡是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范围,都避免政府通过任何手段和方式进行干预,政府规划一定是针对关系全局且市场失灵的领域。

五年规划的作用在更大程度上是对未来五年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有鉴于此,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从“计划”到“规划”,一字之易,显示出国家对发展内涵的认识变化,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发展理念、政府职能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如果说,原来的“计划”是栽种一棵一棵的树,那么,之后的“规划”则是规范整片整片的森林。

其次,五年规划绝不仅仅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还是一个经济制度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划,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制度创新,也是五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一条重要的主线。也就是说,五年规划不仅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甚至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

在“一五”时期,主要推进的是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向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转型,一直到“五五”计划前半阶段,都在不断强化计划经济体制。从“六五”计划开始,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40多年,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产权制度创新和要素市场化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这意味着,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仅是未来实践五年规划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要将如何深化市场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未来五年规划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更重要的是,五年规划最终要具体落实到发展战略和重大任务上,这些重大任务包括规划重大项目、出台重大政策与提出重大改革举措等方面。在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以及基于目标管理具体分解到规划指标的基础上,还必须厘清当前条件下国家面临的关键问题。从问题出发,围绕发展的短板、弱项布局一些基础性重大项目,围绕发展中的大事、难事、急事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任务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五年计划更侧重于直接计划重大项目。比如,“一五”计划确定了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三五”时期又布局了一系列大小“三线”建设项目。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五年规划的目标实现,更多依靠发展战略、重大政策与重大改革举措,有关项目则聚焦在水利工程、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工程方面。比如,“九五”计划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五”计划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镇化战略,“十一五”规划提出人才强国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十二五”规划提出扩大内需战略、海洋发展战略等,“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等。

这些战略都是根据相应发展阶段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或者是重大短板,而有针对性提出的,试图通过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来解决这些重大问题,进而实现规划所提出的目标。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在东部率先开放的政策引导下,我国形成了东中西部梯度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西部和中部发展相对落后成为制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于是在“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分别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

瞭望未来:激活万类竞自由

随着“十三五”规划完成,中国迎来又一个历史关键节点,“中国号”巨轮将如何确定未来航向?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这份汇聚全党全国智慧编制而成的行动纲领和政治宣言,擘画了中国未来的新蓝图。

《建议》通过创新能力、现代经济体系、国家治理体系、文化软实力、生态、对外开放、民生、安全和國防等九个方面目标的具体描绘,勾勒出一幅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画卷。《建议》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建议》提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建议》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三个“新”,构成了《建议》全文的逻辑主线……在《建议》的12个方面重大任务部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被放在了最前面。

百姓期盼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建议》就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系列新举措;贫困群众脱贫后仍有返贫风险,《建议》就提出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等具体举措,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速城市化进程中老旧小区暴露出治理困境,《建议》就对我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出部署,努力让城市“有里有面”、百姓安居乐业……《建议》提出的12个方面重大任务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所占的篇幅最大。

民主之治、绿色之韵、和谐之美、文明之光……这是铺展在国人面前的一幅新的蓝图,与新蓝图同在的,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面前,还有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危”与“机”同生共存。世界经济仍有诸多严峻的挑战,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长期影响渐露端倪……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改革进入深水区,风险隐患增多……机遇和挑战并存,优势与短板同在。

大国发展,规划先行。

未来,中国将以创新驱动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围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让实体经济成为创新的主战场,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加快产品、品牌、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竞争力,提高自主产业链供应,推动优势产业的聚集和推广,汇聚全球创新要素与资源,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成为全球价值链上的领军者,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提升实体经济的道路。

未来,中国将布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农业方面,解决“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等问题。工业方面,妥善处理现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等难题。能源资源方面,促进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衡等问题。社会方面,着力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健康生活需求。

未来,中国将加强基础研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一是将会加强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将会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将会加大国家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给予相关企业及金融机构必要的政策支持;四是将为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潜能。

……

从1953年至今,14个五年规划(计划)描绘着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也贯穿着一个百年大党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我们经历过的每一个变化,是一个个五年计划和五年规划结下的果实,沿着国家前进的方向,我们将设定一个个新的目标,见证梦想的实现。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规划计划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