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高考作文热点主题解读与拓展

2021-01-14万安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适度和谐发展平衡

万安

关键词:和谐发展、张扬个性、平衡、适度、找准自己的位置、自立自强、真实……

名人名言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习近平

每个人都有他的隐藏的精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罗曼·罗兰

人们生而平等,但又生来个性各有千秋。——弗洛姆

个性和集体融合起来,人会失去个性。相反,只有在集体中,个性才能得到高度的觉醒和完善。——巴比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两个人一样的;真是人跟人各异,石头跟石头不同。然而大家合在一起,就成了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群英谱。——富尔曼诺夫

个性的生活在社会中,好比鱼在水里,时时要求相适应。——瞿秋白

有些真正可贵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你看不惯的东西,带个性色彩的东西。——李瑞环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指物有千差万别是自然规律,万物的多样造就了大千世界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

个性与共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论点

“整齐划一”与“参差百态”,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划一何曾误百态,二者看似对立互斥,实则可以和谐统一;求同存异斯为美;以整齐书写百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必备佳段

1.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体现的便是一种认为差异带来美的观点。所谓差异,即是物体所具有的个性,以这样的视角评价无疑是将自身置于微观个体的层面,肯定了个性的作用。对个性的尊重,在中世纪的西欧表现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中国则表现为唐朝时对万邦的包容。前者推动了欧洲艺术的蓬勃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后者则让唐朝成为了盛世甚至在今天成为外国了解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由此可见,参差百态的美可以加强我们与不同文化的交流,推动互相尊重的形成,同时也可以促进自身文化的创新和变革,从而使得本民族文化发生创新性转化,实现质的发展变化。

2.个性之美发掘个体价值,共性之美融合集体智慧。在当今这个多极化和全球化并存的世界,只有坚持个性和共性之美的视角,才能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尊重差异,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发现共性,我们要在文化交流政治合作中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阿西莫夫,是一位在一生中创作了470部著作而享誉世界的科普学家。1958 年,他毅然告别了讲台和实验室。“做我想做的事情,而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情。”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世界之前曾经面对过一个死结——谁能解开它,世界就是谁的。亚历山大没有像其他的尝试者一样去苦苦地解结,而是拿出剑劈断了结。随后不久,世界就成了他的。

4.当今社会,思潮并起。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探寻一 种超越平庸、领先时代、趋于永恒的人生智慧。其实,只要有人找到它,那这个人便可真正与众不同, 永恒不朽。

5.恰如丝滑精致的绸缎,中华文明以绝佳的风采飘扬于世界,以独特的贡献为各国文化的发展添鼎助力,浸润了许多正在茁壮成长的苗芽。中国从前是这样的无私包容,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增添浓墨重彩。今日之中国则更是大国风范,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世界各国拉上高速发展的列车,其大国担当不言而喻,其英姿绰约一览无遗。

时文链接

给文明开启“大同”之门

□李强

“新世纪,多少事?风雨续,突崛起。”伴随着改革开放之路的渐行渐远,聆听着二十一世纪的钟声敲响,迈入新纪元的背后,是中国日渐富强的背影。在中国逐步登上世界舞台的同时,对外开放,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日渐得到广泛的认同,此时,我们不光应追求人类的共同富裕,同时也应给文明开启一扇“大同”之門。(开篇提出观点,言简意赅。语言形象,比喻贴切。)

实现人类文明上的大同是世界各民族团结繁荣的必然前提。(由表及里,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古语云:“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的美好是需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追求与缔造的,而远非个体的独自付出。何谓文明之“美”?著名学者费孝通便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果说“各美其美”是每一个民族精神物质文明的出彩,那么“美美与共”便是太平寰宇间的文明光芒的绽放。如今,“一带一路”使东西方各国实现了文明的“天堑变通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亦是增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文明的联系也将会日趋紧密。实现文明上的“大同”,才会使各民族文化发展熠熠生辉。(这里又善于引用诗句和名人名言,既充实了文章内容,又多角度论述了“文化大同”的价值与意义。)

就像参天古木一样,唯有把自己的枝叶伸展得更长、更远、更广,它才能于风雨中屹立挺拔,并收获更多甜美的甘霖。同样,实现人类文明上的大同亦是发展并惠及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过去中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开放包容,不以“天朝”自居,才能洗涤一个民族的落后羸贫,使其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批判继承,善于借鉴与“扬弃”,大道而后才能施行。放眼当今中国,北斗导航遥空遨游,“嫦娥”、“玉兔”探国蟾宫,“蛟龙”潜艇隐渊万丈,“大同工匠”精神渗入三百六十行……(排比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一项项辉煌成就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中国“开放包容”智慧的结晶?唯有敢于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点,发展本民族特色文化之路才能走的长久。一味地否定现代社会中的“大同”难免有失偏颇。

诗人顾城曾说过:“如果你愿意作春天,那么你的四季便有鲜花盛开。”同样的,纵观世界国家新秩序的构建,我们又为何不去积极融入时代发展的“春天”中去呢?是的,在捍卫国家主权的时候,我们也曾有过珍宝岛战役,有过黄岩岛谈判,但如今更为重要的,不是各国对利益的你追我逐,翻云覆雨,而更是求同存异,于不同中把握文明的脉搏,构建真正的天下大同。(承接上文深入分析,从国家层面逐层展开,条分缕析,议论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明史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承认文明多样,感触文化多元,把握共生共存共享之钥匙,方能开启文明“大同”之门,在史册上洒下那钧天浩荡的智慧一笔。

学习要点

学习作者手法多样的写作方法。

文章能够在“大同”世界的背景下思考,从为什么要呼唤“大同”,如何在“大同”中实现共赢逐层展开分析论证,层次清晰,论证深入。文章在分析论述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排比、对比等论证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与此同时利用广博的知识积累,体现自己较强的文化素养,这也是文章能够获取高分的保障。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适度和谐发展平衡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