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力学》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方法探讨

2021-01-17刘熙媛岑夺丰韩红霞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土力学思政目标

刘熙媛,岑夺丰,韩红霞

(河北工业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天津 300401)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论述指明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方向和改革目标,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是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2]。因此,高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和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达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这对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3]。

《土力学》作为土木工程等学科的一门传统专业基础课,除了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程应用性,但学生往往专注于理论知识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等全方位的素质培养,以至于就业后可能无法积极、有效地应对实际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土力学》这门专业课中开展思政教育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3-12]。如朱秀清等[3]对《土力学》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殷勇等[4]探讨了《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刘苍[5]探索了《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的思政教学。程建军[6]探索了《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外延与内涵。

但是,目前关于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多浮于文字表面的“明示”。为进一步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形成完全、无缝的知识体系,使思政教育从“灌输式”转变为“感受式”,让学生能真正感同身受进而养成优秀品格,结合河北工业大学《土力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形成了思政教育的融入方法。

1 《土力学》课程特点

《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属于学科基础课。课程所包含内容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是基础工程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其专业知识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土力学基本原理、土的物理及力学试验的基本原理和土工试验的一般操作技能,具备运用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知识解决建筑、交通、水电等广泛的土建工程中与土有关的渗流、变形、稳定等复杂工程问题[13-15]的设计分析能力,为培养合格的土木工程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刘宇利等[7-8]指出,《土力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其本身又富有哲理,具备开展思政教育的良好条件。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国家重大工程中引出相关的《土力学》基本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自信心与学习动力。与土有关的渗流、变形、稳定等复杂工程问题导致的工程事故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因此,《土力学》课程教学可以全面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爱国情怀、创新精神、思想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践行课程思政教育。

2 《土力学》课程思政教育原则与目标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2],《土力学》课程在教学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科学精神相结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因此,《土力学》的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核心内容,整体、科学、有序地融合进土力学课程的教学。

基于上述原则,结合《土力学》课程特点,秉承河北工业大学“工学并举”办学特色,为“培养能在土木工程相关领域从事设计、施工、咨询、检测、科研以及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政治素养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土力学》课程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设定思政教育目标:

目标1: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投身中国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目标2: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目标3:强化学生的工程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责任心。

目标4: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卓越工程师优秀品质。

3 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方式

为了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土力学》课程思政教育不能仅在授课时简单地“提一下”,浮于文字表面进行“明示”,而是应深入挖掘土力学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程体系。因此,应该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土力学》课程内容、实验教学设计、课程考核等环节中,实现从传统土力学教学到“课程思政”教学的转变。真正做到该课程“德育”培养与专业知识同向同行,形成完全、无缝的知识体系,使思政教育从“灌输式”转变为“感受式”,要“走楼梯”切身感受,而不是“坐电梯”直达目标层,让学生能真正感同身受且有效养成优秀品格。

针对前述4个《土力学》课程思政教育培养目标,教学实践中设计了思政教育融入方式。

目标1的融入:《土力学》知识与房屋建筑、桥梁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在绪论部分,通过简介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中心大厦、川藏铁路、三峡水电站等国家超级工程的建设成就及攻克的《土力学》技术难题,结合岩土工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以致用,投身祖国发展建设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增强投身土木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的愿望。

目标2的融入:人类工程活动应当顺应自然,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当因地制宜,工程的功能和外观尽可能体现科学和人文相统一。在挡土结构土压力计算和土坡稳定性分析等章节,通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介绍使学生意识到工程建设科学选址和灾害防治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场地及工程特点,应设计相适应的挡土结构及地基基础,从而引导学生应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并要求设计的构筑物(如赵州桥、洪崖洞吊脚楼)除了具备科学性外还应尽可能美观及赋有人文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目标3的融入:《土力学》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桥梁等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以及边坡稳定性及挡土结构土压力的计算等。在工程设计、施工甚至运营中可能涉及工程安全问题。因此,在地基沉降、地基承载力、渗流等相关章节中,通过比萨斜塔(不均匀变形沉降问题)、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倾斜(地基失稳问题)、九江大堤决口(渗透破坏问题)等工程事故案例,强化学生的工程安全意识;并要求学生在工程论证、设计和施工时必须仔细认真,切莫犯如加拿大魁北克大桥事故中工程师所犯的严重错误(在设计中一个小的计算失误造成恶果),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为公众与社会负责的强烈责任感与敬业精神。

