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博物馆陈列艺术

2021-01-17赵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1期

赵菁

摘 要:特列季亚科夫画廊作为俄罗斯最负有盛名的美术馆之一,是研究陈列艺术的优秀范本。文章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话入手,旨在厘清陈列艺术的主体、客体和相互关系,并由克里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和“艺术接受”等理论对陈列的叙事性(要求)和好的陈列是怎样的(最终目的)进行剖析。然后以特列季亚科夫画廊为例,简述藏品风格,以明确其精神。最后探讨画廊的具体陈列手法,将艺术理论与实际的陈列相结合,完成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分析过程。除此之外,其现实意义在于通过研究特列季亚科夫画廊陈列设计的成功之处,给正在高速发展文化事业的中国一些启示,有利于我们早日从文化大国跻身为文化强国。

关键词:特列季亚科夫画廊;陈列艺术;艺术理论

0 引言

陈列是将文物在特定空间内按照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展出,从而对观众进行教育、传播文化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活动。当今,陈列设计是博物馆、美术馆发展的生命线,研究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陈列有助于思考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向。

1 陈列艺术的观点

1.1 物—人关系

朱光潜曾说:“艺术的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这就是说,美感集合内容与形式,外在与内在,连接起人们的理性和感性,两者完美结合才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当三人形成结构时,任何一人就会成为其余两人的中介,起到既隔离又联合的双重作用,博物馆就是这个中介。在博物馆中存在着“物—人”关系,这种关系很复杂,简单来说,“物”分为展品本身和陈列的辅助设施;而“人”可以分为策展人和观众。每个部分都是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物”是信息传递、沟通和反馈的载体。博物馆就是策展人将展品进行再生产呈现给观众的场所,这一过程就是陈列。

1.2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

英国艺术评论家贝尔曾想给艺术一个最普遍而抽象的定义,以调和传统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线条和色彩等在特殊方式下组合成某些形式和形式关系,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理论。

这个观点强调表象应当表现或包含着某种东西,或者说以某种内在东西为红线贯穿于可以视听的表象或图式之中,否则表象或图式只徒有空壳而没有灵魂,就是没有“意味”,就不是真正的艺术品。只有抽象的形式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快感,进而引发各个方面的共鸣。只有这种艺术品(将情感呈现出并供人欣赏,即由情感转换成可见的东西或可听的形式)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博物馆陈列的叙事性是指通过特定的叙事性设计形式来彰显博物馆陈列大纲中的主题以及串联各部分的骨架。通过设计形式的特殊及合理性来创造丰富的实体空间陈列作品、讲述主题,并使参观者从空间的形式来体验博物馆提供的教育内容,从视觉的观察、身体的体验等感官刺激,来激发出内心的深刻认识。也就是说,实体空间的尺度、材料、色彩等现实元素可以给予参观者内心一定的心理共鸣,使人产生出一种视觉环境与心理认知的契合,并默许空间设计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叙事性设计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展览故事的进行,又给予空间设计新的表达方式。

陈列就是要彰显叙事的主题性,突出叙事的目的性并保持叙事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1.3 “艺术接受”理论

在博物馆的评判体系中,好的陈列的评判标准是“易读性”“趣味性”“高质量”。陈列的对象是展品,但归根结底,其目的在人,陈列创造了人对艺术接受的过程。在艺术接受的起始阶段,策展人要为观众创造期待。也就是说,观众要在还没真正欣赏作品的时候就对展览的特色形式抱有期待,产生兴趣。对于引发观众兴趣,提出了一个概念:审美距离。一方面,展览要超出观众原有的期待,看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这样才不会使他们产生审美倦怠;另一方面,设计又不能过于超前,不能让观众尤其是非专业观众处于绝对陌生的状态,要做到既要创新又不能曲高和寡。可以说,把握好审美距离是好的陈列的第一步。

下一步,当观众进入状态后,要使得观众有对话的兴味,在构建陈列大框架的时候应该适当地留些空白,观众就会动用自己的想象来填补那些不确定性。经典的陈列应该使得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不确定性”,一代代人都永远带着新的问题和期待来看待它。

在艺术接受的最后阶段,就是观众完全进入策展人创造的艺术世界之后,用自己的情感、意志与展览整体意向融合,此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进入艺术世界的想象空间并通过对作品的感悟得到自我提升。展覽的陈列若想得到观众的共鸣,除了要做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还应注意和观众的思想观念、情感经验的相通。共鸣往往是建立在观众的一般心理认同上,而领悟却不同,艺术接受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作品体会到积极的人生向往。

艺术接受的高潮阶段过后心理上会出现一种延续性,叫作余味。作品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是陈列艺术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

2 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精神及巡回画派的作品风格

从19世纪60年代起,帕维尔·特列季亚科夫就立志建立一座俄罗斯本土艺术的博物馆,青年的他说过这样的话:“创建一个公共的、大家都能受益、都能满意和喜爱的艺术画廊,对我这个真诚酷爱美术的人来说,是一生最大的心愿。”

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拥有丰富的馆藏,其画作可大致分为三类:风俗画、风景画和肖像画。每一件藏品本身是内容极为丰富的独立文本,作品之间存在各种互动关系,表达不同的感情。

19世纪60年代,风俗画以历史中的真实事件为蓝本,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表现画家对人民命运的真实关切。

风俗画描述的对象来自现实的每个方面,画中主人公是俄罗斯城市的贫民、小贵族、商人以及农民。“小人物”面对“强大现世”的命运,成为绘画最常见的题材。在众多风俗画家中,有人采用尖锐责难的题材进行揭露,也有人用宽宏温暖的态度对待笔下人物,用诗意的眼光看待风俗习惯。

