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如何再生产:绘本中黄河文化元素的创新叙事

2021-01-15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黄河绘本儿童

郭 枫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0 引言

绘本是儿童内心与整个世界连接的窗户, 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同时其所描述的社会环境、传递的价值观、呈现的行为和语言模式,对儿童认知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品格塑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作为西方的舶来品,绘本在国内本土落地生根,蓬勃发展,涌现出了周翔、熊亮、蔡皋、姚红等一批优秀的绘本创作者, 他们以具有特定文化底蕴的民间意象为题材, 侧重于表达和建构传统和本土性的“文化记忆”,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绘本,国内称之为原创绘本。目前,儿童绘本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在原创绘本创作中,黄河流域所孕育的诗歌、神话、民俗等,是其常用的艺术元素和表达形式,绘本从黄河文化中汲取创作智慧,黄河文化也因绘本的重新叙事而具有新的生命力。 本文试以绘本为切口,围绕绘本“如何对‘沉睡的’黄河文化元素进行过滤、提炼、改造,使之焕发出超越时空的魅力?”“如何将久远、有限的黄河文化内涵扩展为更贴近现代生活的人文阐释, 使之进入儿童日常生活中,实现黄河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 再现:绘本中黄河文化元素的表达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再现是意义的有序展开[1]。意义是被再现的实践和运作产生出来的, 通过再现系统(或意指)而得以建构[2]。 绘本叙事也是如此,原创绘本并不是对文本、神话传说、诗歌的简单复制,而是用图文再现被模仿对象的内容和形式, 将现代人文精神内涵融入其中,从而表达意义。当前绘本中的黄河文化精神内涵主要通过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凸显独特的黄河文化元素来体现。

1.1 以民间神话故事为题材

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给黄河流域留下了星罗棋布的神话传说,如,鸿蒙初辟时期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远古时期的“后羿射日”“精卫填海”,还有关于三皇五帝的英雄传说等。 这些神话故事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口口相传中经久不衰,之后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而固化为纸质书面形式,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作为最具生命力的文化财富,我国神话故事独有的幻想元素和浪漫色彩对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其短小精悍的文本形式和充满幻想的文学特征也与绘本图文叙事完美契合, 成为国内绘本创作者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原创绘本所选取的神话故事多取自于《山海经》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且多以合集的形式出现。按照神话群分类, 主要集中在黄帝神话群、 大禹神话群、夸父神话群、炎帝神话群、蚩尤神话群、伏羲神话群、女娲神话群等之中。 从地理空间上看,这些神话故事以中原地区为主。除此之外,黄河流域所孕育的民间文学也是原创绘本的重要题材来源, 如花木兰传说、董永传说、老子传说、杞人忧天传说、河图洛书传说等。 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 年推出的“中国著名神话故事绘本”系列,演绎了百鸟朝凤、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 花木兰传说等十个具有代表性的黄河流域民间神话故事,并推出外文版本,如土耳其文版、法文版、阿拉伯文版等;2016 年又推出英文版“中国著名神话故事绘本” 系列, 向国外进行文化传播。2017 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我是花木兰》,以传统“花木兰传说”为蓝本,从现代儿童视角切入,讲述了一个与花木兰同名的当代小女孩在梦中陪着花木兰经历离家、从军到归家的过程后,也变得像花木兰一样坚强、善良、勇敢。 这种叙事方式将传统民间故事从原本的时空中剥离出来, 融入了当下的时代精神内涵,符合现代儿童的经验认知特点,因而更容易将儿童读者带入故事世界中, 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

虽然绘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神话故事元素, 但整体上看,尚存在题材范围小、重复率高等问题。 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购物平台搜索“中国神话故事”,从各大出版社推出的神话绘本可知,重复度偏高。例如,明天出版社、新蕾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长江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等推出的“中国神话绘本”系列,题材都集中在仓颉造字、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神农尝百草等民间神话故事,且内容大多“换汤不换药”,同质化严重。

