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景洪市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防治建议

2021-01-14瑜,张华,杨

云南地质 2020年4期
关键词:景洪市泥石流总数

高 瑜,张 华,杨 洋

(1.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云南昆明,650216;2.云南省地质工程勘察总公司,云南昆明,650011)

景洪市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首府,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根据相关地质灾害调查,景洪市范围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均有发育,其中以滑坡地质灾害为主,泥石流、崩塌次之。地质灾害对区内旅游线路、居民点、工业厂房、学校、农田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影响和制约着区内旅游经济的发展。景洪市地质灾害总体分布范围广、时空分布不均匀,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水系、人类工程活动控制作用明显。本文基于景洪市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1],结合搜集的类似研究工作成果[2-6],深入分析市内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为制定景洪市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地质基础资料,同时也为滇西南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1.1 气象条件

景洪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00°25′~101°31′,北纬21°27′~22°36′之间。境内属热带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兼有大陆性气候及海洋性气候的优点,四季不分明,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降雨量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每年5月至10月为湿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年平均降雨量1200mm~1700mm。

1.2 水文条件

景洪市域内水系属澜沧江水系[7],澜沧江自景洪市西北侧思茅港进入景洪市境内,由北西向南东流经景讷、勐养、嘎洒、允景洪、勐罕、景哈6个乡(镇),在景哈乡勐松出境进入缅甸。澜沧江多年平均流量1788m3/s,年平均流量最大值2500m3/s,年平均流量最小值1470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485m3/s。澜沧江有大小支流数百条,水资源丰富,普文河、小黑江、流沙河、南阿河为其主要支流。

1.3 地形地貌条件

景洪市位于横断山系纵谷区南延末端,东部属无量山余脉山地,西部为怒山余脉山地。其地表较为崎岖,群山连绵,山盆相间。受澜沧江及其支流等水系的深切割影响,沟谷多呈“V”字型发育,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两侧高,中部低。山脉走向北西、南东向,地形由北东向南西、南西向北东倾斜。境内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在迤逦的群山和奔腾的河流之间,镶嵌着景洪坝、勐龙坝、橄榄坝、勐养坝、勐宽坝、普文坝、景讷坝、勐板坝、勐旺坝、勐宋坝等10个坝子。景洪市境内地貌类型按其成因、形态及组合方式,划分为盆地地貌(分为河谷冲积盆地地貌和构造侵蚀盆地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分为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和构造剥蚀低中山地貌)。

1.4 地层岩性

区域内地层出露较为复杂,以澜沧江深断裂为界,分东、西两区,西部以上元古界澜沧群为主,侏罗系、白垩系红层出露于西研究区图边及西南角。东部以侏罗系、白垩系红层为主;三迭系集中于官房、小勐养以西;上古生界零星分布于澜沧江两岸。新生界松散沉积则分布于区内各山间构造盆地及河谷两岸。主要出露新生界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中生界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和古生界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沿澜沧江左岸偶有元古界出露。

1.5 地质构造环境

景洪市区域上位于云南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和青、藏、滇、缅歹字型构造中段的复合部位。“歹”字形构造体系以澜沧江断裂为主体,构造线呈北西或北北西向,向南延伸至勐海转为北北东向,呈向东凸出的弧形,再向南延伸出国境。构造极为复杂,基底褶皱破坏严重,形迹难辨,唯有中生代盖层个别保存。澜沧江断裂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对沉积构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同时,研究区属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区域,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本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动峰值加速度0.20g,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2 地质灾害发育状况

根据调查,截止2016年底,景洪市地质灾害点在原有的86处基础上又新增了87处,共计173处(图1)。其中,滑坡154个,占比89.0%;崩塌4个,占比2.3%;泥石流14条,占比8.1%;地面塌陷1处,占比0.6%.

