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网络表情符号演变研究

2021-01-17杨祎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网民

杨祎

(衡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一、网络表情符号的产生和辨析

1982 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法尔曼教授在留言板上首次提议使用 “:-)” 和 “:-(” 的ASCII 符号作为情感表达的符号[1],被认为是网络表情符号登上历史舞台的开端。网络表情符号,顾名思义,即在网络上用来表达情绪、情感的符号,属于网络语言的一种。随着网络文化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基于网络表情符号最初诞生于西方,因此,本文将通过相关的英文语词来确定其含义。

目前网络表情符号几个较为常见的英文翻译分别为:emoticon、emoji、kaomoji 和sticker。牛津词典记录emoticon 的出现时间为20 世纪90 年代,由emotion 和icon 两个单词组合而成,意为一种由各种键盘字符组合而成的面部表情的再现,如微笑或皱眉,用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或意图[2]。大部分学者将其与网络表情符号直接对应。英国卫报认为emoticon 是一种由字符组成的面部表情或体态语,使用ASCII 和Unicode 符号,用于纯文本媒体中的情感传达[3]。emoji 指的是一个可以使用在纯文本媒体中用来表达某个概念或某种情感的小电子图像或图标[4],例如天气、汽车、建筑、食物、动植物、人像、表情等。该词语起源于20世纪90 年代的日本,由日语中的图片和文字组成。从定义中也可看出,emoticon 和emoji 的区别有二:其一,emoji 表达的不仅有面部表情、体态语,还包含其他的内容;其二,emoticon 由键盘字符组成,而emoji 由图像图标构成,不过随着emoji 加入统一码和emoticon 开始使用统一码符号,这两个词语的词义边界开始模糊,现在这两个单词在指表达面部表情和体态的网络表情符号的时候可以通用。kaomoji 亦是来源于日本的舶来文字,中文对应翻译为 “颜文字” 。这个词语的起源时间与emoticons 一词在美国的起源时间相近,最初所使用的语言也是ASCII,或者称之为JSI。这两个单词的主要区别在于kaomoji 根植于日本文化, 体现出来的是竖式表情, 而emoticons 根植于美式文化,体现出来的是横式表情。随着kaomoji 的发展,其中一部分创作走向了使用ASCII 再现物品,例如电车、圣诞树等与情绪、情感表达无关的符号,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Sticker 指的是许多即时消息客户端中使用的自定义图片,虽然有些app 也将其称为emoji,但它们仅可以在该即时消息客户端内部使用,除非将其作为图片保存,否则不能复制粘贴至其他程序。目前,中国网民所熟悉的兔斯基、长草颜团子等自制表情包均属于此列。值得注意的是,最早意义上的emoji 实际应为sticker,它们只能在某种手机或某个app 内部使用,直到emoji加入统一码后,部分sticker 的使用壁垒被打破,成为了通用的emoji 表情符号。

本文所讨论的网络表情符号是对以上概念的融合和拓展,网络表情符号包含emoticons、emoji、kaomoji、sticker 中的表情元素,意为由键盘符号、统一码符号、图像、图标、文字等所组成的再现或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姿态或观点的网络语言。

二、网络表情符号在中国发展演变的三阶段

国内学者对网络表情符号发展阶段的划分没有统一标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汉波[5]180-185+188,他将表情包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其划分为 “互联网1.0” 时代字符符号组成的表情、 “互联网2.0” 时代五颜六色、样式繁多的具象化表情、 “互联网3.0” 时代更具现场感和代入感的对话场景采取的动态表情;魏晓敏[6]在其硕士论文中按其形态的变化将表情符号分为表情符号、网络表情、表情包三个阶段;叶云[7]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将表情符号的发展分为符号面部表情、图像面部表情、图文结合的体态语三个阶段,又根据其表现形式、输入方式、表现内容等进行了分类梳理。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均为世界网络表情符号,而未对我国的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演变做一定的厘清。此外,学界对国内表情符号发展的史料考证有待加强。本文根据知网文献、各网络平台使用者和官方存留的记录、公开的调查报告等信息,将网络表情符号在中国的发展按照其传播力梳理为三个阶段:登陆阶段、本土化阶段、文化输出阶段。

