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昌市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2021-01-15□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宜昌市体育产业优势

□文/ 杜 宇 吴 敏

(长江大学 湖北·荆州)

[提要] 运用经济学中的“ 比较优势”理论,对宜昌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对现有产业资源进行优势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发展策略。

一、前言

2019 年8 月10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 号)提出体育产业到 2035 年要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这是首次从政策层面回答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指向,也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将体育产业定位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力量。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与经济的融合体,本身具有资源消耗低、需求弹性大、覆盖面广、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一个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具有很强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体育产业不仅具有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硬实力,而且具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的软实力,对推动经济强国、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宜昌地处我国华中地区、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荆楚文化源远流长。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作为新兴产业之一的宜昌市体育产业发展刻不容缓。2020 年8 月25 日,宜昌市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是湖北省内继武汉之后第二个入选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二、关于比较优势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比较优势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当时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来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该理论基本思路如下:

劳动生产率存在相对差异→产品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国与国之间产生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简洁地阐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贸易所得大小的决定因素,即国家之间存在生产率或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并由此产生了相对成本和价格的差异。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比较优势理论”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经济学中重要理论之一。迄今为止,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农业、旅游、工业、经济、服务业……成为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在体育相关研究领域中,比较优势理论已经开始得到应用。罗建英、丛湖平在《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要素比较研究》中,从人力、物力、自然资源、技术、地域、社会体育、制度等方面分析了沪、苏、浙三省体育产业发展要素的比较优势,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地域体育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布局模式和发展策略。尹从刚、姚颂平在《比较优势理论下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研究了当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从制度因素和人力资本影响两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休闲体育产业的比较优势,并针对性地提出寻求国家政策扶持;培养体育产业人才;提高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优势等指导意见。由此可见,“比较优势理论”已经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得到很好的运用。

三、宜昌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规模

2019 年 4 月 9 日,《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正式发布实施。根据该文件的定义,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各种体育产品(商品和服务)和体育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目前,湖北省在2019 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500 亿元,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1,200 亿元,全省体育产业机构总数达2.55 万家,拥有13 家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居全国第七位,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6 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 个。体育产业在宜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产业总值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居于全省前列,体育产业发展将步入新时代。

(一)赛事活动逐步形成品牌。 2019 年,宜昌市承办2019年WDSF 世界体育舞蹈公开赛1 项国际性体育赛事,2019 年全国射击冠军赛、2019 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暨全国举重积分赛(第一站)等11 项全国性赛事、12 项省级赛事,主办212 项市县级赛事。宜昌市举办的中国高山滑雪三人接力赛、自然水域国际极限漂流F1 大奖赛、宜昌国际马拉松、2019 中国三峡超级越野赛等赛事,充分探索体育与旅游的融合途径,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为宜昌市构建“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积累了经验。

(二)体育人才培养“ 金”“ 银”闪烁。 2019 年,宜昌市组队参加全国二青会,获得8 金7 银11 铜的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宜昌籍运动员在参加国际比赛中获得16 金7 银6 铜,金牌数和金银铜牌总数位列全省第一,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得34 金33 银37 铜,位列全省第二名。目前,宜昌籍现役国家队队员9 人、省优秀运动队队员6 人,在全省占比分别为15%、14.6%。

(三)宜昌市体育产业体量、企业数量、项目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2019 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95 亿元,同比增长69.6%,人均体育消费2,000 元以上。宜昌市现共拥有各类体育企业1,164 家。拥有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2 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1 个、优选体育项目4 个、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景区、赛事)13 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单位)6个、引导资金项目8 个、特色体育运动休闲小镇1 个。重点培育了湖北昭君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百里荒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体育产业龙头企业,以及宜昌国际马拉松、远安田野马拉松、高岚朝天吼国际漂流大赛等一系列全国知名赛事IP。

