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

2021-01-17朱昆田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1期

朱昆 田野

摘 要: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是中国史前时期辽西地区自成一格的聚落形态,它脱胎于该地区固有的设防环濠聚落,同时又接受了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因素,逐渐发展形成数条气势恢宏的城堡带。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堡类同于后世历史时期的边塞,石城内的居民作为戍边的将士,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大职责。

关键词: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防御性城堡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辽西地区继小河沿文化之后新出现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其绝对年代距今约3500至4000年,与中原的夏王朝和商朝早期大体同时。文化类型主要分为燕南类型和燕北类型,燕南类型是否可以视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地方类型姑且不论,燕北类型是该文化的核心类型,或称典型类型,这点则是毋庸置疑的。石城也为燕北类型所独有,而在燕南类型中却没有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广泛分布于冀辽蒙三省交界的辽西地区,尤以阴河、英金河两岸及周边地区的分布最为密集,一般位于河流两岸向阳的山坡台地上。其集群式分布的聚落现象在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时期的聚落形态中别具一格。文章拟基于现有的考古材料,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遗迹遗物、性质、来源等问题做一讨论。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群中发现的主要遗迹现象有城墙、马面、壕沟、房址、院墙、灰坑、墓葬、排水设施、不明用途的石砌建筑等。下文将对这些遗迹现象作简要的概括。需要说明的是,石城的文化性质往往并不单一,比如很多石城后来都被夏家店上层文化人民所沿用,本文仅以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文化层作为讨论基点。

石城的城墙一般依山势而建,在开阔处修筑石墙,在临崖或险峻处不设墙,部分地带筑双重石墙。平面布局与中原流行的方正城址不同,其多呈不规则形,而且大多数都不是合围封闭的。城墙多设有基槽,以自然石块或石板错缝垒砌,不加修饰,并在石块之间填充泥土和碎石,起到加固的作用。城墙上一般都附着在后世被称为马面的石质建筑上,形状或半圆形、或马蹄形,大概有两种建筑模式,有的以石板由内而外层层叠砌,有的用石板砌出边框后再填充石块、黄土,马面的大小与承担的职责似有关联。在很多城墙的外侧都发现有壕沟遗迹,壕沟遗迹截面为倒梯形、上宽下窄,防御性能较高的城甚至在城内也挖掘壕沟,例如池家营子石城北墙的内外两重城墙间都发现了壕沟。石城的房址大体可以分成三种形态,分别为土坑半地穴式、石圆圈式(单圈或双圈)及方形房址。笔者认为双圈代表了比单圈更高的财富甚至地位。双圈型房址的回廊多设有隔墙,回廊可能起到炊室或者储藏的功能。一些房址的选址比较特殊,可能是首领的居所或者祭祀用址,例如三座店F30,其位于城内最高处,且规模巨大,非常人所用。在一些城内还发现若干条不同走向的石墙将石城划分出若干院落,如三座店石城、康家屯石城、尹家店石城等,院落里有单圈及双圈房址、窖穴等设施。各院落间多有一道共用的院墙。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内的灰坑有两种:一种属于常见的竖穴土坑;另一种是有文化特色的石窖穴,其坑壁用石块垒砌,部分穴口上部围有石圆圈。穴内遗物丰富,有陶器、石器、骨器,部分还发现了人骨,可能有祭祀的性质。石城内墓葬发现极少,在诸多简报报告中都没有报道,仅在平顶山石城发现了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无葬具,仅有少量陶器作为随葬品,随葬品皆置于足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在砚台山石城、康家屯石城中还发现了排水设施,如院墙上的排水洞等。在很多石城内发现了不明用途的石砌建筑,例如康家屯石城发现的石函、上机房营子石城南部的石堆可能都与祭祀活动有关。另外中型以上的石城都有圆形或半圆形平台①,具有明显的宗教意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机房营子石城内发现了一座陶窑,说明石城内人们从事一定的手工业生产活动。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堡的城内布局基本上均由上述遗迹现象有机组合而成。