(一) 登陆阶段

表情符号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互联网的萌芽以及电子邮件、即时聊天软件和网络论坛的出现,表情符号开始登录中国。

国内网民触网始于1986 年,中国向日内瓦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之后,中国逐步摸索建立了NCFC 工程的院校网、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等。1996 年1 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意味着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8],标志着中国民用互联网历史的开端,也为表情符号在中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与世界上网络表情符号最早出现的情况类似,中国最早出现的网络表情符号也是ASCII 表情符号,其最初在中国的出现是由计算机期刊向大众进行普及的。表情符号出现在中国最早的相关记录文献为1997 年12 月5 日楚天碧在《科技潮》上发表的一篇介绍电子邮件中的表情的文章,文中列举了数十种ASCII 表情符号及其含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家纷纷接受并使用了这种新潮的网络语言,于是,计算机类期刊开始持续向读者普及最新的流行表情符号。在知网以 “表情符号” / “表情包” / “网络表情” 为主题进行搜索,从1997 年到2003 年,共找到了15 篇对网络表情符号形式及其意义的介绍文章。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刊载表情包内容的期刊均为计算机杂志,这些杂志向大众普及的网络表情符号均为起源于美国的横式表情,对于起源于日本的竖式表情未有提及。

国内对图形符号最早可考的使用要追溯到1999年猫扑论坛引入的 “颜文字” ,又称 “猫扑包子”[9],这是我国网民第一次接触图像化的表情符号。 “猫扑包子” 形象深得大家的喜爱, “码五分钟乱七八糟的字,都比不上一个包子更能表达自己的情绪”[9]。当时猫扑镜像论坛的网址为253847.com,就是因为猫扑的 “847” 号表情包与 “253” 号表情包被广泛使用,以至于这两个数字被认为是猫扑的代名词。即使在今天,这些表情已不再流行,当年的用户仍然使用对应表情符号的数字代码来进行情绪表达:如233 代表大笑,指的就是猫扑论坛的233 号表情,是一个小包子笑得捶地的gif 动画图像。社交媒体也很快出现了图像化的表情符号:2001 年,美国聊天软件MSN被引入[10]224-225,其内置的图像化的表情符号让网民们在使用表情符号时不会产生沟通障碍。紧接着,博客于2003 年也提供在正文中插入表情符号的服务[11]44-49。

从1997 年到2003 年,中国的网民们通过计算机杂志了解并认识了ASCII 表情符号,接着又通过论坛、社交媒体以及博客接触并使用了图像化表情符号。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使用了网络表情符号,网络表情符号完成在中国的登陆。

(二) 本土化阶段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7 年,我国上网用户达62 万人,2003 年,上网用户已经增至7950 万人,2019 年,网民用户达8.54 亿人。随着上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我国早期的即时聊天软件和论坛在引入表情符号的基础上,纷纷开发其专属的图形表情符号来满足急速增长的中国网民的表情需求。习惯自己动手的网民们也陆续参与到图形表情符号的创作之中来,于是,图形表情符号的种类和数量急速攀升,其应用场所也越来越广泛,成为中国网民日常使用的网络语言之一。由此,网络表情符号登陆后开始本土化阶段。

