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红楼梦》薛宝钗的形象与读者误解

2021-01-17俞启淼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王夫人薛宝钗贾母

俞启淼

本文主要研究《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人物形象,主要采用分析原文内容和参考相关历史背景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本次研究,得到了与本人初读《红楼梦》时不同的薛宝钗的形象,薛宝钗的形象并不是一味负面的,读者也很容易对其产生误解,抛开读书前对薛宝钗的不好印象,当我们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时,往往会看到更多。

《红楼梦》中华丽热闹的场景遮掩不了其本身的悲剧基调,其犹如一位红妆艳丽的女子,虽蒙了一层面纱但仍掩盖不了她眼中的哀伤。多年来《红楼梦》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对它进行研究。作为世界闻名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在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经常会被冠以负面形象的薛宝钗。

先来问一下为什么大家普遍对薛宝钗的印象不好?对薛宝钗的坏印象,并不是客观地认识薛宝钗,也不是客观地看《红楼梦》,这里涉及我们想要的价值观。现实社会中我们往往赞美符合我们时代价值观的人物,而不管他们是否是人物真实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因此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读出什么样的《红楼梦》,你就会以什么样的目光去看待薛宝钗这类人物。这些所有的看法,都是在我们自己的人格特质所形成的有色眼镜之下看到的样子。欧丽娟老师曾说:“经典的意义,某个意义上来讲是拿我们自己和经典做一个激荡,召唤出来真实内在的自我。”所以作为读者,我们应朝着客观、中肯的方向努力,没有仔细研究琢磨就不应妄下论断。读者是作品生命的授予者,如果读者不阅读或不解释,作品就不会有生命。只有阅读后,才能带来生机,人物也是如此,对薛宝钗冠以“坏人”的名号并不是对人物的客观解读。

一个人的人格性质是由天赋与后天教育培养出的。原著中对薛宝钗的家庭有如下描述:“又有一大两岁的兄长,名为薛蟠。当日有她父亲在世,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乃至其才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可知她无父,是贵族世家,父亲在世时疼爱她,让她读书认字,与母亲关系亲密。在那个时代看来薛宝钗的家庭是正常的、健康的。同时丧父比丧母好,因为女主内,母亲的教育对女性尤为重要,能发挥好其内在兴趣的潜能。在第四十回中“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姐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能看出薛宝钗在七八岁就进入封建闺秀教育,开始形塑她的价值观。世人常说林黛玉率性反对封建礼教,而薛宝钗恪守礼教是不对的。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曾说,“轻视自己的人,特别是受宠爱的孩子,会指责他人并流泪埋怨”,林黛玉之所以可以率性,是因为有人宠她,与反封建无关。

薛宝钗并不虚伪,而是从始至终的一种真诚。什么是真诚?每个人都真诚,但真诚又有不同的层次。薛蟠真诚于以幸福原则为主导的自我,是法国文学的真诚;林黛玉和晴雯忠于自己。薛宝钗是英国的真诚(不要求你直接面对一个人的阴暗和耻辱),需要你专注于你的工作;保持内外一致,可以扮演需要的角色。正如老子所说:“把自己对父母、子女的爱延伸到别人的老人、孩子,对兄弟的爱延伸到朋友。”贾母是这样说薛宝钗的,“她能受住贫困,能不沉迷富贵”。孟子说,“成为伟人的条件是:贫穷和低贱不能动摇,财富和荣誉不能让你沉迷,不屈从权势”。薛宝钗有着非常稳定的心性,不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学识带给薛宝钗一种稳定,让她可以始终如一地保持真诚。薛宝钗真的只是从人的实际处境去了解人、关怀人。薛宝钗过生日,贾母出资为她设宴庆祝,并从外请来戏班表演。贾母询问薛宝钗对当天食物和戏的喜好,薛宝钗知道贾母的喜好,就顺着贾母的喜好说,哄得贾母非常高兴。在薛宝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面面俱到的处世哲学,这是回归日常生活的现实,且符合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和薛宝钗的闺秀形象。

