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为你读诗”的“后阅读”特征

2021-01-14梁雨威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读诗后现代诗歌

梁雨威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为你读诗”及“后阅读”题解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当代人的阅读呈现出显著的后现代特征,阅读的历史与媒介的发展交相辉映,照耀着人类进入“后阅读”时代。有别于传统的诗歌阅读特征,媒介阅读时代所呈现出的“后阅读”特征,使得诗歌阅读过程中的形式以及伴随其产生的沉浸式体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分析诗歌接受中的“后阅读”现象,有助于探究诗歌经典化的过程,启迪阅读心智。

(一)关于“为你读诗”

“为你读诗”是一个以诗歌为起点和纽带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和诗意生活品牌,它致力于通过完善的自媒体系统与全面的媒体场景渠道,为更广泛的用户带去兼有知识、审美和情感的诗意生活。“为你读诗”在2013年由潘杰客作为创始人联合各行各业的翘楚创立,其媒体矩阵包含主流视频、音频及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荔枝FM、喜马拉雅FM、腾讯视频及哔哩哔哩等平台。只要搜索“为你读诗”,便能时刻畅听诗歌朗读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微信公众号平台,读者能在推送界面下浏览关于作者、读者和作品的相关介绍。在2020年,每日推送的头条阅读量均能突破10万以上。

王岳川在《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中提出:“后现代文艺已从文字本文转向影像本文,即从小说、诗歌转向多媒体。”[1]185“为你读诗”将文本形式的诗歌通过声音、影像等形式诵读,已属于后现代文艺的创作和阅读范畴。在一篇完整的“为你读诗”的推送中,阅读的读者浏览到的页面内容包含插图、朗读音频、诗歌原文、诗歌原作者和诗歌的朗读者、与该诗相关的诗歌文本、与之相关的阅读感悟和思考等,多样化的内容使之更易被读者所阅读和接受,使得原属于“纯文学”的诗歌走向更广大的受众,经典诗歌从小众逐渐走向日常。

(二)“后阅读”题解

“后阅读”即“后现代阅读”,伴随着人类跨入以信息技术、跨国社会为支撑的后现代社会和信息时代,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兴起使读者在诗歌阅读方面呈现出新特征。诗歌阅读中所呈现出的“后阅读”特征在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阅读需求与生活节奏之间的矛盾中呈现出“碎片化”“多媒体”“随机性”“表层化”等特点,使作者、读者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当代文学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本的阅读和接受过程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王岳川在《后现代性与当代中国文化纵横谈》中对后现代性有较为清晰的定义:“后现代(Postmodern)是一个历史概念,指二战以后出现的后工业社会或信息时代……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这一社会状态中出现的一种文化哲学思潮。”[2]171由于阅读媒介进步而产生的新型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方式,使得多媒体的诗歌阅读与传统的诗歌文本阅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始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特征,对外部的阅读语境和内部的读者心理均产生了影响。我国学者师曾志认为:“后现代阅读指的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读者打破以往线性阅读模式,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作品、解读文本,生成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自我认知、激发自我体验的阅读方式,碎片化与差异性是后现代阅读中最重要的特征。”[3]130-132与传统的诗歌文本阅读相比,在微信平台上的多媒体诗歌阅读可以让读者自由选择文本并进行解读,点击任一超链接便可直达诗歌情境之中,“为你读诗”的“后阅读”特征在诗歌阅读过程中呈现出较大的跳跃性和差异性。

学界对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及文艺作品早已达成共识,认为其创作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扬弃和反叛,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超越。然而对于在后现代主义社会环境下进行阅读的读者,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呈现出的“后阅读”特征,对此类问题的研究还较少。因其与传统阅读差别较大,对其定义及价值判断的研究仍然缺少一个共识。本文将从“后阅读”的视角出发考察“为你读诗”这一诗歌传播平台,分析在“为你读诗”中阅读诗歌所呈现的后现代性。

二、新媒体诗歌阅读中的“后阅读”特征

(一)与传统诗歌文本阅读的不同

其一,阅读方式的转变。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读者的阅读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内容生产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也在不断革新阅读的内涵,扩大阅读内容的丰富程度。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宣告了“读图时代”的到来,“后阅读”中的“后”意味着进步和颠覆,在“为你读诗”中,诗歌的阅读既不是单独的声音阅读,也不是单独的文本、图像阅读,而是由诗歌文本、文本朗诵、配乐糅合在一起的等待阅读的一篇数字化的“超级文本”,是一种需要由视觉、听觉相结合的阅读方式。

