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廉”杂说

2021-01-13蒋青林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王密于成龙杨震

蒋青林

宋朝周敦颐在其名篇《爱莲说》当中,对莲花进行了由衷赞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因为“莲”与“廉”谐音,所以在传统文化当中,莲花常常被寓意为清廉之士。很显然,周敦颐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渗透到了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感觉到作者既在描绘莲花,又在塑造高洁之士特立独行的形象。联系到历史中当权者对廉洁人士的态度与做法,或许我们会有更为深层的感悟与思考。

清廷处心积虑树立廉洁从政的典范,借此抑制贪腐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康熙帝评定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也就是当朝第一清官,希望官员都能以于成龙为标准。于成龙为官清廉,确实做得比较彻底。他到广西罗县担任知县,条件之苦,可能超出了今天的想象。到了县衙,他发现连个门框都没有。进了院子,里面杂草丛生。还好,院里还有三间草房,屋内残破不堪。既然来了,那就开始办公呗。没有桌子,于成龙就挖土垒成一个土台,将就着在上面处理公事。床倒是有一张,他就拿些稻草铺上去,好歹睡得舒服些。于成龙究竟过得多清苦,还得通过与他人对比才能看得更清楚。与其同来的仆人,有的生病死了,大约因为水土不服。有的吃不了这个苦,偷偷逃走了。到后来,没有仆人了,于成龙只得亲自做饭,自个洗衣。有时趁着下乡考察的机会,与耕田的农夫在田间地头一块吃饭,他倒也乐在其中。

于成龙对于饮食确实不太讲究,每次吃饭有些青菜就够了。老百姓见他天天吃蔬菜,心里既感动又觉得亲切,时间长了,大家就给他起了个“于青菜”的外号。于成龙对素食的爱好确是一以贯之,不管居家还是外出都是如此。1677年,于成龙赴福建任按察史。他事先买了好几百斤萝卜,堆放在船上。有人不解,就问他:萝卜这东西又不值钱,您买这么多干吗?于成龙笑着回答:路上吃啊,萝卜加上一些米糠、野菜,熬成粥,一路上就可以应付过去了,不用烦扰沿路来供应饭菜了。于成龙说到做到,沿途有客人来访,他就用萝卜粥来招待。于成龙也有个嗜好,那就是喝茶。而在用茶这事上,他也有些抠门。他虽喜茶,但又觉得太贵,于是想出了以槐树叶来做替代品。因为在他办公室后面,就有一棵槐树,可以让人每天捋几片回来。由于摘得过多,那棵树也几乎被采秃了。

有关于成龙最为有名的典故,当数“半鸭知县”了。于成龙在罗城当知县,他儿子从家乡山西千里迢迢赶到广西来探望,并捎带了一只家乡的腊鸭。儿子特来告知祖母病重的消息,并希望他尽快回家一趟。当时正值中秋,父子俩吃了半只腊鸭,草草应付了事。之后,两人上路,考虑到路上吃喝费用不菲,于是又带上剩下的一半腊鸭,风尘仆仆回到老家。事情传回广西,老百姓异常感动,给他起了个绰号“半鸭知县”。后来,有人赋诗一首:“半鸭知县古来殊,为政清廉举世无。倘使官员皆若是,黎民安泰乐斯乎!”终其一生,于成龙都保持了清正廉洁的美好品质。他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死后只有极少遗物,两只旧箱子里只有一件袍子与一双靴子。可以说,于成龙像一朵清白的莲花,始终未被官场腐败之风玷污。

于成龙还是比较幸运的,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得以善终,而且身后美名久扬。但是,并不是保持自身清白,就可以万事大吉。《爱莲说》也特别强调过: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远处观赏没有问题,但是靠得太近,甚至下手去玩弄,那么就不太美妙了。其实,清廉官员是不太容易接近的,而要想让他们去办理一些私隐之事,基本上难以如愿。那么,后续的不快乃至冲突就常常不可避免。

东汉名臣杨震,既因廉洁自律而声名远播,也因刚正不阿而遭人打压。后世了解杨震,多因其“四知”之名。杨震青年时有志于学问,全副心思都用在学习和钻研儒学典籍上,他的名气鹊起首先是因为其是东汉名儒。杨震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对儒家倡导的价值理念深信不疑,算是做到了言行一致。对于做官,他并没有刻意为之。直到五十岁,由于大将军邓骘的推荐,杨震才开始步入仕途。因为其基础厚实,后来升迁也快,达到了太尉的高位。因为工作缘故,杨震赏识和提拔了一批人才,其中就包括王密。他在荆州任刺史时,发现王密不错,就向朝廷推荐他担任昌邑县令。后来,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经昌邑。县令听闻,赶到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兴致勃勃陪同杨震聊天,直到深夜。准备告辞时,王密从怀里摸出点小礼物,也就是十斤黄金,向老师兼贵人表达谢意。杨震不肯接受,王密就劝说道:这么晚啦,没人知道这件事。杨震立刻对学生进行了严肃批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见老师真生气了,赶紧收起礼物,溜之大吉。后人称杨震为“四知先生”,就是出自这一典故。

