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史教育教学中的科技成就诠释探索

2021-01-14胡春霞王书丽王凤芹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科技学生

胡春霞,王书丽,王凤芹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0 引言

2020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他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1]。 这不仅是对复旦大学党员师生的殷切期望,还在全国党员与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高校都在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要么开设“四史”课程,要么在思政教育教学中渗透“四史”教育。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聊城职院”)在“四史”教育落实上走在了全国高职院校前列,不仅在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渗透了“四史”教育,而且从2013 年起就开设了党史国史教育选修课程。笔者作为聊城职院的思政课教师,加入了“图说国史”教学团队,主要负责讲授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史,重点诠释其科技发展成就。基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提炼出科技成就诠释的原则、内容和特点,撰成此文,希望能对从事“四史”教育教学的教师有所裨益。

1 新中国科技成就的诠释原则

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 科技成就从少到多,科技实力由弱到强,到如今,在超算、高铁、航天、深海等技术领域领跑世界,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思政课教师在科技史教育教学中要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肩负“铸魂育人”的使命,就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科学精准地诠释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1 为新中国喝彩,增强民族复兴底气

2013 年3 月4 日, 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新当选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分组讨论时,首选了科技组,并振聋发聩地指出,“近代史证明,中国每一次受屈辱,并不是因为经济体量不够大,而是科技不够强大,没有起到支撑作用”[2]。2016 年5 月30 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3]。 这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讲话不仅凝聚着总书记对科技的高度重视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烈愿望, 而且折射出科技强弱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历史规律。

众所周知,中国曾是四夷宾服、万邦来朝、世人神往的富强之国,先民们曾在农、医、天、算等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诞生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 但近代以后,中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举世闻名的世界强国变为任人欺凌的贫弱之国。 如今, 经过新中国成立7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多年的持续努力,我们不仅取得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科技成就,而且在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破[3],并创造出“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超级计算机、长江三峡、高速铁路、移动通讯及诸多航天、深海等重器,为中国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师通过诠释上述科技成就, 尤其是近年来呈“井喷”态势的诸多科技成果,以及应用这些成果而带来的巨大效益、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逐渐提升, 让对此知之不多的青年学生了解新中国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切实认识到“中国干成了太多外国人想干都干不成的大事”,不仅能够使他们备受振奋和鼓舞,由衷骄傲和自豪,而且能够增添青年学生对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底气。

1.2 给中国共产党点赞,坚信党的正确领导

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 科技事业蒸蒸日上,科技成就可圈可点,尤其是近十几年,我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 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4],从难以望其项背迈向跟跑、并跑乃至领跑。 其中,移动通信技术在十多年里历经 “2G 跟随”→“3G 突破”→“4G 同步”→“5G 引领”;高速铁路从2004 年制定发展规划蓝图开始,历经“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制造”→“自主设计建造”,打造中国品牌,不到十年就悄然成为全球高铁的领跑者,成为我国科技能力“一步一个台阶”渐次提升的最好见证。 到2019 年,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升至第14 名,首次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这个榜单前30 名里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以上辉煌成就的取得, 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党领导人民建立的新中国,让海外学子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激发出他们的报国热忱和归国浪潮,于是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李四光、华罗庚等克服重重困难,放弃优厚待遇,纷纷回国效力,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先后提出“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5],以及“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6],“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7],“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8]等科学论断,指引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不仅如此,中共中央还制定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及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压茬出台一系列科技规划和项目,制定并完善有利于科技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 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受党中央的号召、鼓舞,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努力实现自主创新,攻克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使中国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教师通过如上分析,可以让学生懂得,无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科技成就, 还是目前取得的科技产出量质齐升、重大成果举世瞩目、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彰显、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等鲜亮成绩,既根源于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始终坚持党领导一切”的体制优势,也有赖于中共中央实施的创新宏观调控、以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以创新驱动和“双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组合拳”。这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伟大,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识破西方敌对势力丑化中国领导人、 妄图颠覆中国红色政权的狼子野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1.3 帮大学生鼓劲,争做强国工匠

老一代科技工作者——新中国各个领域科学技术创造的奠基人、开拓者,隐姓埋名,燃烧青春与激情, 带领着全国科研人员在极为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既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也锻造出熠熠生辉的时代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老西藏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等。他们身上葆有的永不言败的“精气神”、对自己投入科研事业的“一往情深”及隐姓埋名几十年的无怨无悔,成为共和国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和励志榜样。