其二,阅读载体的转变。传统阅读中承载文字的载体不断变化,但无论载体如何进化,文本的呈现方式始终没有质的改变,只能以实物为载体记载有限的文本内容,呈现的方式较为单一,且阅读的参与者之间缺乏互动。“为你读诗”是“后现代阅读”载体革命的代表,阅读载体摆脱了实体的束缚,理论上一个推送界面可以容纳无限多的内容,呈现的方式由静态的文字和图片转变为图文、音频和视频的融合。由于载体的转变,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朗诵者之间等阅读主体的互动也随之成为可能。

其三,阅读场景的转变。传统的阅读场景,追求一种深度的思考,读者渴望能够在阅读中与智者同行,与伟大的思想为伍,以其中的精华滋补自身,提升个人的思想文化修养并以期指导实践,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自然是需要在一张安静、稳定的书桌前做苦苦的冥思。然而阅读完“为你读诗”的某篇推送不过短短的几分钟,这些碎片化的阅读结束后并不能马上给读者带来某方面知识的增长抑或习得某项技能,这个阅读行为只不过是在忙碌后的闲暇时间的一丝消遣,可以在通勤时、如厕时、小憩时等原本由于空间和时间受限不适宜阅读的时间进行阅读,图文音并茂的方式也更容易使读者在不同场景下进入推送者和朗读者以及作者想要营造的情境中。

其四,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诗歌生产过程中,作者可能要长时间的沉思,搜索大脑中的意象,还要考虑声韵,字斟句酌将每一句诗以文本的形式书写在纸张上,哪怕是使用电子设备创作,最后正式出版仍然是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你读诗”并不原创任何诗歌作品,而是将作家创作的文本和受读者喜爱的经典作品筛选出来,进行配乐、配文和配图等基于原文本基础上的衍生加工,“为你读诗”所生产的视听元素,其生产方式已经实现了全流程的数字化。

其五,朗读者的读者与再传者的双重身份。诗歌因其独特的节奏性、跳跃性和凝练性,阅读门槛显著高于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朗读者的存在,用其清晰而又富于情感的诵读,大大降低了读者阅读的门槛。一方面朗读者阅读了诗歌文本,朗读者本人即为读者的一员,另一方面朗读者诵读诗歌后进行推送,朗读者又具备了再传者的身份,朗读者极富个人色彩的音高、音色等话语特征对表达诗歌情感都会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影响到听众的阅读。在2020年11月的推送中,“为你读诗”的朗读者都是著名艺人,如:卫东、宋佳、张俪、李晓峰,等等。朗读者个人的影响力也会吸引听众来听阅读诗歌,朗读者的吸引力甚至会超越原作者。

(二)“为你读诗”中的双重矛盾

“为你读诗”所呈现出的“后阅读”特征的矛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者的接受和推介者的整合之间的矛盾,“为你读诗”往往不是一种企图单纯地从作品文本中寻找感悟的阅读。“每晚十点,给灵魂片刻自由。”每一次诗歌朗读的同时都伴随着这样一句推广语,“为你读诗”企图在语音、文案推介等多方面“建构”一个纯文学的世界。但这也反映出读者并非是专门来阅读某个作家或者某首名篇。他们的阅读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大抵是看到了各种推介而来。这种推介形式多样,它包括诗歌的原作者、诗歌的标题、推介的标题、推介的话语、推介的导读、与诗歌相得益彰的插图、诗歌的朗读者等。

在“为你读诗”中,当一个读者通篇听完、读完与诗歌相关的内容后,诗歌文本本身反而成了附属品,远超诗歌原文的各种介绍和感悟成了“主体”。这些长篇累牍已成为读者阅读作品的基本定向,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是在已有的推送内容中按图索骥,阅读最终可能并没有带来透彻、深刻的感悟,却也能使身在快节奏都市的读者体会到一丝阅读的愉悦和放松。

二是推介内容和读者态度的矛盾。尽管推介内容繁多,但读者是以一种漠然的态度看待推介的内容的。詹明信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指出,“书的意义就是书的一部分,你没有必要解释这本书,只需要重读一遍。”[4]180这里的书也包含诗歌,如“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在第2640期的推送中,由歌手卢庚戌朗读了诗人戈麦的诗《生命中有很多时刻》,作为一首现代短诗,阅读并无太大的专业知识门槛,但推送页面却依然配合了大量的推介内容,包括朗读者的读后感、作者的介绍、同类型的诗篇等,目的都是在给听众营造一种诗歌中所提及的“生命空缺时刻”的氛围。然而篇末精选留言中读者评论的内容却多种多样,既有议论推介内容“标题是木心的句子吧”无关于诗歌本文的讨论,也有“好好听的声音啊”对朗读者的赞赏。可见读者并没有严格按照推介的内容来理解,甚至也没有打算对推介的内容作出任何反应,无论在诗歌文本中还是在推介的内容上都是采取随心所欲的态度去理解,读者可以对其进行肆意的解读,哪怕多次阅读后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也有其正当性。詹明信认为文学的刺激性就是目的,而不是去追寻隐藏在后面的东西。后现代阅读体验给予了这些读者宽泛评论的正当性[4]181。

