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南地区杂交中稻及再生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21-01-16綦麟

种子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再生稻栽培技术

綦麟

摘    要:再生稻是我国南方,尤其是在长江上游的川南浅丘平坝地区晚秋生产的重要农作物。水稻生产所需的温度、光照条件两季不足,在一季有余的情况下,适合种植一季杂交中稻后蓄留再生稻。同一水稻品种,再生稻稻米质量和口感远优于中稻稻米。因此,如何通过改进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提高两季产量,是农业科技人员重点关注的课题。从选择稻种、确定播期、培育壮秧、田间管理等方面对杂交中稻及再生稻栽培技术与实施要点进行探讨,以期为川南浅丘平坝地区杂交中稻及再生稻的增产增收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3-006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杂交中稻及再生稻种植是川南浅丘平坝地区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的重要措施。选用高产、优质、再生能力強的杂交中稻品种与配套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是实现杂交中稻及再生稻两季高产目标的关键。因地制宜对杂交中稻及再生稻栽培技术进行优化集成与应用,对促进水稻增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适期早播,采用水稻旱育秧技术

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和再生能力强的杂交中稻品种,用种量为0.7 kg/667 m2左右。播期安排在2月18—20日,地膜覆盖培育中苗壮秧。播种前严格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旱育秧要求采用水稻“旱育保姆”拌种,选背风向阳、土质沙壤的地块做秧床。将处理好的种子按中苗秧播种量撒于耕细培肥的苗床,然后用一层薄的营养土盖种、喷水、地膜覆盖保温,1叶1心时用多效唑溶液喷苗,以后视苗情进行肥水管理。

1.1   适期早播

在实际早播过程中,技术人员将头季生育期迁移,促使杂交中稻及再生稻在更好的自然环境下生长,这也是再生稻成功增产的主要原因。基于川南地区不同县城的气候特点,采用旱育秧技术进行早播,将原本头季稻的生育期在3月上旬移至每年的2月25日左右,完成“抢晴播种”。之后进行中苗移栽,有效促进中稻前期的发育,促使其稻穗大、稻粒多、产量高。根据以往的杂交中稻及再生稻早播经验分析,将头季稻的播种期迁移5~7 d,能够促使杂交中稻及再生稻提前成熟,尽快生发,为分蘖成穗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扬花率到83%[1]。

1.2   旱育秧技术

旱育秧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控制成本,提高产能,增强播种效率。工作人员根据川南地区实际情况,选择背风向阳的地区,做好苗床准备工作,控制苗床开厢宽度约1.3 m,厢长为10~15 m,厢沟宽度约0.25 m,厢沟深度为0.10~0.15 m。然后进行分厢播种、定量播种。控制苗床播种种子数量约0.2 kg/667 m2;控制苗床种苗秧播数量约0.18 kg/667 m2,控制苗床大苗秧播数量约0.05 kg/667 m2。播种结束之后,将细土过筛,均匀覆盖到种子上,保证种子上方覆盖土壤“不见种子”,避免出现土壤过厚的情况。最后采用竹弓搭建覆盖地膜进行保温保湿。

2   适时早栽,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协调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

在适期早播的基础上将中苗秧移栽叶龄严格控制在3.5~4.5叶。采用宽窄行移栽,光热条件好的地区适当偏稀,反之则适当偏密。对头季中稻根据土壤特性、肥力高低和缺素状况,实行优化配方施肥。一般田块施纯氮10~12 kg/667 m2、过磷酸钙40~50 kg/667 m2、氯化钾7.5~10 kg/667 m2;缺锌田施硫酸锌1.5 kg/667 m2,磷钾锌和农家肥全作底肥施用。栽插旱育秧的田块,氮肥按底肥60%、穗肥20%、粒肥20%的方法施用;栽插水育秧的田块氮肥按底肥60%、分蘖肥10%、穗肥和粒肥各15%施用。

2.1   根据苗龄与叶龄确定早栽时期

在杂交中稻及再生稻的适时早栽过程中,严格控制早栽时期。根据川南地区种植经验,在气温稳定在15 ℃左右时可以将源水田中的秧苗移栽,此时秧苗多为3.5~4.5叶龄,需要避免将低于3.5叶龄,大于5.5叶龄或者大于35 d的秧苗移栽在目标区域。在移栽大秧苗时,需要保证水田中的秧苗在5.5~7叶龄,避免叶龄过大或者过小。

2.2   施足肥料促进发育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知,杂交中稻及再生稻播种早期施肥需要合理控制肥料成分与比例,以此保证秧苗生长状态良好。在实际施肥的过程中,仍坚持以重底早追、配方施肥为主。除了上述的肥料配方,还可以以磷、钾、锌作为主要肥料进行底肥施播,采用分次施播的方法施氮肥;控制底肥占60%、分蘖肥占20%~30%、穗肥占10%~20%[2]。

