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
——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

2021-01-19

辽宁丝绸 2020年4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服装设计专业课程

宋 莹

(辽东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辽宁丹东118000)

“课程思政”一个全新的理念迅速在各大高校开展起来,成为教育者的研究对象,而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各类其它专业课程同向同行。服装产品设计课程通过融合“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究其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开展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同时,思政教育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不可或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具有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有较强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将思政元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融合,可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础[2]。

1 课程思政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会议上提及并很好地诠释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并重申要全方位育人的思想。于是,上海的高校便根据该项概念,推出了全新的普及教育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课程思政”这一提法不是单一的、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的重申,而是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上充分利用其与各专业课程的糅合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并从中萃取爱国、诚信、价值观、审美以及职业观教育等精华。伴随着专业知识教育的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耳濡目染,懂得“学问”和明白“做人”,这无疑就是其中的有力补充。该概念的提出,象征着教育理念的蜕变、教育方式的变革和教育内容的多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

2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特征

目前,学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开设主要分为服装成衣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生产等方向。专业课程的开设基本都会从产品的设计研发、打版、加工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与把握,但不同方向,知识模块的侧重点不同。服装结构类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以基于服装与人体之间的关系,研究服装结构规律及分解原理,把所想的设计转化为几何轮廓的平面衣片,对服装进行展开分割,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如《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缝制工艺》、《服装工业纸样设计》、《立体裁剪》等课程。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不断操作,强化动手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3]。

3 如何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与思政相结合

3.1 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德育是课程思政的主要方向和目标。乐于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帮助学生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价值和社会定位(苏非的世界,语言、行动、思维之间的关系),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熏陶,发挥德高为范的榜样作用。

3.2 提高自己课程思政的能力。首先、要注重服装专业知识及相关领域知识的积累。服装学科本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服装结构制图本是一项具有工程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工作。课程思政要求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上达到自然楔入、有机融合,这对老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是一大挑战。在专业上,老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瓢水,这要求老师在专业领域做到精深,才可以更好地把专业知识讲得深入。而课程思政还需要用到其它知识的迁移,这需要老师在学问上有博大而丰富的知识。所以,博大而精深的知识是课程思政的助力器。其次,灵活的应变能力。课堂没有固化的模式和状态,课堂上应及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不同反应,把握德育时机,在教学中更好地因势利导,传播思想,巧妙思政。

3.3 根据课程特色,课前认真挖掘思政元素。具体可以从专业知识内容、形式、应用等多方面思考。例如:服装设计中的传统图案、传统色彩,进而传统文化,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循循善诱地引入,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衣工艺设计》课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授课内容主要有熟悉高速电动平缝车的基本操作,直线、弧线的练习,缝型的制作,上装和下装的制作。授课教室基本是在工艺室,授课形式基本是手动示范,依托网络教学资源,依然可以巧妙地挖掘思政元素。

3.4 注重思政题材的时代性、可理解性。大多数的父母和老师都苦口婆心地给儿女、学生长篇大论地讲生活道理,甚至献身说法,最后收获的都是对方的不解,教育效果甚微。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题材缺乏时代性。例如,我们的父母辈或祖父母跟我们讲大集体时代的食不果腹,无不异于我们跟他们讲大数据时代的智能革命。由于我们没有亲身经历,便难以理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在课程思政的题材选取上,尽量选取具有时代性的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例子。

3.5 多元评价机制。多年来,形成了一种成绩定成败的格局。致使部分学生只因自己的成绩差而自悲,从而忽略了自己其它方面的才能。为了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化、多元化,可以综合采用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认知、情感、素质、态度、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

4 结语

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将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团队意识等德育元素有机结合导入教学过程,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课程作业体现学生为作品注入设计灵魂,结构和工艺制作精益求精,创新性与应用性结合,实现设计商品化,得到了企业专家的肯定与好评[4]。其次,学生经过德育元素融入课程的潜移默化,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表达在服装设计作品中,在各级别服装专业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再者,课程思政反哺教师成长,教师坚持教育初心,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发扬工匠精神。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改变了教师观念,“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已经深入人心。专业课程不光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校时能具备不断地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过程的工匠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行业认知能力,达到专业自信、能力自信。只有这样,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更有可能热爱工作,继续保持匠心,孜孜不倦。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服装设计专业课程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