(三)“为你读诗”中的对话关系

张荣翼指出:“在后阅读状况下,读者同作者、同传媒以及同特定语境之间就有着一种对话关系。”[5]90这与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基本上不会被读者意识到,但是依然对考察诗歌阅读活动大有裨益。

(1)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关系

在“为你读诗”的阅读活动中,存在着读者、作者、朗读者、推送者四个主体。朗读者和推介者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既可以是多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读者和作者负责文本的创作和接受;朗读者将作品由文本的形式转化为声音的形式,使作品更易为读者所接受,并降低阅读的难度和增加阅读的美感;推送者负责整合文本、音频,添加推介语、插图等,竭尽所能使得一篇短诗拥有更加宏阔丰富的内容,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并获得美的体验。

“为你读诗”的推送中,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大大增加,传统阅读中作者和读者隔着文本进行讲与听的作者意图被大大削弱,转眼间被海量的推介图文所淹没。在浏览波兰诗人维斯拉瓦·辛波斯卡的《清晨四点》的推送中,读者先是被推送者“喜悦的是,我们一起虚度的那些夜晚”吸引点击,在诗歌文本上下环绕着朗诵音频、译者、诗歌出版社、作者的介绍,而后推送者发出提问“你找到了吗?那个可以陪你秉烛夜游的人”,并被引导留言“你记忆中最美好的深夜是怎样的”,再用川端康成的同义诗句“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引出对清晨四点的叙述,最后还有朗读者朗读完后的感想,为你读诗的付费课程及相关商品的推广等。显然在“后阅读”的特征中,作者的意图已然不是引导读者进行阅读的必要条件,但是可以通过媒介的力量扩大对作者的了解。

(2)读者与传媒的对话关系

移动互联网和微信公众号的普及,使得朗诵作为诗歌传播的途径又重获新生,优美的配乐和浑厚的嗓音相得益彰,在讲述形式上和以往的文本传播有很大的不同,仅需闭上双眼就能在不论何时何地轻易给读者营造一个诗歌中的美轮美奂的情境。《毛诗序》中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这种体裁在我国文坛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当诗歌以朗诵的音频形式出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微信公众号推送时,它则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读者。聆听朗诵的诗歌可以更容易地造就一批彼此有共鸣的读者,他们可以在评论区抒发感想,见识到彼此的存在,并可以通过点赞的方式获得对自身观点的认同,传媒成为一种话语力量。当传媒的力量使得阅读诗歌的情景发生巨大改变后,读者就必须面对和传媒的对话。

(3)阅读语境的大相径庭

在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两分法论争中,毫无疑问就价值判断而言,雅文学在俗文学之上,“为你读诗”所阅读的诗歌文本也尽可划分在雅文学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现代的阅读语境下,雅文学经过朗读后,经过不同朗读者体悟后所加工的声音文本到最终被读者所听见的声音符号,是否还属于雅文学之列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为了引起读者的共鸣,整篇推送所传达出的意旨必须是浅表且“公认的”。

在传统的文学阅读语境中,人们必须主动寻找书籍、杂志来阅读诗歌,读者与作者通过千篇一律的文字符号进行对话。但在有声阅读中,朗读者的音量的大小、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以及配乐等由声音所营造的阅读语境使得作者与朗读者的对话关系相比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关系要近得多,读者与作者对话的关系被朗读者所插足,“为你读诗”更多的目的是追求营造一个诗意的世界。 读者只需要点击链接,声音便会主动介入到读者的阅读接受中去,并不需要耗费什么大的精力,而且读者会急迫地寻求下一个文本,在阅读中来不及做过多深入的思考,其感受就会被淹没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虽然读者可以在推送中阅读那一角原作,但是朗读的声音以及通篇推送的描写早已深深地嵌入了读者的脑海,经过朗读者和推送者的提示,应该如何理解诗歌也已然有了大致的定位。

三、“后阅读”特征对诗歌传播的影响

在媒介日渐发达和娱乐方式日益多样的后现代社会中,伴随着信息生产和消费的娱乐化倾向,阅读及诗歌的阅读遭遇到巨大的挑战,文学接受和信息接受一样呈现出碎片化特征。

(一)诗歌传播的整体性被瓦解

在后阅读环境下,如前所述,供阅读的文本生成方式为全数字化,叙事方式为“超级文本”。因此诗歌传播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不可避免地被瓦解而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