新一代科技工作者——新中国各个领域科学技术的引领者、重大工程的建设者,同样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创造出让国人敬佩、世人艳羡的科技奇迹。如今的中国高科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造岛是牛刀小试,修路成小菜一碟,俨然成了西方人眼里的“基建狂魔”。“没有中国建不了的桥”“没有中国工程师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承担这些超级工程建设的设计师多是70 后和80 后的年轻人。 据统计,中国航天工程师的平均年龄是36 岁,其中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团队、 长征五号发射实验团队的平均年龄才33 岁;探月、北斗组网、高分专项、载人空间站四大航天工程中的总设计师、总建造师、总工艺师、总工程师,70 后占比44%,80 后占比31%,最年轻的分系统总设计师今年才满30 周岁[9],这让一向傲慢的美国都感到“可怕”;电子工程师群体的平均年龄是29 岁,比美国电子工程师的平均年龄(40 岁左右)[10]年轻了11 岁;软件工程师平均年龄更小;就连建设港珠澳大桥这样的世界 “超级工程”, 80 后青年人的比例也超过一半[11]。

教师通过讲解科技成就, 诠释科技工作者体现出的硬汉能使“绣花针”——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强斗志,以及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说明“青年强则国强”的道理。 这既能让青年学生认识到中国科技事业后继有人、赓续相传,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所激励鼓舞,同时,也能激发高职学生为自己加油鼓劲,立志“践匠行”“做匠人”,勇立潮头,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奉献自己的热血和干劲,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让青春在接续奋斗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谱写出人生华章。

2 诠释内容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涉及军事、 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学课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选取最能体现新中国科技前沿、最能提振学生精气神的内容,是教师必须解决的最大问题。 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和沉淀,笔者主要从“两弹一星”支撑起中国的政治大国地位、路网建设奠定了中国的经济富强基础、科技创新点燃起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 科技应用改善着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等四个板块来诠释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的科技成就。

2.1 “两弹一星”支撑起中国的政治大国地位

这个板块主要是讲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军事高科技, 重点分析的是原子弹研制的曲折过程及原子弹爆炸成功带给新中国的民族自信和国际地位提升。就像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12]。 因为在冷战环境下,是否拥有核武器是大国最重要的标识。也就是说,中国的政治大国地位、六十年代末中美苏“大三角”国际战略格局的初步形成、 七十年代初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甚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和平稳定的大环境、华人在国外的境遇都与“两弹一星”项目尤其是原子弹试爆成功直接相关,“两弹一星” 是中国一切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定海神针”。有“两弹一星”,加上1980 年5 月发射成功的东风5 号洲际导弹,标志着共和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杀手锏, 具备了在未来战争中对任何敌人的还手之力, 再也不怕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

2.2 路网建设奠定了中国的经济富强基础

这个板块主要是讲新中国70 多年来经历的从无路到有路,从土路到公路、铁路,从普速路到高速路,从国内延伸到国外,从单条路、断头路到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四通八达路网建设成就,重点诠释的是改革开放后的路网建设成就。在公路建设方面,除解读早期青藏、独库公路,新世纪的崇遵、雅康高速公路及港珠澳大桥等举世瞩目建设成就外, 重点介绍国家为解决交通“瓶颈”制约,先后出台并一再提前完成的四个“路网”规划,即1981 年制订的总规模10.6 万公里,由“12 射、28 纵、30 横”组成的《国家干线公路网(试行方案)》;1992 年制订的总里程约3.5万公里,采用高速公路技术标准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1991-2020)》;2004 年制订的总里程达8.5 万公里、 覆盖10 多亿人口的“7918 工程”——《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2013 年6 月制订的总规模约40 万公里,由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两个路网层次构成的新规划——《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 年)》。在铁路建设方面,除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成渝、宝成铁路外,突出介绍了“八纵八横”铁路骨干网建设,2004 年1 月制订的 “四纵四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 年7 月制订的 “八纵八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以及延伸到海外的铁路(中欧班列)、输出至国外的中国高铁技术,阐述建设高速铁路对支撑中国崛起的战略意义。

2.3 科技创新点燃起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

这个板块在简单回顾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的基础上, 重点解读近几年不断增加的科技研发投入和日益增强的科技创新实力, 诠释近些年在国际上领先的前沿科技成果。 如天河和神威等超级计算机的“中国芯”,令国人自豪的“嫦娥”系列卫星、北斗系列卫星、“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慧眼”(硬X 射线天文卫星),以及“神舟”“天舟”系列飞船、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等航天技术, 能在深海领域进行深潜深探的“蛟龙”“深海勇士”“彩虹鱼”“海马”“海斗”“海龙”“潜龙”等潜水器,能进行深海钻探的“海洋石油”系列、“蓝鲸”系列钻井平台,能填海造陆的“天鲸” “天麒”“天鲲”等超级系列挖泥船。正是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架起了中国经济富强的桥梁, 助推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 当然,在讲这些层出不穷、呈“井喷”态势的大国重器时, 也要提醒学生不忘我们国家的薄弱环节,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13]。 目前的中国通信业倍感“缺芯少魂”之痛,以至于被西方一再“卡脖子”,唯有发愤图强,努力实现自主创新创造,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出路。