3   适时足量施好再生稻促芽肥

再生稻促芽肥宜早不宜迟,用量宜重不宜轻,采用“看品种、看田块、看苗情、看天气、定时间、定数量”四看两定的施肥方法,在头季中稻齐穗后7~10 d施用,用尿素15~20 kg/667 m2。

3.1   水浆管理奠定高产基础

在头季稻收割之后,高温天气每天对稻桩进行2~3次的清水泼洒,连续泼洒2~3 d,从而降温增湿,保护杂交中稻以及再生稻稻桩上的再生芽,加快出苗速度。

3.2   补施发苗肥促进芽肥

头季稻收之后是再生稻生长的重要时期,也是营养消耗量较大的时期,此时适当补施肥料可起到发壮苗的作用,以此保证苗穗穗粒丰满。在头季稻收割之后的第二天,补施一次发苗肥料,控制施播尿素45~75 kg/hm2。

之后要进行根外追肥,在再生稻生长到10%时,在水稻根外施播植物生长调节剂,采用“九二○”,使用肥料0.015~0.03 kg/hm2,用少量白酒溶解肥料,配合750 kg清水,形成水溶剂,均匀喷施于水稻的苞颈位置,起到增加穗粒、丰满稻穗的作用。

4   完熟期见芽收割头季中稻,加强再生稻田间管理

头季中稻完熟期(主穗籽粒全黄,倒三节再生芽生长3~5 cm时)收割,要求留桩高度40 cm,充分发挥再生苗“留二保三增四”的增苗增穗效果,收后3 d内追施发苗肥,用尿素3~5 kg/667 m2。中稻收后及时拖草出田,扶正稻桩。在再生稻发苗盛期和始穗期分别用“九二○”溶液做叶面喷施。

高茬留桩促进再生稻高产。在川南地区的杂交中稻及再生稻技术推广过程中,采用“高茬留桩”的技术,既是保留杂交中稻的“精华部分”,对其进行再利用;也是一種有效的促生手段,提升再生稻的产量。

一方面,要求杂交中稻头季稻选择合适的品种,适期早播,促使水稻提早成熟;另一方面,要求控制头季稻的收割实践,避免切断再生芽所需养分来源。若切断养分来源,会使再生芽发出时间较晚、发出量较少,影响头季稻的产量与品质。

在操作环节,需要在水稻的下数向上第二节、第三节的腋芽位置伸长3 cm;保留第二节、第三节腋芽,控制留桩高度为33~40 cm;还需要保证收割田中带有水层,控制稻桩收割平整,在收割之后及时扶正稻桩,清除杂草。利用再生稻的“速生性”控制养分需求集中时间,合理制订再生稻的田间管理方案,保持此阶段养分充足,在施肥之后不排水,让其自然晾干,保证充分发挥肥料作用[3]。

5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有害生物管理方针

实施再生稻保芽、促苗、增穗战略,坚持把好“四关”:种子处理、浸种、叶瘟挑治、颈瘟预防;纹枯病用井冈霉素防治,对二化螟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压前抗后,同时兼治其他稻虫。对再生稻期间的三代三化螟、赤斑泡沫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积极防治。

根据川南地区杂交中稻及再生稻种植经验,再生稻的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但是仍然无法完全避免飞虱、穗颈稻瘟病的侵害。因此,需要加强对杂交中稻及再生稻生长过程的控制,根据近3年的病虫害发生规律与记录,根据植保部门提供的防治建议,及时喷施药品,保证再生稻产量。

为了贯彻落实“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战略思想,建议开展“农业防治+生物、物理、生态防治技术”的非化学防治方案,积极推广针对不同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推广生物农药,严格控制预防时间与治疗方法。

6   结束语

目前,各地中稻及再生稻单产水平还不平衡,其产量高低除受温光资源差异影响外,还存在技术措施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播栽期未能达到早播早栽的要求,尤其是部分地区,头季播期偏迟15 d;中苗秧移栽叶龄推迟到5~6叶,秧苗老化;中稻栽插密度不足1万窝/667 m2,肥料投入不够,病虫害防治不力。经测算,通过推广杂交中稻及再生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中稻增产潜力为30~50 kg/667 m2,再生稻增产潜力为40~60 kg/667 m2,总增产潜力为70~110 kg/667 m2。因此,杂交中稻及再生稻双季高产技术在生产上还有很大的推广应用潜力,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和水稻种植户在生产中严格落实杂交中稻及再生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确保杂交中稻及再生稻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阳海宁,朱爱科,竭润生,等.川东北丘陵区水稻直播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21(2):20-21,24.

[2]莫军,莫赛军,莫爱军,等.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J].农家参谋,2020(14):62,202.

[3]李煜成.浅谈“再生稻”种植模式发展优势及栽培技术要点[J].现代农业,2019(12):45-46.

猜你喜欢

再生稻栽培技术
湖南400万亩再生稻丰收估算比单季稻每亩可增收800元以上
湖南再生稻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湖南:“四防一增”技术让再生稻增产增效
永川区再生稻种植效益及优劣分析
再生稻生产限制因素及技术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