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对策研究

2021-01-16孙梦临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环球市场 2021年27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技能

孙梦临 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新兴行业逐渐兴起、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服务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职业教育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与发展挑战。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1];2021年3月24日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业成果融通互认等作了规定;2021年4月13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教育体系的良好构建与发展势必关系到亿万劳动力的就业,关系到国家长远竞争力,职业教育的向好发展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民生问题更是社会发展问题。[2]

二、职业教育现状

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从体制、规模到质量都存在不适应处。近年来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少,某些专业招生人数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甚至专业消失,而毕业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需求急剧增加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没有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没有对接产业发展。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不灵活,办学形式不畅通,不适应整个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需求。因此,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升级转变,使职业教育更加现代化,更加贴合社会的用工需求、更加助推国家产业升级,使社会更加接受职业教育、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学生、更加认可职业教育,因此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程是必然趋势。[3]

三、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认可度不够,职业教育吸引力低

在社会重升学教育,轻素质教育、技能教育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一直处于学生、家长不愿意选择的范畴。

一是用人单位常常以学历、文凭作为聘用人才的标准。以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例,有些刻苦努力的学生经过3年甚至5年的技能培训,在实验操作熟练度和技能要点的把握度上比注重理论教学的本科生更强,但是依然被大多数企业以学历低拒之门外。

二是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处于低层次。高考的落榜者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初中的“最差生”进入中专,他们是社会上的“三流学生”,大多数人认为考上职业学校就代表着失败,代表着没有更好的未来。

综上诉述,就业碰壁和社会地位低是职业教育选择吸引力低的主要原因。

(二)企业调研不充分,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如果说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成为具备技术技能且胜任职业岗位的参天大树,那么人才培养方案正是这棵树的树干。但是,作为最重要的教学过程依据,我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存在不容小觑的问题。

一是流于形式,质量不高。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要素齐全,但是仍处于拼凑阶段,课程设置应遵循教育的连续性原则,但是具体到前后课程内容依然存在着脱节、割裂、不相衔接现象,难以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二是制定过程中缺乏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和在校生调研,因此对产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最终导致教学过程难以实现与生产过程对接。

三是人才培养方案陈旧,更新不及时。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着,知识、技能、岗位素养也在不断的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教育链与人才链的有效衔接,确保人才培养不脱离实际需求。

(三)岗位经验欠缺,“双师型”教师内涵不足

教师的理论水平较高,但作为职教教师员工素养十分不足,技术技能上不能紧跟时代,大部分教师岗位经验几乎为零。

其次,虽然在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60.0%,但是,仍然处于“职业资格证”加“教师资格证”的“双师型”范畴。能够真正掌握企业管理文化和实际生产项目的教师十分有限,大部分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也只停留在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形式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有待提高。

(四)企业动力不足,校企合作难保就业

2021年3月25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办好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就业导向,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促进就业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其本质是就业教育。通过实际调查,职业院校学生父母受教育状况偏低,职业构成以农民和工人居多,整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处于社会工薪阶层及以下的先决条件决定了这类家庭社会资本静态特征的低起点,低层次,由此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民生问题。

近年来,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开展,学生就业率提高。但是,相较于从学生中培养人才耗时耗力,企业更倾向于从社会直接招聘所需人才,学生工资低,往往作为廉价劳动力完成实习工作。另外,企业因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难以获得利益,因此缺乏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动力。[4]

(五)学生思想涣散,德育工作收效不丰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弱、自信心不足、思想匮乏,表现出自由散漫、无精打采的精神面貌。

其一,职业学校学生是应试教育阶段下唯分数论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败者”,他们是普通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眼中的“问题学生”,受到的批评往往比表扬多,因此他们学习能力弱、自信心不足;其二,他们沉迷于网络世界,游戏、抖音、快手是其生活的主基调,他们思想匮乏、精神空虚,没有思辨能力。“没自信、没斗志、没精神”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其三,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发展通道不清晰不畅通,学生缺少奋进目标、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四,赤峰市职业教育的老师一直是“双肩挑”,肩负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的责任,工作任务大、班主任业务不专业,虽然在班主任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学生的问题,但收效甚微。

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学生在主观上没有本质的改变,再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都是徒劳的。学生的德育工作恰恰是整个职业教育的最难点。

四、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

本课题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对策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之中。

(一)转变观念,拓展职教服务社会增加吸引力

职业院校的吸引力低,究其原因是认可度低、影响力低。通过大力拓展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比如新型学徒制、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措施,解决社会待就业人口的学习深造问题,使如退伍军人、农村农民等人员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使其独立解决就业甚至创业,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那么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必将得到提升。

(二)产教融合,构建专业群发挥集群效应

目前,校企合作可以解决部分学生就业问题,订单班培养也相应解决了一些企业的用工问题,但是在教育教学上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5]应当加深产教融合,学校应当通过交流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不应该只是拘泥于原始传统的教学。

企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因此专业群的建设势在必行,充分调研科学制定专业群中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挥专业群的集群效应,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成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结构,又有娴熟的实践技能和优良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6]

(三)“三教改革”,深入企业提升“双师型”教师内涵

通过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让教师依据经济发展需求制度可使用性强的教材。[7]通过参与各项大赛创新教学方法,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深入企业一线,或者通过校企合作录制一线视频,创新教师学习前沿的方式,使教师真正掌握前沿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前沿科学,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技能培养,真正的提升双师型教师内涵。

(四)深度合作,增强校企互信提高就业质量

就业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牧区,就业才是切断贫困代际延续的直接途径。[8]因此开拓更直接的更紧密的校企合作方式,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五)凝聚资源,推进“1+X”试点促进书证融通

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对工人对待就业人员而言是价值的体现,也是其进入优秀企业的敲门砖,通过建立职业证书体系发挥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作用,提升技能技术,助力经济升级。

(六)攻坚克难,创新德育工作焕发学生生机

学生工作时职业院校最难、最辛苦的工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突破点,寻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迫在眉睫,只有焕发职业院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追求理想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技能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劳动技能up up!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拼技能,享丰收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