1998 年,我国的即时聊天软件OICQ 成立。看到msn 的成功,腾讯于2003 年开发了属于qq 的小黄人网络表情符号,之后历经2007 年、2011 年数次改版,沿用至今。由于互联网表情符号更新换代很快,再加上时间久远,早期网络表情符号使用的亲历者已经很难回忆起自己最初使用的自制网络表情符号的情况;且早期计算机存储技术欠发达,许多网站存留的数据删除了图像信息,也让对自制网络表情符号的考证难以通过图像检索而实现。根据文献记载,早在2003 年,我国网民就开始自创网络表情符号了。2003 年SARS 来袭时,我国网民曾制作一套代码为MSN 聊天软件的表情符号带上口罩[12]45,这种在原app 内对原有表情符号的改编是网民原创网络表情符号的初次尝试。2006 年,有技术者为电脑杂志撰文,教网民们如何利用编程语言在DreamMail 中使用QQ 表情[13]124,由此,又引发教授如何在其他网络软件中添加网络表情符号的热潮。随着QQ 在即时聊天领域越来越占领主导地位,教授用户如何自制QQ 表情符号又成了彼时的热点,如2007 年《电脑爱好者》杂志策划的《QQ 表情大时代》专题中《QQ 表情秘籍》一文就详细介绍了 “把电影片段变成GIF 动画” 、将 “网页里看到好看的图片” 添加到QQ 表情、制作 “眨眼” 的QQ 表情、 “组合表情” 等制作QQ 表情的教程[14]18-25。2017 年,腾讯发布的QQ2016 年度表情大数据显示, “8.77 亿QQ 用户在2016 年全年,聊天表情发送量近3187 亿次”[15],这意味着QQ 的使用者平均每人每天都要发送1 次网络表情符号,使用网络表情符号已经成为触网者的每日常态。

上一阶段的领跑者——论坛,也为网络自制表情符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3 年,猫扑论坛突然出现了一个胖胖的小男生回头斜瞪眼的照片,受论坛的网络亚文化——KUSO 文化和BT 文化的影响,猫扑论坛的网友纷纷出手将小男孩进行魔改:他们利用手中的PS 工具,将 “小胖” 的脸放在不同人物的身体上,配上各种场景,制作出郭靖 “小胖” 、精灵射手 “小胖” 、蒙娜丽莎 “小胖” 等,成为了当年的网络热点。2009 年8 月,新浪微博上线内测,此后2-3 年时间内,凭借着此前在博客和门户时代积累下来的大量资源,以及微博本身 “快速传播” 式的产品机制,新浪微博以暴风般的速度席卷整个互联网,吸引了大量网民使用。作为KUSO 文化和BT 文化的延续, “小胖” 之后出现的精神污染狗doge、亚洲表情三巨头、熊猫头,甚至影视作品的截图及它们的魔改作品等新型网络表情符号,均是在微博平台上进行扩散的。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视觉技术的提升,网络表情符号本土化阶段后期,其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静态的面部拟态表情的图形符号,还出现了动态的面部拟态表情的图形符号、静态的体态拟态表情的图形符号、动态的体态拟态表情的图形符号、纯文字转化的图形符号以及图文结合的图形符号。而随着人民触网的日益深入,作为面部拟态表情和体态拟态表情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明星、素人甚至动物都成为了网络表情符号制作的原料。表情符号的风格也随之受到影响,产生了蕴含动物元素等可爱风格的萌系表情符号、蕴含锦鲤及锦鲤类人物的祈愿系表情符号、蕴含毒鸡汤文字的丧系表情符号等。随着网民们大量使用这些不同风格的网络表情符号,在群体仪式的助力下,催生了不同风格的网络群体,也推动了网络萌文化、网络祈愿文化、网络丧文化等网络亚文化的发展。

在本土化阶段,使用网络表情符号成为了触网者的常态,也对各网络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制作上,网络表情符号由进口转为自制,其设计也由平台为主逐步转化为网民自制为主;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图形符号,通过既有IP 创造替代社交用语的表情符号或通过拼贴[16]和同构[16]对某个已走红模版进行再创作;网民自制表情符号的使用场景多为社交表达和个性彰显。

(三) 文化输出阶段

当网民的表达离不开网络表情符号之后,它就成为了一种网络语言。在2016 年的 “帝吧出征” 和2019 年的 “爱国青年网络出征” 两次远征活动中,网民大量使用网络表情符号进行观点和情感表达。这些符号主要构成元素为中华文化元素,其大量登上了Facebook、Instagram 等海外网站的舞台,并被外媒关注,一方面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成为一种网民的政治统战语言,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中国网络表情符号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向外输出的开端。

