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地区藏族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研究

2021-01-18欧珠美朵王中华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4期
关键词:西藏地区生理性病理性

欧珠美朵,尼 珍,王中华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西藏 拉萨 85000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指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本研究通过对西藏地区GERD患者进行食管测压及24 h食管pH监测,进一步探讨藏族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LESP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9年12月在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的年满18周岁的GERD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蒙特利尔共识意见[2]。

1.2 方法和步骤

1.2.1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采用MMS高分辨食管测压系统,所有患者检查前1周停用或未服用抑酸药物及影响胃肠动力药物,检查前禁食至少12 h、禁水6 h。

1.2.2 24 h食管pH监测

使用便携式食管pH动态监测记录仪。所有患者检查前1周停用或未服用抑酸药物及影响胃肠动力药物,检查前禁食至少12 h、禁水6小时。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酸反流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关系:病理性酸反流组LESP较生理性酸反流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食管生理性酸反流和病理性酸反流患者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比较(±s)

表1 食管生理性酸反流和病理性酸反流患者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比较(±s)

?

3 讨 论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目前已成为全球性慢性疾病,近年的研究表明其发病率在逐年升高,患病人群在逐渐扩大[3]。GERD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动力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但迄今为止,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4]。

GER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对治疗的反应均显示出高度的异质性或个体间差异,亦存在明显遗传、种族及地域差异。近期的研究表明西藏地区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中国内地地区,但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西藏地区藏族GERD患者病理性酸反流组及生理性酸反流组LESP的比较,发现病理性酸反流组LESP较生理性酸反流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藏族GERD患者LESP降低是发生病理性酸反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我们认为藏族GERD患者发生病理性酸反流与其LESP的降低密切相关,而LESP降低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西藏地区生理性病理性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黄瓜15种生理性病害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壳样钙化子宫肌瘤悬吊式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1例并文献复习
生理性海水在鼻内镜术后的临床分析应用
西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分析
西藏地区大力开展纤支镜检查技术的必要性
生理性缺血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