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偷走的故事,被遗忘的名字

2021-01-17子墨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郁垒桃符东方朔

子墨

“冒名顶替”实非本意

鲁迅语录,大概是这世上最难辨真伪的东西之一。热衷于伪造名人名言的人们,把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句子安插在鲁迅先生头上,有些流传甚广的金句看上去还颇像那么回事。据说,网友们为了判断某句话到底是不是鲁迅说的,把北京鲁迅博物馆官网的资料检索系统都弄崩溃了无数次。害得他老人家只能化身表情包,摇头叹息着辟谣:“我实在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人们为了蹭一蹭名人的热度,也为了让句子能流传更广、更有说服力,便借用了他们的名字,久而久之,这些话究竟是出自谁之口,越来越难以分辨。不过,这种借名人身份讲故事的行为,其实早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就已经十分流行。

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主角

一位天才少年去给一位阔家老夫人祝寿,当场赋诗一首。第一句说“这个老太不是人”,把在座宾客吓得不行。只见少年大笔一挥,写下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这才转惊为喜,长舒了一口气。可没过多久,轮到老太太的儿子们生气了——因为第三句是“生得儿子都做贼”。眼看少年就要被愤怒的拳头击倒,他却不慌不忙写出第四句:“偷来蟠桃献母亲。”一时间,众人绝倒。

如果要大家猜猜这个天才少年的名字,不知道大家会猜谁呢?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有过以下熟悉的名字:纪晓岚、徐文长、郑板桥、唐伯虎……

类似的故事,同样的一首诗,明代人认为是徐文长、唐伯虎写的,清代人却认为是纪晓岚、郑板桥写的,很多人甚至为此写文章互相批驳,闹得不可开交。

与我们现在强调“IP”“版权”不同,古代人是没有版权或者著作权概念的。尤其是在相对通俗的小说和民间故事领域,常常会有偷偷改换主角,乃至直接抄袭的事情发生。到底谁才是故事真正的主人公?对于听故事的我们来说,好似面对一笔糊涂账,实在难以判断。

扎满故事的“箭垛”

这些“冒名顶替”别人的主角往往具有比较相似的特质,比如上面提到的四位,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子。正是因为他们的才子光环过于耀眼,历史上、传说中的各种“智慧故事”,才会被认为“这件事只有TA才干得出来”。于是,一个个冠以他们名字的相同故事就这样被炮制出来了。享受同等待遇的人物还包括:被各种谋略故事神化的诸葛亮,被各种探案故事环绕的包拯,被各种美食故事包围的乾隆……

这样的人物,因为身上某种特质的光芒超过一切,具有强大的吸附同类故事的能力,就好像一个箭垛(也就是靶子),吸引了四面八方射来的箭——故事,所以被学者们称为“箭垛式的人物”。

我们熟悉的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里,许多人物都是“箭垛式的人物”。因为这些人物的存在,一些在小说之前就出现的故事,往往会被吸收运用到小说中去,成为小说的故事情节。而在这些人物光环的笼罩下,另外一些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故事也被吸附进来,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逸闻,而那些故事里原本的主角,就这么隐没在了“名著”的阴影里,久久不能见光。

那些被偷走了故事的人

东方朔:因为你,大家把我祖师爷的名号都忘了

《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的一个经典情节就是他在蟠桃园监守自盗,后来还大闹蟠桃会。从此以后,人们只要提到偷桃,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孙悟空和他的“英勇”事迹。其实,早在《西游记》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位偷桃界的著名人物,那就是东方朔。

东方朔并不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大臣。魏晋时期有一部记载汉武帝的小说《汉武故事》,里面就曾提到:

东郡送一短人,长七寸,衣冠具足。上疑其山精,常令在案上行。召东方朔问,朔至,呼短人曰:“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短人不对,因指朔谓上曰:“王母种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遂失王母意,故被谪来此。”

一个小矮人名字叫“巨灵”,已经有些引人发笑了,何况这个矮人还知道东方朔的黑历史,一下子把他偷桃的事迹抖搂出来——东方朔偷了王母三千年才熟一次的桃子,还连偷三次,所以才失去王母欢心,被贬下人间。大约同一时期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更是让王母下凡与汉武帝相遇,在一起吃仙桃的时候,直接点出在旁边偷窥的东方朔曾经偷过自己的桃子。

