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影响

2021-01-14卢玟燊丁仰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住院家属

卢玟燊 丁仰

精神分裂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而外界因素如生物、心理以及环境均可引发疾病,部分患者还存在脑结构和形态的变化。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以及行为方面的障碍,精神与活动不协调及智能障碍,病程迁延时间长。患者在发病期住院期间常有丰富的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幻觉和妄想,护理难度较大。而患者家属也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因此科学规范的护理流程非常关键[1]。临床护理干预转变以往经验护理和主观护理的方法,采用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模式,对护理程序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制定标准化的住院护理计划、出院计划以及质量控制计划,在为患者提供护理的同时,增加对患者家属情绪的干预。本文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其家属焦虑抑郁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纳入标准:①符合精神病诊断CCMD-3 诊断指标;②患者入院前与家属一起生活超过1 年;③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肿瘤、先天性脏器疾病;②家属有精神病史、重大疾病可能。2019 年3 月-2020年3 月广东省潮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符合研究要求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86 例,盲选法抽取其中43 例为对照组,另43 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5 例,女28 例;年龄21-42 岁,平均年龄(31.7±11.5)岁;病程1 个月-6 年,平均病程(3.1±2.1)年。观察组中男17 例,女26 例;年龄20-42 岁,平均年龄(31.1±11.9)岁;病程1 个月-7 年,平均病程(3.5±1.9)年。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 均>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应用药物及经颅磁刺激治疗期间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心理治疗及社会功能重建等基础护理措施。(2)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干预。①心理引导。在住院期间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关系,耐心了解患者生理和心理诉求,生活中进行多方面的照顾,使用真诚的态度感化患者。引导患者讲述自身病史,了解其心理症结,叙述自身的不适和心理困惑,使用启发、鼓励及劝导等方式,转变患者消极心态,以积极配合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针对性干预计划,可采用一对一谈心的方式,引导患者换位思考,思考家属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以缓解患者与家属之间的矛盾[2]。②症状护理。住院期间患者可出现幻想、妄想,因此在与患者进行疾病沟通中不可争辩和耳语,应主动关心患者,使其保持稳定情绪。密切关注患者的语言和行为,记录每次妄想和幻想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可采用改变环境和分散注意力的方式缓解症状[3]。③认知行为引导。在患者疾病情况得到控制后,可通过视频、图片的方式将患者在患病期间的症状进行播放,但需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不可透露姓名,并且打马赛克,使患者可以直观地掌握发病期间的异常症状,及时发现异常,以更好的接受治疗。如患者因为疾病无法配合治疗,可将康复患者作为示例,在得到同意后在不依从患者面前服药,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4]。对患者进行渐进式认知行为干预,(第一周)患者自身归纳自身的不良认知行为,(第二周)对不良行行为进行纠正,(第三周)采用遵医护理,获得护理人员的认可,(第四周)护理人员指出近期出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第五周)对患者改进质量进行评估,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解答,(第六周)综合评估,提出下一步改进方案[5]。④家属干预。每周2 次向家属介绍疾病相应知识,包括引发疾病的诱因、疾病治疗过程、护理方法及患者行为特征,帮助患者宣泄自身的不良情绪,找出情绪纾解的方法,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同时通过现代化手段创建家属交流群,及时解答家属的疑问,加强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对心理问题严重患者进行一对一干预,改善患者家属情绪[6]。

1.3 观察指标 (1)使用BPRS 量表、SDSS 量表分别评价患者精神情况和社会功能。(2)使用SAS 量表、SDS 量表评价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分数超过50 分表示存在焦虑、抑郁。(3)护理满意率,组织患者及家属填写问卷调查量表,量表共包含20 个问题,满分100 分,分数≥85 分表示满意,70-84 分表示比较满意,<70 分表示不满意,以满意和比较满意计算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患者BPRS、SDS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BPRS、SDSS 评分,护理前两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详见表1。

2.2 两组家属SAS、SD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家属SAS、SDS 评分,护理前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详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见表3。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患者BPRS、SDSS 评分比较(n=43,±s,分)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患者BPRS、SDSS 评分比较(n=43,±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BPRS 评分护理前42.34±5.12 42.42±4.87护理后23.34±4.23 18.33±3.15*SDSS 评分护理前14.23±3.14 14.32±2.87护理后9.32±3.11 6.23±2.15*

表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家属SAS、SDS 评分比较(n=43,±s,分)

表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家属SAS、SDS 评分比较(n=43,±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43)观察组(n=43)SAS 评分护理前57.34±3.13 57.45±2.89护理后42.13±3.11 27.54±2.56*SDS 评分护理前56.33±5.38 56.41±5.12护理后41.45±3.65 35.34±2.32*

表3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n=43,例(%)]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的严重程度以及负担是多元化的,不仅会对患者自身造成一定伤害,而且对家属的生活质量也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属直接与患者朝夕相处,患者因为幻觉和妄想等症状,出现暴力伤人、冲动损物等行为[7],直接导致家属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出现焦虑、紧张、抑郁以及恐惧等负面情绪;社会对该病的认知程度不足,使家属受到一定歧视,因此不仅需要对患者进行科学干预,同时也需要对家属的情绪进行疏导[8]。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BPRS、SDSS 评分和患者家属SAS、SD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均<0.05),而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可能是:(1)临床护理干预深入分析患者出现幻觉、妄想的原因,结合患者个性化特征制定适宜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多接近患者,了解其兴趣爱好,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减少两者之间的距离感[9]。(2)对存在妄想但无幻觉的患者,加强对其防护,防止出现未经同意私自出院的情况[10];(3)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通过日常行为释放善意,主动接近患者,充分了解其内心体检以及要求,不主动提及患者妄想内容,并告知家属对患者的重要性,减少患者与家属之间的矛盾[11];(4)护理中增加对家属的知识普及,详细介绍疾病知识,制作心理健康问题宣传手册,了解家属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疏导[12]。因此,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不仅明显改善患者疾病症状及家属焦虑抑郁情绪,而且提高护理满意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住院家属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踏莎行 住院感作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