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供给问题研究

2021-01-14郇宜飞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山东省养老机构

□文/郇宜飞

(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吉林·长春)

[提要]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对养老服务体系造成巨大挑战。养老机构作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从业人员供需矛盾突出,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针对从业人员数量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专业人才队伍短缺等问题,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从政府、养老机构、从业者个人三个方面出发提出相关建议,力求更切实际的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供给提供对策参考。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省份跨过老龄化标准线,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国际上一般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称为“深度老龄化”。截至2019年底,山东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5.77%,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经济发达省份中,山东老年人口多,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数的急剧增加,也加速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市场需求,更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一、山东省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老年人数量剧增与护理人员短缺矛盾。山东省是人口大省,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截至2019年底,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25.21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接近450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88.07万人,占总人口的15.77%。预计到2035年,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30%。按国际护理人员1∶3的配备标准来看,要想为所有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的养老服务,来弥补老年人失去的生理机能,山东省至少需要150万名从业人员,要想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数量要远远大于150万名。据《2019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显示,山东省共有养老机构1,688家,从业人员仅25,994名,与150万的养老服务需求相差甚远,且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更少,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专业技术技能人员,均与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有较大差距,随着山东省“深度老龄化”的迅猛发展,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供需失衡问题将愈演愈烈。

(二)多元化需求与服务项目单一矛盾。老年人的需求不断增多,也需要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够提供多元化服务项目,不管老年人在生活上、医疗卫生服务上还是心理上出现的问题,都需要他们进行沟通、疏导与帮助。当前,养老机构相关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服务意识淡薄,大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且由于相关技能培训并为真正落实到位,相关人员护理技能和护理能力有所欠缺,专业化水平较低,除了基本的照护服务,对于更高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心理沟通与疏导等,多数从业人员不能为其提供服务,即便掌握这些技能的从业人员,由于养老机构老年人数量多,从业人员少,日常任务繁重,其也不愿为老年人提供这类养老服务,鲜有从业人员主动为老年人提供除基本照护外的养老服务,服务时也缺乏对工作的热情和老年人的耐心,仅仅是随便应付,当成临时性的工作,服务质量较差、效率较低。

(三)稳定的人员需求与流动频繁矛盾。养老工作的性质注定是一项长期性、熟练性的工作,资格较老的熟练工必定能提供更周到的服务,也更受各大养老机构的欢迎,护理人员频繁变换会给老年人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随着年龄增长,部分老年人可能会出现脾气性格变坏,记忆力差、对陌生人的心理接受能力下降等变化,熟悉的护工可增强其在养老机构的归属感与舒适度,也方便从业人员为其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因此稳定的护工队伍将有效提高入住体验。然而,由于养老机构招聘困难,“人有限,任务重”,在招收不到足够的工作人员情况下,现存从业人员需要照顾更多的老人,工作压力巨大,休假制度不规范,长期的不规律作息也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对家庭产生一定影响,迫使很多从业人员选择转行。另外,由于从业人员工资水平低,职业化程度低,社会地位也较低,很多年轻从业者入职后,没有确立在本行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和职业规划,仅将其当成临时的过渡性岗位,遇到新的工作就会离开目前的养老机构,工作稳定性较差。

(四)高强度工作需求与护理人员大龄矛盾。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基本工作就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对于失能、失智老人,更是24小时需要专人照料,所以工作时间被拉得很长。较长时间的照顾老人,加上为老人洗衣、做饭、打扫房间等各种体力劳动使他们很难有时间闲下来休息,而且由于工作人员少,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很难做到各司其职,大部分员工在忙完自己的工作后都要去帮助同事,临时人手不够时,还要放下自己的工作去帮助别人。另外,除了基本照护,还要为老年人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服务,甚至还要去为老人跑腿买药、取钱,调解老人与其儿女之间的矛盾,疏导老人的低落心理。但从业人员多为40~50岁进城务工的中年女性,年龄较大的从业人员虽然心理较为成熟,容易获得老人的信任,可以更有效地与老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他们的身体机能都有所下降,生理和心理都无法保持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状态,重体力或重脑力的工作,基本无法胜任。

二、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

1、加大财政扶持和宣传引导。首先,养老机构投资成本高,回报期长,回报率低,相关部门应该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提供场所、购买服务等形式给予一定的扶持,尤其是应加大对从业人员薪酬、培养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政府可以加强养老机构人才聘用补贴,人才培养支出的补助等,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建设成立专项基金支持,为各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其次,政府也应该通过多渠道宣传山东省对于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需求,从业人员及行业的发展前景,通过一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对于养老工作的认知,提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这一职位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认同。

