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从江县庆云镇为例

2021-01-14石雄高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庆云人居整治

石雄高

(山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1;贺州学院 党委办公室,广西 贺州 542899)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也是当前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2]。自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村美”的目标正在逐渐实现[3]112。但在实践过程中,亦存在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所需资金缺口较大[3]114-115,相关机制和措施不够完善、整治模式和技术缺乏因地制宜性[4]83-84,城市化生活方式误导农村人居环境建设[5]101-102,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较慢[3]115-116,农民对于整治质量评价较低[6]72等不可回避的问题,成为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增效的瓶颈。作为经济欠发达且乡村振兴任务繁重的贵州省,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同样任重道远、困难重重[7]1。地处贵州省东部的从江县庆云镇,因农村贫困问题突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多种问题和挑战[8]2-3。

一、研究对象概况

庆云镇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和整合力度不够,未能形成有效动力助推人居环境整治。全镇98.6%的村民为侗族,民族传统文化别具魅力,是“萨岁”和“冻鱼”文化之乡,主要有侗族大歌、琵琶歌、芦笙及“第四套人民币上的庆云人”等文化旅游资源。在生态方面,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自然风光险秀,主要有竹海、岩洞、瀑布、峭壁、野生猴群等生态旅游资源。但当地旅游资源缺乏系统整合、包装和开发,政府在招商引资以及投资建设方面力度不够,导致旅游产业尚未形成具有吸引力的特色品牌,从而也未能全面促进人居环境整治的各项工作[9]1。

庆云镇经济发展落后,产业基础薄弱且缺乏能人运作,在人居环境整治上经济动力不足。在产业方面,因受地理环境、传统小农思想、种养殖技术、市场营销等因素制约,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不高。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当地山高坡陡,土地破碎,劳作成本高,且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难于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产业,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样板示范基地任务艰巨。在合作社运转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属于“空壳”经济组织,缺乏能人带动和市场运作,没能真正发挥市场经营主体作用,合作社难于运转,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难度大。

二、整治现状分析

通村路、通组路、串户路都硬化了,厨房、厕所、庭院、房屋更现代化了,污水、垃圾处理方式更科学了,文体设施更健全了,农民爱干净、讲卫生的自觉性更高了,村容村貌更美了……在现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的指引和各项措施的实施下,庆云镇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当地山高坡陡,村民多以自然寨式小片聚居,且因当地深度贫困,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由此也给人居环境整治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一)取得成效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发展矛盾之一,但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庆云镇乡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变。从调研访谈中发现,当地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过程中,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第一,整治模式灵活创新有效。一是政府加大放管服力度,推动实现基层自治。村民委员会出台《XX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责任状》,村民小组议事决定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等,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得到明确。二是宣传教育模式灵活创新,绿色发展理念得到践行。通过利用当地楠竹、杉木、花卉等生态资源制成人居环境整治的“宣传板”“风景墙”“篱笆墙”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线。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引导作用,有效推动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进一步提升乡村“颜值”;另一方面,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了充分利用,且在后期残渣废料的处理上,也能简化处理程序、降低处理成本及污染程度。三是发挥先进模范示范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创建县级红旗村、“三改”示范村以及“卫生家庭”等评选活动,形成了“人人比红牌,户户比红星”的良好氛围,有效引导群众转变旧的思想观念和摒弃旧的传统陋习,增强卫生意识,养成卫生习惯,共同维护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是推进镇区农贸市场、全新街道、污水处理系统等小城镇项目建设,镇区建筑功能不断完善、对外形象不断提升。二是构建“乡乡通”“村村通”“组组通”水泥路交通网络大格局,提高群众出行便利,推进交通基础建设加快发展。三是开展“改厨改厕”、危房改造、“透风漏雨”等专项整治行动,农家厨房和厕所变得更加干净整洁、健康卫生,群众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四是实施“一事一议”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文体建设项目,群众对文娱生活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第三,人民群众满意度相对较高。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以来,乡村面貌整体得到很大程度改善,很好地满足了群众对住、行、娱、游等方面的现代农村生活需求。二是把文体建设项目融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也为满足农民对文娱生活的需要创造了现实条件,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三是通过农村居住环境整治为旅游资源开发铺设硬件设施,推动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拓宽渠道。四是党员干部积极带头,深入一线宣传政策和参与整治,深得群众认可和赞扬。