(四)新全民健身工程加快推进。 2018~2019 年,宜昌市共获得援建新全民健身项目72 个,资金总额达5,820 万元。2019年,宜昌市全年投入资金325 万元用于城区户外公共健身设施的新建、更换及维修。全市体育系统20 家体育场馆、城区30 所学校体育设施全部对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13 个县市区“一场两馆”覆盖率和乡镇街道、村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均达到100%。城区“10 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全市健身人群达到常住人口的45%;成立市级单项体育协会36 个、群众性健身站点和队伍总数达3,200 个。

(五)体彩公益事业推进。 2019 年宜昌市体育彩票销售总额达10.26 亿元,其中公益金资助总额5,815.64 万元。经费主要用于全民健身工程、体育设施建设、群体活动及竞技体育等多个方面,具体使用情况如下:资助或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778.95 万元;援建和维护公共体育场地、设施2,693.74 万元;捐赠体育健身器材50.60 万元;资助群众体育组织和队伍建设91.03 万元;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科学研究与宣传53.11 万元;竞技体育资助项目2,121.51 万元;体彩公益金其他类资助项目26.70 万元。

综上所述,宜昌市体育产业近几年获取的成就以及取得的这些数据,已经可以证明宜昌市体育产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对此,进一步完善宜昌市体育产业的布局结构,促进全市体育产业高效、科学地发展,为起到带头作用,争做湖北省榜样责任义不容辞。

四、比较优势下宜昌市体育产业发展策略

(一)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优势项目。 目前,宜昌市体育产业的优势项目有:举(承)办体育赛事、竞技体育、体育相关企业、全名健身工程、体育彩票这五大类。从比较优势理论来看,宜昌市发展这五大类优势项目可以提高全市体育产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产业利润,从而促进宜昌市产业发展和经济提升更快、更稳定。但宜昌市在大力发展这五类优势项目的同时,必须认清阻碍劣势项目发展的因素,不断提出对策,实时解决问题,提高生产效率。

(二)体育场馆服务转型升级。 据统计,宜昌市区及周边体育场馆有:宜昌市体育中心、宜昌市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夷陵区体育管理与指导中心、宜昌市奥体中心、宜昌市猇亭区文化中心、宜都市体育馆、当阳市体育中心、枝江市体育中心、秭归县体育馆、远安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兴山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全民健身中心,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体育馆共13 家。场馆使用收费标准每小时3~50 元不等,城区收费普遍较高。体育场馆运动项目比较单一,大部分场馆只能维持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散步、广场舞等项目开展,部分市区场馆可以开展足球、网球、门球等项目。对此,要完善现有设施设备,丰富体育场馆的多样性,合理规划收费标准,提升场馆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人锻炼。此外,我们还可以招募民间资本投资,政府要优先监管和引导,充分开放市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立足体育场馆的运营和服务更上一层楼。

(三)合理规划体育产业布局。宜昌体育产业规划调整应立足于全市体育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形成与五大优势产业相适应的规模,树立品牌形象,树立宜昌良好的声誉。充分发挥集团效应,规范体育健身业和培训业管理,走标准化道路。对于目前的产业规模、企业数量、项目质量,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走绿色、前沿、时尚之路。新一轮全民健身工程的加速推进,应该建立在合理开发体育资源、高效利用体育设施、群众共同监督的基础上。做好主营业务,做大做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

(四)培养体育产业人才。 宜昌市体育产业起步比较晚,有很多产业交叉共生。如,湖北昭君文化旅游和百里荒生态农业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这类公司的成立有赖于体育人才的贡献。因此,加强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另外,宜昌市举(承)办体育竞赛一直是全市体育产业的重大发展项目,培养体育竞赛人才和竞赛管理人才十分必要。通过组织或参与高端赛事,打造高端管理人才。

五、结语

宜昌市体育产业是全市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近几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大发展时期。本研究对宜昌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结合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关原理,对宜昌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优势项目;体育场馆服务转型升级;合理规划体育产业布局;培养体育产业人才。

猜你喜欢

宜昌市体育产业优势
矮的优势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画与话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第21题
务实创新 开拓奉献——湖北宜昌市第三批援藏干部援助西藏加查两周年扫描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