1.2 以传统民俗意象为题材

传统民俗技艺是黄河文化精神的外化, 也是最具识别性的黄河文化元素。 以传统民俗意象为题材并赋予现代人文内涵是绘本最常用的叙事手法。 熊亮的“绘本中国” 系列就以传统民俗技艺为创作题材,对版画、剪纸、刺绣、泥塑、皮影等民间传统技艺进行拟人化处理,赋予其生命和温度。“绘本中国”系列由明天出版社出版,共包含七册,分别为《小石狮》《泥将军》《年》《兔儿爷》《灶王爷》《家树》 和 《屠龙族》。 其中,《小石狮》选取了我国民间作为家宅守护神的石狮作为主角, 故事以小镇里一座小石狮子的自述展开,小石狮作为主角,在时光流转中见证了小镇里的所有事,凝聚了一代代人的记忆,诉说着浓浓的乡愁, 小石狮被赋予思乡的精神内涵。 《屠龙族》《灶王爷》《兔儿爷》《泥将军》分别涉及了中华民族的图腾符号龙和祥云、 民间信仰中最普遍的神祇灶王爷、北京泥塑兔儿爷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技艺。除此之外,熊亮的其他作品如《影子爷爷》《纸马》等,也多采用传统民俗为题材。例如《纸马》,选择了我国古代民间过年用以祭神的木版印刷图像纸马, 讲述了除夕夜里窗户上的纸马化身飞马带着小女孩越过雪地和高山,寻到远方的父母团圆的故事,散发着暖暖的温情。 这些故事以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技艺为创作灵感,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给“静态、略显陈旧”的民族技艺赋予温度和新的生命力, 为儿童建构了一个“可记忆的文化形象”[3],儿童在阅读中能更容易地感知和记忆古老的传统文化。

但也不乏一些绘本,将皮影、剪纸等带有明显黄河文化元素的技艺固化为标志性符号,单靠这些“标志性符号”去讲述黄河故事。这种表达会使得黄河形象的建构陷入刻板化、狭窄化的困境,不利于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3 以传统艺术情韵为题材

除了以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民俗等为创作题材之外,原创绘本也从民间艺术中吸收传统元素,从而在视觉上形成清晰可辨的风格,并根据主题、时代等因素二次叙事。如熊亮的“情韵中国”系列,侧重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情韵表现,通过传统的水墨、工笔、折页等艺术表现手法来凸现浓郁的文化旨趣和美学精神。在神话故事绘本中,绘本中的图画是非现实的神话人物再现,“以形写神” 的传统艺术技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故事的神话色彩和想象空间。 如周子源的《清明上河图·十三郎》,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绘画背景和故事背景, 用富有童趣的现代儿童视角阐释了古都开封在新时代的诗意形象。 绘本采用工笔细描和折页设计, 将连续性的有故事意义的图片汇集成故事树,读者随着从左到右展开的画面,跟着十三郎穿越到清明上河图, 来一场宋代都城开封的跨时空之旅。画面中,开封都城的街巷、人物服饰、民俗小吃都被细致地刻画出来, 就像是在跟随着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感知北宋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社会风貌, 儿童可以更真实地感受百年前开封的繁荣景象。艺术审美和情感表现的融合,丰富了绘本意蕴内涵的层次,不仅增强了儿童的阅读体验,也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借此可以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激活:“绘本共读”模式下的互动传播

绘本阅读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对图像的多元解读会产生不同的故事版本。从绘本创作者的角度看,绘本的意义生成主要采用内联性的手段。所谓“内联性手段”是指依靠在文字辅助下图片间意义解读的内部关联性来传达意义[4]。 为了呈现更富诗意和象征性的意义, 绘本中的图像叙事往往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通过隐喻来讲故事[5]。同时,为符合儿童由声到形再到意的解码过程,字符语言会选择有画面性和易读性的韵律、 诗歌来进行意义表达。从儿童观看绘本的视角看,儿童的观看是有选择性的,故事能否“绘声绘色”,能否在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发明意义的游戏”,决定了儿童能否捕捉到绘本所要传递的意义[6]。 英国儿童阅读研究学者John Downing 在幼儿与阅读的理解性研究中论述到:儿童在进行学龄前阶段处于对阅读的“认知困惑”状态,儿童的阅读过程需要凭借丰富的色彩和成人的讲读来理解故事的意义。 基于绘本的叙事特征和儿童的认知思维, 儿童在进行绘本阅读时无法准确理解绘本创作者所表达的内涵, 需要成人的引导来实现意义的建构。 绘本共读的互动阅读模式能够提供多元的故事演绎方式, 不仅有助于儿童对绘本内涵产生更为丰富的理解, 成人也能借由绘本走入儿童的内在精神世界。 目前绘本共读中绘本演绎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讲故事和绘本剧。