东方朔还在《西游记》里打过酱油,当时孙悟空推倒人参果树,四处寻仙访药,来到了方丈仙山东华帝君处,正与帝君寒暄时,旁边跑出来一个小仙,正是东方朔本人。一猴一人相见的场景,颇值得玩味:

行者见了,笑道:“这个小贼,在这里呵!帝君处没有桃子你偷吃!”东方朔朝上进礼,答道:“老贼,你来这里怎的?我师父没有仙丹你偷吃。”

在这场相遇中,作者让孙悟空叫东方朔“小贼”,东方朔反认孙悟空为“老贼”,看似给他们定了先后顺序,其实也暴露出一点恶趣味。这是因为,《西游记》的故事最早取材于唐代玄奘法师取经之后,而东方朔偷桃的传说却早在晋朝时就有了,资历自然比孙悟空老多了。而且,东方朔不说孙悟空偷桃,反说他偷仙丹,大概也是作者知道在偷桃的“祖师爷”面前,不宜太过张扬的缘故吧。

因为历史上的东方朔性格幽默,喜欢通过诙谐的语言和故事来劝诫皇帝,当时的人们都把他视作奇人。这样传奇的人物,怎么少得了故事?于是,在西汉以后,直到魏晋,江湖上都流传着东方朔的各种故事,他也称得上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西游记》的出现,大家渐渐忘了东方朔,名气更大的孙悟空拿过接力棒,成了新一任“箭垛”。偷桃也逐渐变成了他的“专利技术”,这似乎对真正的偷桃“祖师爷”有些不公平。

不过,其实在清代及至民国,还是有一些人记得东方朔的名字的。比如清代杨潮观的杂剧《偷桃捉住东方朔》,就围绕东方朔上天偷桃,写了一系列神仙的故事,剧里的东方朔还义正词严,说了一番“神仙才是世间大盗”的道理,可谓“振聋发聩”。著名画家张大千、齐白石,都有和东方朔偷桃相关的画作,可见前任“箭垛”东方朔余威犹在。

神荼与郁垒:被迫让步的“门神”

《西游记》中有一个小故事,说唐太宗因为饱受冤魂的惊吓,总是睡不好觉,于是让秦琼、尉迟恭替他把守宫门。但考虑到两位大将夜夜守门太过辛苦,于是太宗命画师为二人画像,贴在门上。从此,秦琼和尉迟恭“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正式和这个身份画上了等号。

其实,由二位将军担任门神的故事民间早有流传,而历史上被大家当作门神的也不止这二位,包括但不限于:钟馗、关羽、赵云、岳飞、海瑞等等。可以說,许多我们知道的古代名人,都曾做过门神。但秦琼、尉迟恭后来居上,甚至成功压过了初代门神神荼、郁垒两位“前辈”,成为大家公认的门神,不得不说这是《西游记》的功劳。

初代的两位门神,神荼和郁垒,可以说是资历最老,也最具正统性的门神了。

《论衡·订鬼篇》中讲过一个故事: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树,枝干盘绕能达三千里,树枝间的东北方叫鬼门,是所有鬼怪出入的地方。山上有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负责检查和统领所有鬼怪。如果是作恶祸害的鬼,他们就用苇索捆起来,丢去喂老虎。于是,为了防御鬼怪,黄帝制定了一套仪式,通过在门边放置大桃木人,在门上张贴神荼、郁垒和老虎的画像,悬挂苇索等方式驱鬼。

可见,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开始用神荼、郁垒的画像驱鬼了,只可惜俩人兢兢业业当了这么多年门神,风头却被别人给抢了去。

桃木在古人看来有驱邪避鬼的功效,因此每到新年,古人都会制“桃符”来祈求平安。最早的桃符是真的用桃木雕刻的两个牌子,上面或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雕琢他们的画像。据说,在五代时期,蜀国国君孟昶在桃符上写下了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此,大家也开始在桃木板上写春联、贴春联了。桃符也就又成了“春联”的代名词。

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家都很熟悉,“桃符”往往也被直接解释为“春联”。但从记载来看,直到清代,古人仍然是要张贴门神画像,或者挂桃木板的。那么,王安石诗中说要换的“旧符”是春联还是门神的象征,我们就无法断定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说的是门神,随着《西游记》的广为流传,桃符上面画着的,百姓门前贴着的,恐怕也越来越多是秦琼和尉迟恭的形象了。

猜你喜欢

郁垒桃符东方朔
东方朔的自夸式检讨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桃符的传说
桃符的传说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论门神在不同时期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