图1 景洪市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图Fig 1.Distribution Map of Main Geological Disaster in Jinghong

2.1 滑坡地质灾害

经调查景洪市境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09处,占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85.16%。区内滑坡的总体特征是,厚度以浅层为主,规模以小型为主,物质组成以松散层为主,即主要属浅层小型土质滑坡;成因上主要受土岩接触面、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陡缓交替地形、降雨渗透等因素控制。

按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滑坡类型划分:根据滑体物质组成,可划分为土质和岩质两类滑坡);根据滑体厚度,可划分为浅层和中层两个等级滑坡;根据滑坡体积规模,可划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两个等级滑坡,无大型及大型以上滑坡。其中:

(1)土质滑坡149处,占滑坡总数的96.75%;岩质滑坡5处,占滑坡总数的3.25%。土质滑坡中有部分为填土滑坡、部分建房切坡滑坡、及6处公路切坡滑坡。

(2)浅层滑坡139处,占滑坡总数的90.26%;中层滑坡15处,占滑坡总数的9.74%;无深层滑坡。

(3)小型滑坡135处,占滑坡总数的87.66%;中型滑坡19处,占滑坡总数的12.34%。

2.2 崩塌地质灾害

区内发现崩塌地质灾害患点4处,占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3.12%。崩塌规模以小型为主,物质组成以碎石土、岩质为主,主要发育在公路边坡、深切河谷岸坡等处,成因上主要受各类结构面、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陡坡陡崖地形、降雨侵润等因素控制。

2.3 泥石流地质灾害

泥石流是境内第二发育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本次调查统计共有14条泥石流沟,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8.09%,占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10.94%。研究区泥石流隐患总流域面积49.72km2,占市域总面积的0.71%。以沟谷型泥石流为主,固体物质主要来自沟床松散堆积物及公路切坡、采矿弃渣等,水动力主要由暴雨汇集提供。

景洪市泥石流以中小型为主,无大型及大型以上泥石流。根据流域形态,泥石流类型可划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两类;根据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泥石流两个等级。其中:

(1)沟谷型泥石流12处,占泥石流总数的85.71%;坡面型泥石流2处,占泥石流总数的14.29%;

(2)小型泥石流13处,占泥石流总数的92.86%;中型泥石流1处,占泥石流总数的7.14%。

2.4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在研究区总体不发育,本次调查仅计有1处,占地质(隐患)总数的0.58%。属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是由于在开挖坑道或采矿形成的采空区,一方面疏排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原有的水力状态,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降落漏斗;另一方面,采空区的形成使得上部岩土体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发生陷落,再加上采矿坑道的开挖过程中的爆破震动,致使岩层破碎,岩石中的隐伏空洞增加,承载力减小,从而导致塌陷坑的形成。

3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1 空间分布规律

(1)景洪市地质灾害较发育,各行政辖区均有地质灾害点(隐患)发育(表1)。

表1 景洪市各行政辖区地质灾害分布统计表Tab 1.Geological Disaster Statistics of Regions in Jinghong

从数量上看,以勐龙镇最多为23处,嘎洒镇、东风农场、基诺山基诺族乡、景哈哈尼族乡1、勐罕镇次之,其他乡镇均少于10处。从地质灾害隐患分布数量上看,以东风农场最多为20处,其次是勐龙镇、嘎洒镇、基诺乡、景哈乡、勐罕镇依次减少,其他乡镇、农场分布均少于10处。

从灾点密度上看,以东风农场最大为11.92个/100km2,其次是勐养农场9.43个/100km2,最小为勐旺乡0.26个/100km2。

(2)不同地貌单元地质灾害分布规律:景洪市地质灾害(隐患)按其所处地貌单元分布统计,分布于盆地地貌区的有7处,占4.05%,密度1.49点/100km2,其中:河谷冲积盆地地貌区有1处,占0.58%,密度0.55点/100km2;构造侵蚀盆地地貌区有6处,占3.47%,密度2.09点/100km2。分布于构造剥蚀地貌区的有166处,占95.95%,密度2.59点/100km2,其中:构造剥蚀低中山地貌区有21处,占13.29%,密度0.82点/100km2;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区有143处,占82.66%,密度3.97点/100km2,该区灾点密度最大、数量最多。

(3)地质灾害的高程分布规律:按高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景洪市地质灾害发育在海拔600m-800m是区内灾害发育相对集中的区域(图2),也是发育灾害最多的区域。

图2 景洪市不同高程带地质灾害(隐患)分布数量统计图Fig 2.Histogram of Geological Disaster on Different Level of Jinghong

(4)地质灾害的工程地质岩组分布规律:景洪市地质灾害(隐患)按工程地质岩组分区统计,在全市173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中,从分布密度(图3)上看,以分布于碎裂状岩石组中的最大,为7.02处/100km2,其次是分布于第四纪松散堆积建造中的,为4.10处/100km2。从分布数量上看,以分布于岩浆岩建造中的最多,为69处,占地灾(隐患)总数的40%;其次是分布于碎屑岩建造中的,为69处,占地灾(隐患)总数的39.9%。