一是叙述方式的碎片化。因进驻的传播平台的特性,如抖音的短视频、微博的短文本、荔枝FM的短音频等内容形态,都是为了迎合当代社会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碎片化的内容满足了阅读主体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的需要。

二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为你读诗”旨在将精选的诗歌文本在最精简的时间内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讲述给读者。这种形式下的诗歌传播犹如管中窥豹而无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诗歌内容进行解读。碎片化的接受导致读者阅读完毕后只知有此诗歌和作者,而诗歌更为重要的意境、意外之旨等常被简单化理解。后阅读的碎片化对诗歌的整体性理解造成了巨大的撕裂,冲击了诗歌传播过程中的系统性。

(二)诗歌传播的广度被扩宽

在“后阅读”的环境下,多媒体、碎片化已成为文本内容的显著特征。传统诗歌阅读的主要优势在于对诗歌的系统化理解,但是这种系统化的理解需要较高的文学素养、时间成本,并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因素、空间、心态等各种主客观环境的制约,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文本、高信息量的阅读会“劝退”许多非专业的读者,且除读者外,对内容生产者的推送频率、持续生产高质量内容的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为你读诗”将新媒体的媒介优势、朗读者的个人魅力和优秀的图文内容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诗歌传播的广度,精心制作的碎片化的内容也可直击主题,满足读者工作、学习之余的阅读、社交需求。偶然、碎片化的思想结晶看似对作者意志与信念具有很强的挑衅性与冒犯性,但实则也是对诗歌和知识的传承,且传统的诗歌阅读和“为你读诗”中的诗歌后阅读并不是一种互斥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补充,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推动诗歌的经典化进程。

(三)诗歌的人民性被维护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为你读诗”无疑是对诗歌精英性的一种“消解”。从艺术自由主义来看,作为一个诗歌传播者,他可以从技术层面着手,最大程度地利用媒介的力量,借助媒介完成诗歌的传播并表达从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对诗歌进行解读的偏好,这是文学民主时代给予每一个传播者的权利。“既然人民自现代性诞生以后就是社会生活的主体,那么,建构文学的人民性在现代语境中就是个完全合法的命题。”[6]10

诗歌对人民性的守护不是要使诗歌束之高阁,而是要植根于最广大的群众,带着神圣的审美尺度返照快节奏、高强度的现实生活。“为你读诗”虽然混杂着商业文化的气息但也不可否认其对经典诗歌的传承。诗歌渗透在平凡的生活中意味着诗歌的灵魂找到了栖身之所,朗读者、推送者和读者也在这后阅读环境下基于对人民性的维护而使其自身获得一种来自彼岸世界的价值,平淡的生活也藉此从世俗中脱颖而出,生命由此变得与众不同起来,原作者和作品也因理想之光的普照变得更加尊贵。

四、对诗歌传播的启示

(一)打造经典诗歌与普罗大众的纽带

“为你读诗”定位的受众是都市忙碌的生活中对诗歌阅读有一定需求,具备良好的诗歌欣赏能力,却无法在阅读上花费大量时间的人群,而不是那些专业的诗歌研究者。传统的诗歌阅读象征着精英文化、小众文化,“为你读诗”为普罗大众的诗歌阅读赋权。阅读诗歌因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变得触手可及而不再局限于已拥有的纸质文本。“为你读诗”平台打造了一条经典诗歌与普罗大众相结合的纽带,释放了阅读权力,让用户轻松获得了阅读诗歌的快感。读者在阅读后还可以分享到自身的社交网络,个性化定制自己的感悟、思想,传统的作品、作者的中心地位让位于平等的读者关系,“为你读诗”的受众也愈发广阔,进一步扩大诗歌的传播广度,对诗歌的经典化进程有推动作用。

(二)碎片阅读与深度赏析两手抓

尽管以“为你读诗”为代表的读诗类公众号对促进诗歌的传播有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它们在诗歌传播中所呈现出的“后阅读”特征更多的是侧重消遣和娱乐。海量的诗歌信息给读者群体营造了一种诗意的幻象,阅读之后沉浸在推送者、朗读者创作的碎片信息所营造的情境中,很容易只把看完、读完一首诗歌的过程当作目标,把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当作消遣而丧失了深度解读的能力。这就要求“为你读诗”平台方开辟新的板块,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深度的解读,激发读者的思考。读者也可在对诗歌有了初步了解后,通过阅读文献、互联网搜索相关学术文章等方式进行进一步了解。

猜你喜欢

读诗后现代诗歌
诗歌不除外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90后现代病症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诗歌过年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