同时,在一些情节中读者很容易对薛宝钗的形象产生片面理解,在此我们通过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宝钗扑蝶。薛宝钗在扑蝶时来到滴翠亭,隔窗听见了小红和坠儿的私房话,她知道小红素习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料想躲不及,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很多读者可能会认为薛宝钗在这里是想故意嫁祸给林黛玉,说明她心机深。但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这种想法不全对的。我们了解一下背景就可以知道,當时薛宝钗本来是去找林黛玉的,但想到宝玉不便、林黛玉的猜忌,就放弃了。后来看到蝴蝶,跟到滴翠亭打算扑蝶,听到对话,考虑到小红的性格和后果,且想躲但来不及,为避免难堪使出“金蝉脱壳”计。薛宝钗并不是故意把事推到林黛玉身上,她想躲但来不及了。其次,原著当中薛宝钗的心里有句“那些奸淫狗盗的人”,是因为小红丢帕子在封建礼教中属于失德,不符合当时的女子规范。为什么又偏偏是林黛玉?因为林黛玉在荣国府具有特殊的地位,林黛玉是上位者、贾母的宠儿,拥有一些特权;也有心理惯性的影响,薛宝钗本就要找林黛玉。薛宝钗的行为是为了让所有无辜的人都可以免除难堪,免于贾府内部纠葛。同时提到嫁祸,但事件没有延续性发展,根本没有祸,林黛玉只是充当了缓解人际关系的角色,化解了事件。所以薛宝钗并不是恶意陷害林黛玉,而是当时灵机一动。整个情节突出了薛宝钗少女的活泼与头脑的机智。

第二,金钏之死。一个盛暑的中午,宝玉与金钏在午休的王夫人房中嬉戏,可是素来宽仁慈厚,把金钏当女儿一样看待的王夫人竟然认为金钏是“行无耻之事”,并且“此乃平生最恨者”,翻身起来就照金钏脸上打了一嘴巴,还破口大骂,一定要把她撵出去,“虽金钏苦求,亦不肯收留”。金钏不忍侮辱,最后跳井自尽。宝钗和袭人听闻这个消息后,即便是奴性的袭人,也“不觉留下泪来”,然而薛宝钗却感到“这也奇了”,急忙地丢下袭人来到王夫人处,安慰王夫人说:“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者是在井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姨娘也不劳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薛宝钗初闻金钏死时,也是不知金钏的死因。大家的反应都是“这也奇了”,因为当时被撵出去不是大事算是开恩,大家认为这不会导致死亡。“忙向王夫人处来安慰”又点明薛宝钗找王夫人的原因,是为了安慰王夫人。而王夫人在叙事时刻意做了隐瞒,只说金钏把东西弄坏了要赶走她,是为了保护贾宝玉、金钏,遮掩丑闻。薛宝钗的建议是安慰王夫人,减轻她的心理负担。况且宝钗还不介意把自己的衣服送给金钏,可以看出她的细心体贴,她的言行并不是人们认为的无情。

因此,当我们尽量将自己从固有的偏见中抽离开来,以更加客观的目光去看待一些情节,就可以对这个人物有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可能会颠覆你之前对该人物的论断。

为什么一般人更倾向于接受林黛玉,反感薛宝钗呢?因为读者在阅读时将小说人物带入了现实。现实中有利害矛盾见人心,人与人的交往总蒙着薄雾,粗浅和简单的交往,亲密的关系也是。对薛宝钗的偏见再现了人们的交往现状:恐惧面具,隐藏和防守,耍心机等,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被读者强加于她的身上。因此,我们可以明白读者极易受到心理的影响,单方面思考,容易主观看事物。作为读者,必须做到客观、公正,不投入研究就不能主观臆断。我们的肤浅看法对批评的对象不公平,因此不了解她,就没有资格评价她。

作为读者,如果能将自身提升到一个高度,客观公正地来看待薛宝钗的话,我们也不难发现薛宝钗实际上也和林黛玉一样,都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女子。

猜你喜欢

王夫人薛宝钗贾母
贾母的品位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一切容忍都是为了和谐
大唐故王夫人墓出土墓志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试论薛宝钗、薛蟠、王夫人、王熙凤对薛姨妈形象的补充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贾母并非真心喜欢鸳鸯
淡极始知花更艳——小议薛宝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