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人信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2021-01-18

中国科技财富 2020年12期
关键词:郭先生人脸人脸识别

文/本刊记者 陈 杰

在互联网领域,个人信息安全一直是难以根治的“老大难”问题,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人脸识别”则为这一难题再添“新堵”。而就在“人脸识别”技术在某些生活场景是否有必要存在的讨论还在热烈进行之时,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迎来了宣判,人脸数据信息保护问题再一次引发关注和讨论。

11月20日,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因强制刷脸入园,被判赔偿当事人郭先生1038元。

这一案件的起因要追溯到2019年4月,郭先生购买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年卡,明确了同时验证年卡和指纹即可入园。但此后园方却单方面将指纹识别“强制”升级为“刷脸”入园,当事人为此将园方告上法庭。

对此案,杭州富阳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单方面将指纹识别强制升级为刷脸入园的做法“超出必要,不具正当性”,判决园方赔偿当事人郭先生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删除当事人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

近年来,作为“黑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广泛应用。刷脸支付、刷脸门禁、银行自助、单位考勤、刷脸使用APP,人们对这些新兴手段已经不再陌生。

然而,泛滥的人脸识别技术使用也带来潜在的风险,利用人脸信息来快速、精确识别个人主体,对于个人行动轨迹的追踪非常高效,而且这种技术不仅用来抓取个人的面部生物信息,并与已有数据库中的相应数据做比对,能进一步追踪到个人的身份信息、日常的行踪轨迹、人与车的匹配、亲属关系以及经常接触的人员,增加诈骗、盗窃等事件发生可能性,造成财产损失和其他人身权益的侵犯。

面对风险,人们的敏感度和警惕性也在相应提高。此前各地对于一些小区在管理上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争议也是此起彼伏。

而事实也证明,刷脸导致信息泄露的风险并非杞人忧天,在国内外的现实生活中都已经不乏其例。

今年3月,有媒体曝出几十万张戴口罩的人脸照片正以2毛钱一张贩卖;Facebook此前也身深陷信息安全旋涡,2019年因其照片标签服务使用面部识别软件在用户照片中显示人名而遭到集体诉讼,最终Facebook同意支付5.5亿美元达成和解……

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警惕,源自于已泛滥的个人信息安全隐忧。

可以说,信息安全基本上伴随互联网的“成长”,密切程度用“如影随行”一点也不过分,各类信息安全事件频发。

最近,最让人们关注的莫过于圆通快递员工泄露客户信息事件。根据邯郸警方消息,相关嫌疑人把窃取的快递信息进行整理通过微信、QQ等方式卖到全国及东南亚等电信诈骗高发区。这些被打包出售的个人信息,每条单价约为1元,信息内容包括发件人地址、姓名、电话以及收件人电话、姓名、地址,被泄露的信息数量实际超过40万条,涉案金额为120余万元。

当然,这些快递信息只是网上大量被贩卖的个人信息中的极小一部分。日前,有媒体报道网上有大量招聘网站流出来的应聘者信息在贩卖。而除了简历,还有人在售卖网络交易数据、车主信息、外卖APP商家信息。

大量个人信安在网上被叫卖,到底问题出在哪?谁又该为此负责呢?

有网络安全专业人士表示,这种信息的泄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内部员工泄露;还有一部分是通过黑客的相关技术。对于两种情况平台都有责任,因为雇员造成的损失,平台有监管不力的责任;如果涉及到黑客攻击的问题,在实践中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平台也要承担责任,因为涉及到平台有没有升级防火墙、有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当然,作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进行防范,不要为了娱乐使用换脸软件,尽量避免开通各类渠道的刷脸支付,避免在各类APP、电商平台上进行刷脸识别,尤其是互联网广告。”

当然,除了平台及个人之外,监管及法律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作用更为关键。

当前,数字化时代与信息保护其实早已经成为当下我国立法不得不权衡的一个议题。除了今年10月1日《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正式实施,一些针对数据信息的地方立法也已在路上。有理由相信,随着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和对于违法责任人的处罚力度的加大,人们一定可以在更加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中“遨游”。

猜你喜欢

郭先生人脸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 等
该干什么干什么
有特点的人脸
玻璃窗上的人脸
人脸识别的“国标”来了
“疫情使我们更加亲近”
父亲9年20万字记录孩子成长
荣耀畅玩7C:人脸识别
“领家系”可爱脸VS“高冷系”美人脸
“人脸识别”人工智能测谎仪研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