2、完善行业培训体系。政府要切实激励和引导从业人员参与培训,依据2020年民政部出台的《养老院院长培训大纲》和《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大纲》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进一步改善培训内容,尤其是现阶段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朝着多样化发展,相关部门在开展基本护理层次培训的同时,要基于老年人服务需求,设计出更高水平、高层次的综合培训体系,力争让每一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都成为工作技能强、理论基础高,对营养学、心理学、康复学、应急管理等可高效应用的复合型养老人才。

3、改善教育培养体系。要改善教育培养体系,鼓励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康养产业的运营与建设。山东每年高考人数较多,高等院校数量也位居全国前列,但截至2020年底,山东省开设老年老服务与管理的高校仅24所,本科层次开展健康服务与管理的高校不到10所。为此,各高校相关专业应该根据高校驻地的现实情况,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应用型和实用性的培养,与相关养老机构加强沟通合作,加大养老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要定期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到养老机构实习、见习,增强其应用技能,切实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还要加强学生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养老相关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就读本科相关专业的要鼓励其到养老机构担任管理岗位或进一步升学深造,加大对养老服务领域的科学研究,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鼓励其留在养老服务领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从而真正提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供给数量。

(二)养老机构

1、完善薪酬保障和福利保障。根据双因素理论,当保障因素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使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对抗行为,因此要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劳动保护等方面处理好保障因素,进而使保障因素得到满足,从而增加他们对于职业的认同,消除不满情绪,可以安心工作。为此,针对从业人员工资水平较低的问题,养老机构应当制定明确的工资标准,并将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和奖励与工作情况相结合,切实提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薪酬待遇水平,对于表现较好、态度认真、老年人服务满意度高的从业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并树立榜样模范,激发从业人员向上进取的热情,努力在机构内部形成争当先进,竞争发展的良好氛围。

2、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人文关怀。养老机构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从业人员的工作场所,为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安全、舒适、轻松的工作环境。同时,根据人员数量和工作制定出详细明确的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工作细则,并相应制定从业人员的工作安排,避免“一人干多样,一人兼多职”现象的发生,从而减少工作压力和工作风险。再者,养老机构也要充分维护和尊重从业人员的地位,多关心从业人员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要,养老机构中,很多老年人也“看不起”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甚至从业人员自己也不认同这个职业,机构也要经常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老年人、从业人员对于职业的态度朝着更加尊敬、更加认同的方向发展。

3、加强培训规划和保障。经过专业培训的养老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技能和较高水平的素质,能够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截至2022年底,我国要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山东省立足本省实际,计划培养培训不少于2,000名养老院院长、20万名养老护理员、1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所以,养老机构除了要组织岗前培训和入职培训外,还应该经常组织和引导从业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内、外部培训,在不断学习和培训的环境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对于培训后提高较快的从业人员,要及时邀请其为机构其他从业人员分享学习成果,交流学习经验,从而间接提高从业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职业认同感。

(三)从业人员

1、增强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养老服务行业与其他服务行业相比,服务对象特殊,因此需要从业人员有足够的耐心和奉献意识,而且在工作中从业人员容易受到他人的误解和质疑,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另外,社会上依旧对养老行业有一定的歧视和偏见,认为这个行业低人一等。为此,养老机构从业人员首先要坚定信念,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老年人的理解与尊重;其次要多参加社会活动,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从心里真正接受这份工作,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通过一己之力,感染身边的人,进而提高养老服务行业在社会上的公众影响力。

2、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还要主动学习,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不仅要认真参加养老机构的定期培训,高质量完成每次培训任务,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以线上的方式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服务技能,促进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另外,针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要正确看待和认识自己的未来工作。明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要充分看到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这一工作的光明前景,更要对养老服务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三、结语

随着山东省“深度老龄化”逐渐加剧,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问题并非短期形成,解决也非一日之功,应充分发挥政府及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提高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引导从业者转变职业观念。同时,养老机构自身也要加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工作环境,减轻从业人员工作压力、强度,提高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从业人员也要提高职业认同,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以实现人生价值。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社会关注和个人职业认同感的转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供给短缺的问题将得到明显改善,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也将大幅提升。

猜你喜欢

山东省养老机构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山东省即墨市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