2016 年1 月,百度李毅吧集结网友有组织、有计划地远征Facebook,在 “三立新闻” 、 “苹果日报” 、蔡英文等的Facebook 首页留下了大量的国歌、八荣八耻、多国语言声明以及层出不穷的网络表情符号。All Picture Finder 通过对此次远征活动中的网络表情符号进行抓取和人工筛选,共获得图像形式的网络表情符号有效样本2067张[17],内容元素包含知名人物和动漫形象、大陆风景和美食图片、政治色彩的图片和文字、网络流行语、专属水印等[17]。华尔街日报刊载了题为 “中国网民以反台独图片灌满蔡英文脸书主页” 的报道。Quartz 网站也关注了此次活动,Nikhil Sonnad 记录了此次活动以及活动中所使用的网络表情符号,并对活动中频繁出现的某些网络表情符号进行了介绍,认为某些网络表情符号是相对更 “文明” 的表达方式。

2019 年8 月,微博用户@帝吧管理员发布 “出征檄文” ,以 “爱国、理性、文明、求真” 为宗旨,发起 “力撑港sir,护我中华” 的 “爱国青年网络出征” ,在Instagram、Facebook 等海外网站发布五星红旗等网络表情符号和正能量内容。此次出征活动中网民使用了大量的五星红旗emoji,还出现了制作相对精美的海报形式的网络表情符号。环球时报英文版对该事件进行了题为 “爱国网友在线打击分裂主义分子” 的报道,海报类网络表情符号作为配图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洛杉矶时报的Robin Dixon 联系了此次活动中被Twitter 和Facebook 屏蔽的中国用户,试图还原这次活动的部分真相。报道中记者也关注到了 “香港永远是中国一部分” 这个表情符号,但作为美媒,在新闻素材的选取上,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主观意识形态的影响,有失新闻真实。

尽管emoji 作为网络表情符号早已登上世界舞台,被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文学作品、音乐发布等领域,但具有中华元素的网络表情符号登上海外舞台的时间还不长,其引发的关注度较低,传播力也较弱;且网络表情符号几次登上海外舞台均与政治事件相关,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表达被外媒所关注,其社交表达的属性尚未被发现。

三、中国网络表情符号演变引发的思考

(一) 网络表情符号出现和演变的原因

首先,网络表情符号自身的特性是受众喜爱的原因之一。作为再现或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姿态或观点的网络语言,网络表情符号具有直观性、复杂性、趣味性等特点。它的直观性体现在图像叙事上,可以直观地模仿和再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姿态,如手握拳头进行屈肘下拉的加油表情符号就比 “加油” 二字显得更为直观和生动。网络表情符号的复杂性体现在它的建构方式上,一方面是建构元素的多元化,例如,熊猫人表情符号是由熊猫的轮廓、暴漫或真实人物的脸和表情、释义的文字三部分构成, “(/ω\)” 这个ASCII 字符表情也是由五个字符构成;另一方面是建构手段的多元化,创作者可以通过拼贴、重复、挪用等方式来创作网络表情符号,一旦补充、替换或删减任意网络表情符号的构成部分,就会产生一个新的网络表情符号,拥有新的含义。网络表情符号的趣味性体现在它构成元素的特性上,无论是萌、丧、俗还是狰狞、温馨等,只要具备审美意义,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还是以熊猫人表情符号为例,熊猫轮廓具有萌感,暴漫表情则是夸张狰狞,单独看任何一部分都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二者结合在一起的反差,给人以审丑的愉悦感。

其次,技术的更迭促使了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和快速演变。一方面,网络的普及和移动端设备的高频使用率为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计算机软件和手机APP使我们能用更复杂、更多元的元素来建构网络表情符号,也能更便捷地添加、收藏和使用网络表情符号。从文字到二维图像、三维图像,从静态图到动态图,从纯原创到二次乃至多次加工……网络表情符号的制作越来越方便,其构成也越来越复杂,与之相对应的是其使用越来越方便,搜索也越来越容易。