目标4的融入: 通过介绍现代《土力学》创始人太沙基的人生经历,让学生认识到从工程中发现科学问题、解决问题并应用于工程的科学研究思路,认识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在土工试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保证试验测试数据真实,做到诚实守则。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绪论和土坡稳定分析章节,分别介绍中国自己探索解决超级工程建设技术的世界性难题和滑坡的空-天-地一体化前沿监测技术等,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意识到自力更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精神。

为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应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环节,助推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在考核方面,适当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在原有出勤、课下作业等的基础之上,增加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的成绩。

4 《土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案例设计

4.1 目标1的案例

以新建的超级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例,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作为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现思政教育目标1: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场之一,拥有世界最大面积单体航站楼,被英国《卫报》列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些超级工程的建设必然涉及到地基基础的建设。机场建设土方工程量巨大,航站楼地下开挖面积约160 000 m2,其中深槽区开挖面积110 000 m2,开挖深度18.4 m,属于超大面积深基坑,降水施工难度较大,涉及到一系列土力学难题。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土力学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好专业知识,才能学以致用,更好地投身到祖国的发展建设。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投身中国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4.2 目标2的案例

以广东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和重庆洪崖洞吊脚楼、河北赵州桥为例,从正反两方面将思政教育目标2融入教学:

渣土受纳场由于没有建设有效的导排水系统,致使堆填的渣土含水过饱和,形成底部软弱滑动带,发生体积庞大的高位滑坡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死亡73人,失踪4人,受伤17人),直接经济损失8.81亿元。这是典型的由于未考虑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且未采取科学的灾害防治措施所造成的重大事故。相反,重庆洪崖洞吊脚楼因水而生、顺崖而长,高低错落、依山就势,形成安全、美丽的民俗风貌景区和商业中心,被誉为新重庆的“城市名片”。赵州桥桥身造型典雅,拱曲线流畅自然,极具观赏价值,古人赞誉此桥为“奇巧固护,甲于天下”。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依据专业知识科学地改造、利用自然。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4.3 目标3的案例

通过国内外失败工程案例,如著名的比萨斜塔、加拿大的特朗斯康谷仓地基破坏、九江大堤决口,将思政教育目标3融入教学:

比萨斜塔向南倾斜,斜度达到8°。其原因为地基持力层为粉砂,下面为粉土和黏土层,强度低,变形大,北侧许多淤泥,沉降不均匀产生倾斜。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装谷物3万多吨后,地基明显失稳,24 h内西端下沉近8 m,东端上抬1.5 m,整体倾斜26°53′。九江大堤被朱镕基总理称为“豆腐渣工程”,因管涌导致宽约62 m的溃口。3个工程案例涉及的土力学问题分别属于土力学研究的3个核心内容,即变形、强度和渗流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掌握好专业知识以及全面考虑潜在建造风险、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避免工程事故的前提。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责任心。

4.4 目标4的案例

通过土力学大师的人生经历、中国创新工程和技术的介绍,将思政教育目标4融入教学。以太沙基、港珠澳大桥为例:

太沙基早期从事广泛的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的实践工作,接触到大量的土力学问题,后期转入教学岗位,从事土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成为现代土力学创始人。让学生认识到从工程中发现科学问题、解决问题并应用于工程的科学研究思路及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集桥、岛、隧道于一体跨海大桥,特别是该桥的大型深水基础工程、桩基础及沉井基础建设,是全体建设者团结协作、克服了复杂的地基、水文环境带来的诸多困难,取得的桥梁基础工程的巨大成就。通过该案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及卓越工程师优秀品质。

5 《土力学》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成效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观察、当面交流、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土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学生对《土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是肯定的。与以往简单的课程思政教育相比,精心设计、多角度融入思政教育后,学生对《土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感明显增强。尤其是在介绍中国的超级工程建设新成就、遇到的世界级技术难题以及中国工程师如何排除万难去攻克时,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精神焕发。当然,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何更好地进行思政元素融入有待继续探索。

6 结 论

(1) 结合《土力学》课程特点及教学实践,凝练了4个土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目标:①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投身中国建设的社会责任感;② 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③ 强化学生的工程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责任心;④ 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及卓越工程师优秀品质。

(2) 为了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结合具体融入方式和案例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从“灌输式”转变为“感受式”,让学生能真正感同身受,养成优秀品格。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融入思政教育后学生对《土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感明显增强。

猜你喜欢

土力学思政目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垃圾土力学特性及其路基填筑应用研究
土力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厚德载物 教书育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如何给土木工程专业非岩土地下方向本科生上好土力学的第一堂课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