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论析

2021-01-15

关键词:大学融合建设

柏 华

(淮阴师范学院 党委宣传部, 江苏 淮安 2233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大学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神圣使命,也是所在城市的“文化高地”,标识城市文化的高度与厚度。地方大学文化,连脉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在互动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融合共生的关系。城市文化浸润地方大学文化,为地方大学文化发展提供丰厚滋养和精神食粮;地方大学文化辐射城市文化,引领并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提升城市文化的品位和内涵。新时代文化自信引领、助推、创新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共生。

一、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双向互动之应然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大学与社会、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界所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教授深刻阐述了一流大学对所在城市的创新和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一流大学是一座城市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技术的源泉,也是创新产业集聚的平台,更是一座城市文化精神的守望和传承者。”[2]潘懋元教授关注大学文化引领功能的层次性、区域性,“不只是几所著名大学在引领文化,地方大学也是地方文化中心,能引领地方文化。具体说来,世界一流大学引领世界文化,中国一流大学引领中国文化,地方高校引领地方文化”[3]。他特别指出每一所大学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要求,合理地明确自身的位置及所处的层次。

立足于城市文化而言,“地方大学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其培育、发展和完善必将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地方大学文化必然会被深深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4]157。地方大学某种程度上充当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动机”、地域文化建设的“配电站”,地方文化的层次、形式、功能等都是地方大学文化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重要维度。当然,地方大学也可以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方面助推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展开对地方大学与城市文化的互动路径研究:“树立校地互动发展理念;建立开放互动交流机制;整合文化资源实现系统共建;实现城市各群体与大学的密切联系。”[5]地方大学文化在开放机制、贡献机制、系统共建机制等方面推动、引领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也哺育着大学文化。但现有研究对于城市文化哺育、支撑地方大学文化的形式、功能等较为忽略。本文基于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现实关照,聚焦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深入剖析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共生关系,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创新理路。

二、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共生的内在逻辑

(一)现实根基:城市文化浸润滋养地方大学文化

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6]大学因城市而兴,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出现的。具有深厚、多元历史文化底蕴特征的城市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地方大学文化,浸润和滋养地方大学文化。

城市文化为地方大学文化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滋养。城市文化对地方大学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丰腴的土壤、充足的养分以及创新的源泉。有什么样特色的城市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特色的地方大学文化。城市文化为地方大学文化打上鲜明的地域烙印,二者通过广泛的互动、交流、渗透,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会不断汲取城市的文化养料,如城市历史人文、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等,进而成为城市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地方大学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城市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城市文化支撑地方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通过频繁的互动交流,城市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的理念、大学精神的底蕴,进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城市文化开放和包容的特性为涵养地方大学文化提供现实基础,城市文化应当为地方大学文化发展提供指引,并将地方大学文化的建设纳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整体布局之中,使得大学文化既能折射出城市的文化精神,又能体现出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5]

(二)宏观重塑:地方大学文化辐射引领城市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经过历史的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学术氛围、规章制度、价值标准、学生风格、校园环境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大学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感召力之所在。[7]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说:“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镇,大学的文化、反世俗成规的生活方式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常常成为刺激周边社区的载体,同时也是他们赖以骄傲的源泉。”[8]城市因大学而盛,大学成为彰显城市底色的亮丽名片。地方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反哺作用突出表现为:通过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提升城市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地方大学为城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文化人才,辐射和输送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文化理念,为提高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撑、智力支持,从而实现繁荣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推进城市文明进程的使命。地方大学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知识丰富、文化成果优质,是传播知识和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地方大学作为先进文化的聚集地,通过互动交流,向城市传播和输送自身独特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等文化要素,从而推动升华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地方大学理应成为区域和城市文化高地,成为引导城市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名校支撑名城,有品位的大学文化引领有品位的城市文化,大学文化以其理性品格具有匡正时弊的先进性和超越性,推动城市文化向更高层级进步和发展。这是地方大学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也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地方大学应积极与城市联合打造文化融合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雄厚的师资队伍、专业和学科优势,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文化产业现状研究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积极推进文化创意成果转化,助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城市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历久弥新,原因之一就在于她所拥有的地方大学不断地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开拓进取。

(三)核心要义: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共生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大学与城市经历了9个世纪从摩擦冲突到融合共生的艰难历程,大学文化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逐步走向城市的中心,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动力源泉,与城市结成了更加紧密的融合共生关系:城市文化浸润和滋养地方大学文化,地方大学文化辐射和引领城市文化,二者在融合共生发展过程中水乳交融、相得益彰。[7]

地方大学是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最好的文化名片,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共生、融汇共进,既是推进地方大学特色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弘扬城市文化精神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现实需要,更是增强每一个市民文化使命感的现实需要。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交流融合、共荣共生,相互碰撞与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断形成全新的文化特质、文化形态以及文化功能,从而实现二者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协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4]160

名城催生名校,名校支撑名城。一座知名的城市总是大学云集、人才荟萃。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显得愈发重要,要坚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文化共商共建共享工作理念,切实推动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实现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休戚与共、比翼齐飞。

三、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共生的现实困境

(一)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不够契合

地方大学与城市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地方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个方面的功能与使命,特别重视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迫切希望利用自身文化建设的优势,积极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烙上大学的“文化烙印”,引领和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但是,由于面临着多重考核的压力,城市往往以追求GDP的提升为终极目标,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发展定位,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追求短期效应,缺乏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推进,因此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不足,从而影响地方大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进而影响地方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5]