(二)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庆云镇阶段性整治成效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当地农村贫困人口多,大部分村寨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且居住分散,人居环境整治点多面广,线路长、任务重,在整治问题上具有地域性和复杂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整治成本高、难度大。虽然当地政府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努力改善农村面貌,但庆云镇地势不平,村民多依坡而建、顺坡而居,加上居住分散,难以开展规模化、集中化的人居环境整治,导致整治成本高。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发达省份的输出,大多数村寨只剩下老人和儿童留守农村,给政策宣传和筹工筹劳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是配套技术尚未形成。庆云镇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很难引进相关环保企业进驻,加上当地人才流失严重,懂环保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几乎没有,导致在污水、垃圾处理上缺乏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程,特别是在污水和垃圾的处理上,需要有配套的技术才能真正让乡村绿起来、美起来。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尽管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上给予了相当大的财政支持力度,但是当地政府财力较弱,且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财政资金不足,无法保障整治工作的全面推进。同时,当地村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筹措资金整治人居环境的意愿不强,社会资源无法充分整合,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大多资金来源于当地政府直接投入。

四是个别基础设施尚未健全。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庆云镇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诸多成效,却未能满足农民迫切需要的个别基础设施需求。例如,当地政府所实施的“改厨改厕”运动针对的是个体农户,虽然家庭厕所变得干净整洁了,但新增公厕数量却少之又少。再如,在污水处理方面,只有镇驻地有专门的污水排放系统,其他村寨则只有简陋的排水沟,且位于镇驻地的唯一污水处理设备尚在施工建设阶段,距离投入使用仍需一定时间;在垃圾处理方面,大多数村寨公共区域没有垃圾桶,也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设备,垃圾乱丢乱扔、随意处理的现象仍有发生。

五是农民环保意识需再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很大程度地冲击和影响,环保意识虽得到了加强,但农民群众的传统思想观念、生产生活陋习等依然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由于部分农民群众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较低,对人居环境整治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甚至认为此项整治工作更多的是贫困户、党员和村干部的事情。此外,由于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生活垃圾乱倒、污水乱排、废弃杂物乱堆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满足农村居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虽已取得阶段性的实施成效,但整治工作永远在路上,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10]150。加快补齐庆云镇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切实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整治成本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资金投入上不能只一味追求加大,也要追求经济效益,追求投入等于产出,甚至追求产出大于投入。因此,要集合财力、物力、人力等要素优势,节约整治成本,化解整治难题。

一是大力实施异地移民搬迁工程。异地移民搬迁工程是推进脱贫攻坚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也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具体路径之一。一方面,可以促进脱贫攻坚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实现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战略成果。另一方面,农民搬迁后,住进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美丽宜居的现代化城镇小区,生活环境必然得到全面改善。

二是探索集约化整治新路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才能实现环境要素的充分合理利用。庆云镇虽然“地无三尺平”,整治难度大,但可以根据自然村寨的地势地貌、规模大小等分类施策、分类整治。如居住分散但又离得相近的几个自然村寨,可以尝试征求村民意见,推进“愚公移山”工程,建设平坦广阔、居住聚集、环境优美的美丽新农村;这不仅能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要素集约化,也能带来诸如便利店、餐饮店、农贸店等个体经营商机,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三是就近提供就业机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需要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也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针对劳动力外流问题,政府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农民推荐能胜任、薪资待遇有保障且工作地点在邻近城镇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当地优势产业,为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当地农民铺设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机会,进而带动就业,留住劳动力。

(二)配套人才和技术

只有满足与之配套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条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才能治本治标,而庆云镇在这方面的短板较为突出,亟待补齐。因此,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进而引进系列配套技术,实现治理措施的规范和提升。

