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核心素养,“读”占鳌头

2021-01-15胡雪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2期
关键词:感知领悟表达

胡雪丽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位置不可或缺,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要坚持以读为中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感知;领悟;表达

贾志敏老师曾说:“朗读既是语文素养,也是学习方法。抓住朗读,就抓住了语文的一半。”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占了半壁江山,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这就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坚持以读为中心。

一、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精准的点拨是必要的,但需要以读为前提条件,以读为底子,把学习者的读书活动放在语文学习的首要位置。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传授者只注重提升学习者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法以教师讲解为主,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条分缕析上。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少得可怜,没办法通过“读”感悟课文,如此,教师分析讲述再多,都如镜中花、水中月,虚无缥缈,不着调。因此,语文教学重心应在于引导学生多读书,让学生能独立阅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厚实的积攒和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从中体验丰富的情感,提升理解能力。

本文试着以读为主线,指导学习者通过“初读感知——品读感悟——诵读悟情”的教学模式,扎扎实实学好语文。

二、提升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课文的教学可分成初读感知、品读感悟和诵读悟情三个阶段。初读感知阶段是根柢,有利于学习者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感悟。而第三阶段的诵读悟情,则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得到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和深化。因而,教师在注重品读感悟阶段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初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悟情阶段学生感情的表述和提升。

1.初读感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语文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展朗读,从而达到两个目的:首先要把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一个个摆列静止的字符转换为语言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什么。其次,认识字词、略微理解词语、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提出质疑和学习重点。笔者在讲《穷人》这篇课文时,没有一开始就对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解剖,而是运用三读法:(1)一读:先让学生专注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二读:解决这一问题后,笔者又让学生再读课文,把不懂的语句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3)三读:当学生再度举起手时,笔者第三次让学生全情投入地读课文,提示学生试着用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帮助理解不懂的地方。学生在尽情的阅读中独立思索、理解课文,在之后的小组探究中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 “桑娜和渔夫这么勤劳,为什么家里还这么穷?”“桑娜自己家已经够穷了,为什么还要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等等。正因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通读透,所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十分深刻的。不用教师讲解太多,读懂的学生就可帮助不懂的学生把疑难弄懂了。

2.品读感悟

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好的东西很多,一堂课不可能把课文中好的东西都传授给学生,贪大求全,得不到实效。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指引学生择其精要语句,反复推敲,体会其精髓。品读感悟的教学,可以从重点词语、重点段、中心句入手,巧妙设计问题。例如,读《窃读记》第三自然段,笔者重点抓住“跨进”“踮起”“钻”“挤”等一系列动词评品,反复朗读,使学生看到一个对读书迫不及待的学生形象。又如,《天上偷来的火种》一文,笔者让学生反复读第十二自然段普罗米修斯说的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正确理解文中所给予的情和感,读起来荡气回肠,进入“角色”,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定与无畏的英雄形象。此外,也可根据学习需要采取其它方式读,如,“你最喜欢哪个段落?请你读一读,说一说。”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3.诵读悟情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内心的沟通与会话,是由一个生命跻身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收获的感悟往往缺少深透的体验和情感的共识。一篇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而教师的情感是催化剂,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心灵之弦,使他们“披文入情”,催其发出最动人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并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技巧上做些点拨,如,停顿、轻重、缓急、语调,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脑海里生成丰富的想像,才能读出其中的滋味,读出其中的深层寄义,感悟文章的真理,抵达“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月光曲》是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笔者在指引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并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明確怎样融入情感,读出感情,确定月亮升起时应读得舒缓、轻柔,月亮升高时语气应逐渐增强,月光照耀时应读得高昂激越。为了渲染气氛,笔者特意为课文配上了音乐,在《月光曲》的伴奏中,学生们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学生们还沉醉在月光曲带来的美妙之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只有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了、读透了,才有驾驭文字的能力,才能终生受益无穷。因此,语文教学强烈呼吁以读为主。

参考文献:

[1]赵丽敏.让“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J].散文百家(下), 2016(10).

[2]闫庆玲.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科学导报, 2016(1).

[3]任克强.以读为本,抓语文教学[J].中文信息,2016(3).

猜你喜欢

感知领悟表达
多么痛的领悟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
“浮”字等
领悟真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