再次,网络表情符号能满足用户不同的表达需求。网络表情符号既能满足用户在人际交往中的在场性需求。在网络人际传播的早期阶段,人们仅能通过文字进行交流,缺乏在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由交谈双方的衣着打扮、表情动作、语音语调、站立距离等传递的丰富的交流环境信息。而网络表情符号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复杂的建构能补充这些交流环境信息,起到烘托气氛、制造情境等作用,提供更强的社交沉浸感和现实感。网络表情符号也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表达需求:具有不同爱好和需求的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寻找和制作个性化的网络表情符号,实现个性化表达。网络表情符号还能满足用户的身份认同需求:在网络世界有一种共识,即只要我们使用同一个网络表情符号,四舍五入,我们就是朋友了;如果我们对同一个网络表情符号拥有同样的意义解读,那我们简直就是素未谋面的知己。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让网民们可以摒弃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层次的障碍,无视现实的社会阶层进行交往。在这个虚拟的领域中,网民们通过设置头像、签名、发布信息以及选择使用何种网络表情符号等行为,重构自己的网络身份,并寻找群体认同。

最后,国人的自信心让他们更乐于使用自制网络表情符号进行观点表达。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在同步增强,人们更有意愿与国际友人进行交流,网络表情符号成为网民的一种政治统战语言,在对外和对内传播的使用上逐渐常态化;再加上国际上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网络表情符号的对外传播也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向外输出的开端。

(二) 网络表情符号出现和演变的影响

首先,网络表情符号丰富了网民的表达手段。无表情不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无论是在文字间夹杂微笑表情,还是发送早上好的图像符号,甚至是发送一些仅仅表示在线和参与对话的无意义表情符号……人们的网络交流已经很难离开网络表情符号。因此,我们可以将网络表情符号视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

其次,网络表情符号作为一种文化模因,促进了各网络亚文化的繁荣。网络表情符号根据其构成要素的特性,具备不同的风格;又因其使用便捷、叙事直观、趣味性强,极易引起网民的模仿使用。网络表情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其所具备的风格属性也得到了网民的关注,由此引发了他们对该风格属性的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随着萌系、丧系、祈愿类等网络表情符号的盛行,网络萌文化、网络祈愿文化、网络丧文化等网络亚文化也随之进一步繁荣发展。

最后,网络表情符号进一步强化了网络的圈层分化和群体割裂。网络表情符号在意义表达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一方面源于 “记号的任意性” ,即面对同一能指,价值观念不同的人将会解读出不同的含义;另一方面,网络表情符号暗合了后现代主义观点——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真实,只存在对于真实的解释,即网络表情符号一旦创造出来之后,其意义的解释就不属于创作者,也不属于字典等公共意义空间,而是由每一个使用者自己去谱写。根据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18],网络表情符号显而易见地成为了网络社交中对圈外人设定的限制,圈子内部通过生产、传播和使用不同的网络表情符号来设立和强化所属的群体边界,并通过使用相同的网络表情符号来分享共同的情绪体验,实现群体行为同步,完成群体互动仪式。圈子的表达具有独特和排外的特性,随着一个个网络亚文化圈子的形成和固化,网络交流逐渐趋向于小群体化、分众化。

四、结语

网络表情符号作为再现或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姿态或观点的网络语言,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复杂性和趣味性。在首次登陆中国时,它便因生动活泼的形象深受中国网民的喜爱,但受限于上网人数,网络表情符号并未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之后,随着网民数量的急速攀升,网络表情符号的数量也迅速上升,传播力也大大增强。另外,随着中国国民自信心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表情符号,越来越多的人接触、了解并认同网络表情符号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可以预见,网络表情符号将成为未来中华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网民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2021 emojis on the planet2021表情符号
2021 emojis on the planet 2021表情符号
世界表情符号日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
表情符号玩上瘾 时尚爱尝鲜
现代化网民要有“仁心”“学心”“公心”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