石城内的遗物发现有陶器、石器、骨器、少量铜器等。陶器以夹砂陶居多,器物表面纹饰流行绳纹、绳纹加附加堆纹、弦断绳纹等,种类有鬲、甗、瓮、罐、尊、簋、盆、钵、鼎、豆、纺轮等;石器种类有石斧、石磨棒、石杵、石球、石刀、石环、石铲、石凿、石锛、镞、石范等;骨器有骨锥、骨簪、骨匕、卜骨等;铜器发现青铜刀、铜耳环等。综上所述,除发现极为少量的铜器比较稀有以外,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中采集到的遗物都属于该考古学文化中最为普遍的生产和生活用具。而敖汉旗大甸子遗址不仅出土有精美的成组玉器、花纹繁缛的彩绘陶器、数量可观的青铜器,甚至还有来自中原夏商国家的陶鬶、陶爵等贵重且稀有的高级酒礼器,它们被作为王室的随葬品,二者所呈现出来的云泥之别,表现了该文化内部的贵族阶层与被剥削阶层的不公正待遇。

有关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的起源问题,笔者认为应当萌芽于本地区兴隆洼文化时期的设防环濠聚落,聚落外围壕沟的设置能够有效增强抵御野兽侵袭的能力,使聚落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保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开始出现劳动产品剩余,这个时候阶级出现了。随着阶级分化的拉大,防御对象由野兽转变成了相邻聚落或聚落群的敵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简单的壕沟已难以胜任防御的要求,更高防御形态的城便应运而生。又因环境条件的制约,夏家店下层文化先民们因地制宜,使用当地的岩石作为筑城原料,石城诞生了。随着对自然资源、人口、牲畜等争夺的炽热化,石城的数量与规模都在急剧扩大,从而逐渐形成了今天所见到的气势恢宏的城堡带。

在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大体上处于同时期及稍前的内蒙古中南部、晋陕高原地区,同样存在着大批石城堡,如阿善遗址、老虎山遗址、石峁城址、山西兴县白崖沟、碧村遗址等。对两地石城群进行比较后发现一些建筑技术有着相似的因素,比如二者都流行两边砌石、中间填泥土碎石的城墙建筑技术,因老虎山文化绝对年代早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因此推测可能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居民学习了老虎山文化先民的一些建筑技术。此外,据险筑城、陡峭处不筑墙也是二者的共同特征。田广金老师就提出了老虎山文化石城的建造技术和功能被夏家店下层文化所接受的相关论断。还有的学者认为内蒙古中南部石聚落广泛使用石筑房子、围墙、祭坛等做法可能是受到红山文化的影响,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大量出现的石聚落又与内蒙古中南部石聚落址存在某些内在联系。①

从陶器来看,夏家店下层文化晚期新出现的花边鬲、蛇纹鬲等为朱开沟文化因素,更进一步证明了两个地区之间存在文化载体,即人群的交互往来,两地的石城共同建构起一条气势磅礴的中国北方石城文化带。②

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的性质,大体有居住说、祭祀说、防御说几种。王立新老师根据赤峰市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资料得出结论,夏家店下层文化农具的使用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尤其中耕工具的发达,表明该考古学文化已属于一种精耕细作的农业类型。农业的发达对于环境的要求相当高,而从多数石城的分布位置来看,其周边的环境显然并不适宜发展农业。因此笔者认为石城并不能看作是该文化居民居住的主要场所。因此居住说并不合理,但不否认该类型聚落所包含的居住功能。