图3 各工程地质岩组分布区地质灾害点统计图Fig 3.Histogram of Geological Disaster of Different Geotechnique Area

A:砾石、泥砂、粘土体-松散岩组;B:中厚层状软弱泥岩、粉砂岩组;C:薄-中层状碎裂坚硬石英砂岩、砂砾岩组;D:薄-中层状碎裂坚硬石英砂岩、砂砾岩组;E:碎裂状较软玄武岩、安山岩、凝灰角砾岩强风化岩组;F:碎裂坚硬安山质熔岩、玄武岩、英安岩岩组;G:块状碎裂坚硬、较坚硬片岩、粘板岩、变粒岩组。

3.2 时间分布规律

3.2.1 地质灾害发生的历史分布规律

纵观景洪市的地质灾害发展历史,尽管每年都曾经发生过次数不等,地点各异,大小不一,危害不同的各类地质灾害,但就其危害程度而言,景洪市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泥石流次之。近些年来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强,地质灾害具有增长的趋势[8,9]。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收集明确发生时间的17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景洪市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集中性、加剧性、周期性、连发性的规律(图4)。

图4 历年发生地质灾害数量统计图Fig 4.Years Geological Disaster Statistics

(1)集中性:主要体现为重大灾情往往集中出现在某些年份或某次地质事件中,其主要受某些偶然性或特殊性因素的制约。根据调查,景洪市有明确时间记录的新增地质灾害点,主要集中在2008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2)加剧性:主要体现为其险情范围和数量逐年扩大、灾情逐年加重。从图中的趋势线可以看出,市境内地质灾害的数量呈增长趋势,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日益增多增强,必然导致地质及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同时灾害性天气的频发,使境内地质灾害呈现出明显的加剧趋势。

(3)周期性:景洪市地质灾害受多种因素制约,一般滑坡活动周期为1年,且多在雨季,稍长者5-10年,再长者可达百年。泥石流活动周期多为5年~10年,长者达几十年,短者一般1年~3年,甚至1年1发。一般情况下,地面塌陷有1年~5年的活动周期,采空区塌陷、岩溶塌陷则不然。

(4)连发性:景洪市地质灾害常为多重过程发生,在此过程中,一种灾害可以触发另一种或几种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形成地质灾害链。可由降雨诱发滑坡→泥石流,泥石流→滑坡,也可由洪水、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

3.2.2 年内分布规律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10],景洪市年降雨量1200m~1700mm,降水量在时间上分配不均,全年降水主要集中于5月~10月,因此每年的5月~10月成为了景洪市地质灾害高发时段。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收集明确发生月份的17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结果表明,区内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特别是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发生与降雨相关性强,雨季(5月~10月)发生的地质灾害约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5.98%,其中尤以发生在6月、7月、8月为多(图5),占全部灾害的86.21%;区内所有的泥石流沟的爆发大多数在连续的大暴雨期,少部分发生于连续数天小雨后的大、暴雨期。因此,景洪市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年内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图5 各月份发生地质灾害数量统计图Fig 5.Monthly Geological Disaster Statistics

4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建议

从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和分布规律来看,景洪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以滑坡和泥石流为重点。本文依据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成果研究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在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规律和威胁对象的基础上,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使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有效监控[11];在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和专业骨干监测网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防治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2)制定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防灾减灾规划,开展全市矿山地质环境、公路及水利水电建设的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为全市地质环境整治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为全市服务的地质灾害专业预警防灾体系[12],为政府防灾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实时的地质灾害信息。

(3)通过移民搬迁和工程治理,使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村庄或人口,解除地质灾害威胁[12]。

(4)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查明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隐患,提出防灾建议,为保障工程投资者的安全,促进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依据。

5 结论

根据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景洪市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4种,以滑坡为主,泥石流和崩塌次之。

(2)景洪市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年内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3)在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实施工程建设等综合防治建议。

猜你喜欢

景洪市泥石流总数
景洪市土地覆被变化时空特征研究
学校您好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泥石流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泼水咯
机械班长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我军歼敌总数及各年度的歼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