2.1 讲故事

讲故事是绘本共读最主要的形式。 全国已经涌现出蒲蒲兰绘本馆、天使悦读、三五锄、儿童故事剧场等专业团体和专属场所, 专门开展各类讲故事活动。例如三五锄开展的“儿童读书会”,阅读推广人带领儿童和家长围绕绘本进行讨论和分享, 同时穿插着手工制作和游戏活动等。除此之外,这些机构也会不定期地邀请绘本创作者和知名的阅读推广人为家长普及儿童阅读思维和亲子共读理念, 帮助家长解答亲子共读中所遇到的问题。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业内的出版机构、儿童文学作家、绘本领读人也通过开设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进行绘本的传递和共读知识的普及,如Michael 钱儿频道、工程师爸爸、 童书作家粲然等。 一些出版社和图书馆也推出“阅读推广人培育计划”, 如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和IBBY(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在2018 年共同设立世界级奖项“IBBY-iRead 爱阅人物奖”,激励儿童阅读推广人拓展业务,推动绘本阅读的普及。

2.2 绘本剧

随着亲子阅读日益受到重视, 人们的关注点转向了绘本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和高参与度。 绘本剧的出现, 可以让更多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到故事的演绎中,通过皮影戏、舞台剧、音乐剧等艺术形式,生动演绎故事的内容。 深圳市“三叶草故事家族”在国内率先提出“绘本剧”概念,将绘本改编成剧本。这种体验式的亲子阅读方式,能够带领儿童从“情绪感受”进入“换位思考”的共鸣,在表演中,随着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进行意义建构。 绘本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绘本精神内涵传达给儿童, 实现对其内在心灵的引导。“三叶草故事家族”每年会组织绘本剧大赛,至今, 已累计改编并演出绘本剧百余个, 参与演出的有两千多个家庭[7]。 除此之外,“三叶草故事家族”还组织了三叶草故事剧团, 主要负责原创剧目的研发与展演及绘本剧交流论坛,推动绘本剧的发展。

3 突破:黄河文化元素的叙事创新策略

绘本的意义表达是由创作者、 观者及媒介共同决定的。对于儿童来说,趣味性是其阅读绘本的动力之一,在绘本阅读的意义建构过程中,缺乏趣味性的阅读体验无法满足儿童的好奇心理, 所以就无法将儿童与传统文化进行情感连接, 因而也无法实现文化传承和文化身份认同建构的目的。目前,市场上的原创绘本普遍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首先,在内容阐释上, 目前原创绘本大都只是简单地对传统文本进行改编,停留在对“过去”故事的阐述中,与现代儿童的日常生活严重脱节,儿童难以产生共鸣。 其次,绘画创作手法重复且陈旧,无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难以实现有效传播, 主要问题还是创作者对儿童认知思维不了解,没有从儿童本位的角度出发进行叙事。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纸质图书已经退居二线,电子媒介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主要媒介环境。 传播学者曾对不同媒介时代的人的差异进行分析, 发现媒介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尤其是在当前多媒体环境中,动画、游戏、短视频等都在与绘本争夺儿童的注意力,如果不进行创新,绘本很可能趋于边缘化。因此,原创绘本不能再停留在二维层面的纸质传播阶段,应寻求更加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为儿童带来更加多样化的体验。 依托电子媒体和黄河文化天然的叙事能动性, 黄河文化特色绘本的创新路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展开。