至于祭祀说,诚然考古工作者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中发现了很多祭祀遗迹和遗物,例如三座店石城中发现的卜骨,窖穴中的人骨,还有许多不明性质的石砌建筑,而且中型以上的石城在建造石墙的过程中都有附属的圆形或半圆形祭祀台。辽西地区一直都有祭天祀神的传统,尤其在红山文化时期臻于鼎盛。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祭祀习惯显然是该地区固有的习俗,但仅以此就论断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主要为祭祀用途,显然十分牵强。并且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呈集群式分布,甚至有10万平方米的特大城,比如池家营子石城,这种规模的城池,其修筑完成需要动用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此大费周章只为祭祀这一用途实在有些难以说通。当然我们说石城不是专门为祭祀而造,并不是否定石城所包含的一部分祭祀性质。

在这三种说法中,笔者最赞同的是防御说。宏观来看,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呈带状分布,彼此之间关系密切。一个特大型城池周边往往存在几个大型城池,比如池家营子石城,在其周围就分布着六个大型石城,阴河北岸和南岸各分布三个。同样一个大型城池周边往往有若干中型城池,中型城池周边又存在几个小型石城,这样的竖向层级结构,使如池家营子般的特大型石城犹如众星捧月般被拱卫。用后世王朝的边塞想象当时的情景,将军带领士兵驻扎在大、中、小城中,王所任命的统帅坐镇特大型石城统驭全局。如果将这些石城连点成线,就构成了一道严密的防御带,韩建业先生称之为“原始长城”。

从微观来看,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建筑选址大多选在邻崖、邻沟或山势陡峭险峻处,于开阔处筑城墙,险峻处利用自然优势作为天然屏障,这样的结构无疑彰显了建造者的防御诉求。此外,城墙外侧的壕沟,初步构成了后世历史时期的“城+池”防御体系。对于附着在城墙上的马面式建筑,笔者认为其中一部分只是起到加固城墙的作用,大部分马面式建筑其修筑仍然是为了加强防御性能,它们分布于城墙、城门两侧和城墙的拐角处,与后世的所谓马面、墩台、角台别无二致,马面的设置无疑可以大大提高石城的防御能力。

列宁在《在全俄哥萨克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永远引起战争。”当私有制诞生且阶级分化到一定程度,战争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史前战争在中原地区显得尤为激烈,当然辽西地区也概莫能外。从大量出土的各式箭镞、石球、石刀、青铜刀等武器,加上乱葬坑和被残害的尸体,都表明了夏商时期的辽西对于资源的争夺以及战争的激烈程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石城的防御性能自然就显得更为重要。战争是文明的催化劑,它能加快不同民族之间的有机融合,辽西地区的史前战争对于中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围墙、石城构成的“城堡带”密集地区在赤峰、朝阳及承德间,分布直径在400千米左右,可能是当时“古国”的所在。①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样的生活图景:以敖汉旗大甸子遗址为代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贵族或富人们,他们在该文化的中心地带生活享乐,剥削平民,支配着整个“国家”,与中原夏商王朝保持着密切联系。而由夏家店下层文化平民构成的士兵们,在统帅的带领下,驻守边疆,防御“敌国”的入侵。战时点燃狼烟,相互示警,共同构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屏卫着夏家店下层文化王族及其他人民。平时他们就居住在石城内,接受该文化中心地域的物资供应,同时定期举行祭祀活动,或占卜吉凶,或祭奠神灵祖先,求得精神上的慰藉,这也许就是他们的基本生活场景。石城中的人们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职责,是否也会发出类似“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的慨叹呢?

考古学作为一门或然性很高的科学,对任何理论都不能当作定论,而只是提供一种解释史实的可能。上文表述可能包含主观臆想的成分,但对于我们认识了解夏家店下层文化居民的社会生活或许有所帮助。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群继承了本地区传统文化因素,又借鉴了其他考古学文化的优秀成果,它承担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外来入侵,可以和后世的边塞相类比。尽管石城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城市”,对于历史时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也没有做出明显的贡献,但其集群式分布的特征在中国国家文明起源和发展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围绕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可以做的研究还有很多,比如该文化内部土城与石城的关系,利用陶器对石城进行分期等,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其不仅是笔者日后的研究方向,也期望能求教于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