一是组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先有人才后有技术,人才是技术生效的实施者,没有这一中间媒介,再强的技术也无法落地生根。因此,可以组建以知识青年、当地大学生、党员干部为核心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知识青年方面,可以为其提供与之相应的公益性就业岗位或灵活就业机会,并加强专业技术学习培训,调动其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当地大学生方面,通过招募相关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时间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为其提供相关志愿服务或专业实践证明,激发其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激情与热情。党员干部方面,抽调有关专业、工作站的同志成立专门技术人才工作组,并下设组织架构,明确技术分工和职责义务,激励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是开展专业技术学习培训。有了人才,还要学习和引进专业配套技术,因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开展专业技术学习培训尤为重要。走出去方面,组织技术人员到企业、高校以及其他治理技术成熟且先进的地区进行系统性学习,特别是当前迫切需要掌握的污水、垃圾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请进来方面,邀请领域内有关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到当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普讲座,既能提升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也能让农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有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从而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治理技术。

(三)资金投入

设施建设、设备购买、材料采购等项目支出都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而当地政府财力有限,单靠政府投入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个系统的大工程的需要。因此,不仅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还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一是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扶贫、农业、水利、环保、文体等领域,在资金投入上应联动这些相关领域,拓宽资金渠道,形成资金合力,从而有效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例如,在水利方面,安全人饮工程也是人居环境整治的应有之义,可以与污水处理结合起来,实现双向协同推进。

二是盘活和整合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一种潜在的财富,要充分挖掘、盘活和整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益。农民方面,通过思想动员、政策宣传、教育引导,进而转变其传统思想观念,充分调动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的整治积极性。产业方面,继续加大发展油茶、钩藤、小黄牛、稻田鱼等当地优势产业,并推进这些产业与当地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努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合作社方面,加大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优化和调整致富产业结构,以致富能人和致富产业带动合作社市场运作,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励有想法、懂经营的知识青年加入合作社运转,使其充分发挥市场经营主体作用。

(四)基础设施

急迫需要的基础设施是否健全,是衡量人民获得感和满意度的最直接指标。因此,加快建设农民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不仅是民心所向、现实之需,也是庆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当下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一是充分调研、听取民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亦是如此,农民渴望强烈的基础设施不能光是政府说要怎么搞就怎么搞,而是充分调研、听取民意后再做具体的规划建设。例如,在垃圾焚烧池的建设选址上,政府工作人员可能在图纸上圈圈画画就确定了选址,但是当地农民长期生活于此,对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风俗等都更加了解,应当在征求村民的意见后再进行施工建设。

二是加快建设急需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极其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自明。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完善诸如污水处理设备、垃圾处理设备、公厕、垃圾桶等当前农民迫切需要的环境卫生设施;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强烈,一些潜在的急需文娱基础设施,如小公园、活动广场、健身广场等也应提前规划建设。

(五)政策宣传教育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农民行动自觉,整治的内生动力才会显现,整治成果也才会得到长久巩固。因此,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对于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自觉养成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到村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当地村寨有鼓楼、风雨桥、戏台等民族建筑,这些建筑是村民集会的主要场所,也是侗族大歌、琵琶歌等民族文化的展现场所,还是冻鱼节、新米节等传统节日的活动场所。除了可以通过召集村民到集会场所进行政策宣传教育,也可以将宣传内容融入当地民族建筑元素、民族文化元素、传统节日元素,以达到耳濡目染的宣传教育效果。

二是到校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学校是教书育人、学习知识的地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进校园将会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一方面,通过政策进横幅、进课堂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政策的理解并积极践行,回到家后,学生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上的转变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其父母。另一方面,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足够的教学场地,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农民到学校进行政策宣传和科普讲座,以达到全民宣传和普及的效果。

三是到集市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当地有赶集的传统,赶集当天人员云集,是开展政策宣传教育活动的很好时机。例如,可以通过向农民赠送印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政策的日历、对联、购物袋等实用物品,不仅能够有效激发群众对政策解读的兴趣,所赠送的物品也能重复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达到宣传教育和物尽其用的双重效果。

猜你喜欢

庆云人居整治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沁水县端氏镇『六乱』整治不松劲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石庆云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补特点
全国集中开展整治酒驾、醉驾行动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