2.4 科技应用改善着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

这个板块主要从科技改变生产、 科技改善生活两个方面解读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巨大作用。 在科技改变生产方面,既要讲科技解放农业生产力,讲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李振声的杂交小麦技术、李登海的杂交玉米技术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巨大作用,也要讲科技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与学生一起领略近年来中国农业经历的“露天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的快速演变。 至于科技推动工业革命,促使工业生产实现“手工生产”→“机器生产”→“自动制造”→“智能制造”的转变,尤其是科技助推智能制造, 更是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 教师一点,学生就心领神会。 在科技改善生活方面,教师只要提起线索, 学生就能产生丰富联想, 甚至侃侃而谈。 如,从听天由命到修复生命,从“开胸断骨”到微(无)创治疗,从集体看黑白电视到个人用智能电视,从使用手摇电话到拥有5G 手机, 这些学生父辈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奇迹都已经变成学生身边活生生的现实。 可以说,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科技应用无处不在,不仅“一部手机走天下” 在中国早就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我们的风云卫星已经服务于世人的生产生活,北斗导航也广泛应用在渔船、汽车甚至是快递送货的自行车上,正在超越国界、覆盖全球,为全世界民众提供更优质的时空精准服务, 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3 诠释特点

“图说国史” 是聊城职院2015 年以来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为保证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能听得懂、记得住,笔者对新中国成立70 多年科技成就的诠释做到了点面结合、纵横交织,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生产生活、两相兼顾。

3.1 点面结合、纵横交织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点多面广,教师诠释时无法面面俱到。 笔者选取的四大板块做到了点面结合、纵横交织。 其中,“两弹一星”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科技成就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国防高科技的重要支撑点,路网建设则展示了我国公路网和铁路网的建设成就,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横断面,而且这个横断面纵跨新中国成立70 多年公路网和铁路网的建设历程。近些年的科技创新是展示我国辉煌科技成就的横断面,而支撑起辉煌科技成就的是一个个星星之火,而且每一重大科技创新都源于前期的历史积淀,都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渐次升级的神舟飞天、逐步拓展的“三龙”(潜龙、海龙、蛟龙)探海。这种点面结合、纵横交织的解读方式,能有效弥补讲解内容偏少的缺憾,带给学生一定的历史厚重感,避免学生断章取义甚至无根据地得出想当然的结论。

3.2 图文并茂、浅显易懂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对内行人而言, 可能显得太“小儿科”,无需解读,但对于科技知识储备不足,习惯于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部分高职学生来说,不一定都能了解、分辨清楚,更谈不上消化吸收。 尤其是一些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的科技成就,如,国防高科技中的导弹与原子弹,航天成就中的嫦娥、神舟、天舟、天宫,高铁成就的众多“中国亮点”等,很多学生并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时候,对于厌文字、惯“读图”,喜欢在游戏娱乐中学习的学生而言,教师提供的视频链接、通俗易懂的解释、恰当形象的比喻或拟人、 巧设的趣味游戏等就显得特别重要。 笔者把导弹与原子弹的关系解释成 “枪”与“弹”的关系,把高铁这个外国人羡慕嫉妒的新“四大发明”之一,解释为由“中国芯”“中国脑”“中国脸”“中国身”和“中国速”构成的“中国名片”。此外,笔者还设置了航天科技成果、交通规划图片和名称“连连看”游戏,让学生看图识“划”(规划)、看图连“名”,帮助学生弄清各种不同科技成果的名称及其主要功能,洞察神舟、天宫、嫦娥、悟空、墨子、慧眼等名称背后透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

3.3 生产生活、两相兼顾

科技成果再多再好,仅停留在实验室,权作炫耀的资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科技发明的目的在于应用,旨在服务于人。 为此,笔者在准备授课材料时不仅注重搜集新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前沿科技成果, 而且注重选取那些能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创新成果,突出诠释科技改进生产、科技改善生活的重大典型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 除前述典型成果外,还列举了我国水利部门早期开沟挖渠,路桥部门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水利部门兴建“葛洲坝”工程,农民移山填海、开荒种田,建成红旗渠、大寨梯田等造福桑梓的奇迹;介绍了当前中国政府试图通过“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借助“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发展的宏伟梦想;描述了普及互联网(手机)带来的国人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的飞跃变迁,说明国人的生命尊严、生活质量在逐渐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在与日俱增。这样的诠释,实现了生产生活的两相兼顾,既让内容显得丰富立体,也使学生觉得印象深刻。

4 结语

总之,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的科技成就精彩纷呈,应用效益有目共睹,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大讲特讲。 笔者在“图说国史”课程教学中所诠释的仅是冰山一角,难免挂一漏万,有待在未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分挖掘,以更好的方式去展现。

猜你喜欢

科技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笔中“黑科技”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学生写话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