3.1 媒介延展:增强游戏性和互动性

儿童的理性认识产生于感官体验之后, 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是通过直接的观看和触摸得到的,对知识的探索仍停留在游戏阶段。因此,将游戏与绘本结合起来,能够提升儿童对绘本的阅读主动性,丰富儿童对黄河文化的感知体验。 AR 绘本的设计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将现实中的纸质画面与屏幕上的虚拟场景结合起来进行互动展示, 赋予静态绘本一个全新的感官空间。 如在《AR 花木兰》这一交互绘本中,通过手机扫描图画,静态的图像就变成有声有色的动画, 观看者通过点击屏幕与故事角色发生互动:在射箭靶出现时,点击人物就会将箭射出。 这一交互形式能够提升故事的趣味性,增强儿童的阅读粘性。 在《AR 皮影中国》中,创作者将民间故事与皮影结合起来,将二维的皮影变成了四维的皮影, 儿童可以身临其境地观看武松打虎、木兰从军等皮影戏,这样,在绘本的故事空间得到扩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儿童的阅读感知力。 当下,儿童的媒介接触不再受限于纸质平面,呈现多元化和丰富性的特点, 因此绘本的故事表达也应该进行多平台演绎。以《花木兰》故事绘本为例,已创作有AR 绘本、电子绘本、短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从多个角度为儿童建立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空间。

3.2 叙事延展:回归“儿童本位”

我国原创绘本的受众对象是儿童, 其创作旨在通过绘本这一媒介向儿童传输我国的传统文化。 但其在故事呈现和叙述上,还是以成人的视角展开的,童趣性匮乏。例如“故事中国”系列绘本,所谓的故事只是将长城、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中国文化名片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简单、生硬的串联,既缺乏诗意的想象,也没有童趣的表达。当当网上有家长直接给出差评:“干巴巴的故事,不感人也不给人启发。建议不要买。”还有连环画出版社推出的“绘本中国故事”系列,其号称“为中国儿童精心打造”,但其中的故事无一不透出浓厚的道德说教色彩,纯真、幻想、诗意等符合儿童审美的元素通通缺席。 这类原创绘本虽以文化传承为出发点, 但由于忽略了儿童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并不能在心灵层面引起儿童的回应,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因此,我国原创绘本应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进行故事建构,只有贴近儿童的童趣、幻想、游戏的思维世界,才能更好地将黄河文化元素融入到绘本创作中。

当前,带有黄河文化特色的绘本,题材多集中于神话故事、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因为这些题材最能展现“黄河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绘本叙事要固执于过去的事件、环境,将其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它需要创作者对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更为充分的挖掘,并结合现代儿童视角,进行创新性叙事,这样才能实现黄河文化活态传承的目的。 正如熊亮曾说的,“我们的绘本应该以我们自己的哲学和思想为基础, 我们的绘本表达方式应该符合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3]。 熊亮系列绘本广受喜爱的原因就在于,它以富有童趣的视角,并加入东方哲学的“万物有灵”的精神内涵,赋予了传统文化符号以温度和情感。 在熊亮的绘本里,充满着儿童世界所需的诗意、幻想、幽默等元素;所有人物都变得温顺、滑稽和可爱,所有的故事都能看到一种情感,如动物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还有人与动物、与自然的一切具有美感的动作, 通过这些拟人的形象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生智慧传递给儿童,从而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

4 结语

近年来, 大量原创绘本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积极吸收和表达正在努力为儿童构建一个可记忆的 “文化形象”,但仅此还远远不够,还应致力于建构一个可亲近的、生动鲜活的“现代形象”,这需要创作者充分挖掘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着许多人生智慧,对于这些文学母题,我国原创绘本应当将这些文化内涵融入到创作中,并从现代儿童的认知视角进行独特的阐释和解读,让传统文化真正浸润儿童的心田。只有这样,原创绘本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成长的沃土, 建构的文化形象才能在心灵层面上引起儿童的共鸣, 使构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能够真正有效地实现“从娃娃抓起”。

猜你喜欢

黄河绘本儿童
绘本
绘本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绘本
『黄河』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