(二)文化资源的共享理念不够充分

文化资源共享应该是地方大学和城市的终极追求。地方大学和城市都拥有优质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文化活动共开展、文化阵地共建设、文化资源共享用的共建共享理念还没有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城市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没有真正完全向市民、向地方大学开放,或者要履行一定的审批报备手续后开放,这给城市文化与地方大学文化互动发展带来障碍。地方大学文化缺少城市文化资源的浸润,就缺失了丰厚的滋养和养分,这是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地方大学文化资源对于城市的开放程度也远远不够,图书馆、体育馆、校史馆以及具有大学专业特色的文化资源没有完全对城市开放,更多的文化资源仅供大学师生参观和学习,这就阻碍了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相互借鉴以及融合共生。

(三)文化融合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互动发展体制机制,从而制约了两者的融合发展。从顶层设计上看,地方大学与城市普遍缺乏对于文化融合共生重要性的认识,大多数地方大学是省属高校,城市因此很难将地方大学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地方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缺少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两者的共商共建体制不够健全,沟通交流渠道不够畅通,深度对接和融合发展机制不够充分。从融合发展的效果上看,两者互动频率低、次数少,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有较大努力空间,尚未形成常态化的互动交流机制,尚未形成特色和优势互补共进的良好局面,没有形成融合发展的特色文化品牌,地方大学作为城市“文化名片”的效应还没有真正显现。

四、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共生的创新理路

(一)思想融合:打造“命运共同体”,整体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命运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习近平关于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正在于,崇尚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共商共享,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以期实现双赢、多赢、共赢。[9]

首先,地方大学是孕育创新因子、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的高地,地方大学的智慧与活力是城市文化创新发展的活水源头。地方大学要聚焦文化主题,与城市开展深度校地合作,深度参与城市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活动共开展、文化阵地共建设、文化资源共分享、文化品牌共打造,助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推进重点项目合作,使大学创新文化、大学精神、办学宗旨与城市开放创新、走向世界的不懈追求有机融合,像一对命运共同体紧紧联系在一起,共生共荣、相得益彰。

其次,作为地方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后盾,城市是大学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是创新人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是增强文化厚度和底蕴的催化剂。地方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去谋划、去推动、去实现。因此,城市也要将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整体布局之中,双方文化融合发展,必将为城市跨越赶超、走在前列注入强劲动能,必将更好地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必将为地方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因此,在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破除制约融合发展的制度藩篱和思想障碍,切实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携手推动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命运相连。

(二)理念融合:强化“共建共享”,系统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地方大学与城市要聚焦文化融合发展共商共建,推动文化资源共享,实现文化建设共赢,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首先,共建是双方文化融合发展的基础。应切实强化共建共享工作理念,形成常态化的共建共享工作机制,以互助的方式、双赢的思维推进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以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协同工作思路,打通文化融合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开阔的胸襟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在整合文化资源实现系统共建上下功夫,在文化设施的共商共建上下功夫,系统梳理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特质特点、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障碍,推进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趋于一致。

其次,共享是双方文化融合发展的前提。文化建设的成果应该由人民共享,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前提。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文化设施共享,文化成果共享。地方大学和城市完全免费开放各自拥有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美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广大市民和大学师生获得更多文化涵养的机会,从文化便民到文化乐民,再到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真正实现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共享的本质——幸福生活共同体。

共建为了共享,共享又是为了促进更好地共建。共商文化合作大计,共建文化合作平台,共享文化合作成果。共建与共享在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中是辩证统一关系,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文化融合的全过程,共同营造互动发展、融合共赢的良好局面,推动地方大学和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机制融合:完善“互联互通”,良性互动

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共生不会自然发生,合作成果的转化落地也不可能自然实现,需要双方不断完善“互联互通”工作机制,协同作战,促进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良性互动,为双方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地方大学是城市实现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城市要发挥好、利用好优质丰厚的大学资源,主动吸收和接纳地方大学输送的优质创新人才,分享地方大学先进科学技术创造的“果实”。城市各群体与大学密切联系,实现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的互动。城市要以开阔的视野和豁达的气度来正视地方大学的发展诉求,要倍加珍惜大学这个城市“亮丽名片”“金字招牌”,重视大学这一宝贵的智力资源,深度参与、积极支持地方大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建立稳定的沟通联系渠道,全力为地方大学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才能为城市的发展转型涵养水源,打牢坚实的根基。

地方大学作为城市文化的“智库”,代表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地方大学应积极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势,特别是专家学者在城市文化顶层设计中的作用,主动对接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实现产学研的有机融合。深度参与城市文化景观设

计、文创产品开发、文化设施建设,为城市提供优质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定期组织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会,依托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等,做好地方文化史的研究与编纂工作,加强“一带一路”的智库建设,充分发挥大学人才“策源地”、创新“动力源”、发展“思想库”、文化“风向标”作用,实现与城市发展比翼齐飞。

进入新时代,迈步新征程。城市文化浸润滋养地方大学文化,地方大学文化辐射引领城市文化。地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在互动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融合共生的关系。要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同呼吸、共命运,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实现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城校交融,交相辉映。

猜你喜欢

大学融合建设
“留白”是个大学问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大学》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融合》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