风景画作品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然风景的民族特点,俄罗斯农民从生至死一直生活在广阔的平原,走在没有尽头的道路上,经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秋冬黄昏和傍晚。“我爱这故乡的景色,我爱她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些她所养育的人”谢德林的话表达了观众希望在故土风景画中看到的东西,风景画是艺术家思想和感受的载体,反映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而现实主义方法是满足这个要求最直接的手段。

肖像画是俄罗斯精神和艺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各种性格的总和,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它能引发观众的个人崇拜,引导社会积极的风气。

斯塔索夫曾说,只有这样的艺术精神是伟大的、被需要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它不满足于古老玩物,而是睁大了眼睛观看周围发生的一切。这就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精神—做民族的脊梁,做时代的先驱者。

3 画廊的陈列手法

3.1 色彩

色彩的选择是重中之重,因为颜色具有传达作品的情感和语义,引起观众感知,创造展览灵魂的能力。

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最擅长运用各种柔和又不失活泼的颜色来装点画作,这一点与大部分主题严肃的美术馆有着巨大差异,也正因如此才显示了其独特的一面。

画廊内部的房间形态各异,但整体呈现出平和深沉的情绪。房间大体都是低饱和度的墙壁颜色,诸如米色、淡绿色、砖红色,再加上白色带有简单石膏线条的吊顶,这缓解了参观者在参观巡回画派画作时的紧张感,也为参观者提供了一种时代视角。

以肖像画为例,由于肖像画本身的色彩偏深,为突出视觉效果,肖像画廊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了互补色。对比色是色相环上120度相对的两种颜色搭配。对比色的优点是既有强烈视觉效果,又不会过度刺激参观者的视觉。

而风景画和风俗画背景墙的颜色多是白色或柔和的米色,这有利于突出画作本身特质。抽象地理解,这是意欲传达出客观镇定的立场,也可以类比中国艺术中的“留白”,无须再用多余的颜色来拓宽画作戏剧感的张力,而是给人以想象和做出自我判断的空间,毕竟画面中的人物或景色已经足够打动人心了。

3.2 光线

出色的灯光设计是环境照明、重点照明和装饰照明的组合运用。

入口处需要拾级而上的冗长走道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而整个画廊最浮夸的装饰物也出于此—带有细碎金属质感的几盏灯,包括吊灯和两侧的立灯。灯光对人意识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明亮而闪着细碎光芒的灯提高了空间感,代表着即将进入另一个不同于现代的魔幻现实主义世界,可以说初入画廊迎面的几盏灯很好地为参观者参观后面的一系列作品提供了预热体验。从高处射入的光线与画廊中无数直视的目光对身处空旷空间中的个体所产生的震撼效果,令参观者顿生失去时空的感觉,迷失在一个凝固的或永恒的时光里,从世俗空间被拉入神圣空间中。

有些房间天花板是一整块光源,这在很大的程度上给了展厅和作品自主的空间,天花灯的柔和散射光笼罩在大师的画作中,充满了灵性,反映了俄罗斯人物的亲密深度、人类的道德和哲学追求。这类布置常见于展出大型历史画作和雕塑的大型展厅,使得它们有了呼吸感,与画作本身的紧张压抑形成了对比,也使观众在欣赏时有了一种“光明”和“出路”。这是巡回画派对后人的启发,让我们在欣赏时能够跳出那个年代而不至于深陷于此。

3.3 隔栅

在整个展览中,会将逻辑上存在相关条件的部分作品放在一起展出。因此,考虑到观众的感知心理,有必要引入空间暂停,将作品彼此隔离,分出主次,以强调最重要的作品。

与此同时,围栏将展览空间分开,从而剥夺了展览空间的完整性和可见性。因此可以使用小型雕塑对展厅内部的画作进行隐形分区,此类常见于密密麻麻的肖像画作区域。

3.4 互动区

几乎每幅巨型画作前面都会放置一排座椅,这就体现了当今博物馆任务中严峻的教育意义。休息座椅意味着短暂相对的时间静止,人们在静止中回溯到画面中的场景,这效果要比流动起来的观赏有力得多。交互理念不仅可以增加艺术交流的流畅度,也可以使艺术表达更多元化,进而形成人—人、人—物对话空间。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人在画作面前显得极其渺小,这也形成另外一层的警世意味,也变成了观赏画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5 画框

画框不仅是空间分割的界限,更是一个通向彼岸世界的窗口。此岸是变动不居、转瞬即逝的,是日常生活发生的世俗世界;而彼岸则是恒久不变的,是非常态的神圣世界。其特殊的形制和目的常常令效果倍增,將彼岸的神圣空间扩展到此岸的画廊空间中,这一点非常类似传统的宗教建筑。

3.6 高度

在参观的过程中展厅的不同高度也会直接影响观感的。当需要强化艺术发展的历时性,呈现出一幅艺术从不够完善的萌芽状态逐渐发展成熟并具有优美风格的历史图景时,就需要通过设置展厅高低来体现。

4 结语

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等世界各地著名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展览告诉我们,好的陈列设计需要选择和理解符合主题的展品,营造恰到好处的展示氛围,把握鲜明的艺术风格,进而形成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给观众以欣赏、想象的空间。如今,博物馆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活动基地,策展人必须对陈列手法进行新的尝试和创造,增强民族文化信心。

参考文献

[1]李骜.博物馆陈列艺术叙事形式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6.

[2]奚静之.现实主义艺术的光辉—在国家博物馆重读特列恰科夫画廊藏巡回画派作品[J].美术,2015(9):124-130.

[3]及文昊,梁亮.“色与光”在服装橱窗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2015(6):116-117.

[4]于润生.特列季亚科夫肖像画廊中的历史图景[J].文艺研究,2013(5):110-117.

[5]梁锦才.解读“有意味的形式”[J].钦州学院学报,2007(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