杨震这种耿直刚烈的性格,在当时官场很难为他人所容。担任太尉之后,杨震自然是位高权重。汉安帝的舅舅耿宝,按照皇帝授意,向杨震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杨震不同意,说不符合相关制度规定,哪怕是皇帝的意见也行不通。皇后的哥哥阎显,也向杨震推荐了一位亲友,结果也被拒绝了。杨震不愿意“违规”,而其同僚却很乐意借机巴结这些大红大紫的权贵。司空刘授听闻之后,立马行动,迅速举荐上述二人,并在十天之内对他们进行了职位升迁。类似事情还有很多,杨震坚持原则,弄得皇帝越来越不高兴。汉安帝想为其乳母建造豪宅,杨震再三表达不同意见,而其他人则“坚决执行”,不顾国家财力与百姓死活。后来,又有一名来自河间郡名叫赵腾的人,上书对朝政提出批评意见。安帝阅后很生气,准备严惩该男子。杨震又引经据典,为赵腾辩解,希望朝廷能够广开言路。皇帝未接纳,最后将赵腾斩首。不难想象,杨震这种洁身自好、唯理独尊的行为,必然会得罪与激怒一批奸邪小人。后来,杨震受到樊丰等人的陷害。汉安帝听信诬告,责令杨震回到老家去。其实,杨震对做官的心思本来就淡,但他觉得自己身居高位却不能清扫污秽,心中过意不去。走出洛阳城之后,他就服毒自尽了。可见,洁身自好并非易事,有时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寻找与树立廉洁典型不易,而要保护与弘扬廉洁力量更需要智慧和魄力。前文提及的康熙,在识别与重用清廉之臣上,算得上较为突出的明君。被康熙钦定为“江南第一清官”的张伯行,正因康熙帝的信任与支持,才得以蹚过浑浊的河流,干干净净地上岸。与上述杨震一样,张伯行也无法与身边的贪官污吏和谐相处。张伯行调任江苏按察史,无视当时官场“潜规则”,不肯向总督与巡抚送礼。一般来说,四千两银子只是个平均数。对于张伯行“一毛不拔”的行为,总督怒了,巡抚也怒了,于是两人联合起来压制他。康熙帝南巡到达江苏,希望地方荐举贤能官员。督抚二人递交了一批名单,心照不宣地抹去了张伯行的名字。谁知康熙早就心中有数,开口就问:我听说张伯行清白做官,是个难得的人才,你们意见如何啊?听到皇帝训话,众人连连称是。就这样,在皇帝的直接干涉下,张伯行才得到升迁,被提拔为福建巡抚。后来,张伯行又回到江苏任巡抚。

重回江苏后,张伯行发现行贿舞弊依旧盛行。他深感痛心,怎么办呢?张伯行决定从自身做起,以此来纠正不正之风。他写了封“公开信”,也就是那份很有名的《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分,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张伯行说得很直白,也很决绝:干干净净做官,一分钱也不能贪占;正常来往可以,但不能以不义之财相送。张伯行说到做到,给江苏官场吹进了一股清新空气。

要想改变大清的贪腐之风谈何容易,张伯行很快就遇到了大难题。康熙五十年,江苏发生了科场舞弊案。一批官员收受贿赂,谁送得多就录取谁。发榜之后,江苏士子愤怒异常,一千多人抬着财神像上街游行,最后将塑像放在文庙孔子牌位的对面,以此讽刺江苏乡试唯“财”是举。此事一经传出,朝廷震动,很快派出“专家组”进行调查,主办官员包括户部尚书、江苏总督噶礼、巡抚张伯行以及安徽巡抚梁世勋等。事情并不复杂,受贿人员浮出水面,而且最大的贪腐分子就是总督噶礼,收贿约五十万两。问题随之而来,调查报告怎么写?不敢写啊。案件拖了一个多月,定不下来。张伯行看不下去了,决心赌上身家性命,一定要将事情弄个水落石出。报告打上去了,噶礼得到消息,花了一大笔钱,将张伯行的报告买了回来,然后再倒打一耙,反诬张伯行受贿。康熙眼看案情无法进展,于是另派大臣去查办,将噶礼与张伯行解职,听候下一步处理。扬州百姓听闻张伯行被解职,罢市痛哭。有人送来一些蔬菜瓜果,以示支持。张伯行接受了一束青菜与一块豆腐,表明自己“一清二白”。三个月之后,案审结果揭晓,并附上了处理建议:将张伯行革职治罪,噶礼免议。还好,最后还需康熙帝的御批。老皇帝倒不糊涂,他将两人的名字互换了一下:张伯行留任,噶礼免职。

后来,张伯行一直受到朝廷重用,担任过南书房行走、户部右侍郎等职。他也多次遭受同僚的攻击与诬陷,都因康熙的全力保护才未出意外。张伯行于雍正三年(1725年)逝世,雍正帝赠他谥号“清恪”,意思是“为官清正、恪勤供职”。应该说,张伯行是幸运的,他生于盛世,恰遇明君,故而得以善终。当然,仅仅依靠皇帝个人的英明,终究很难靠得住。毕竟,制度的形成、执行的到位以及生态的完善,才是为官清廉的根本保障。

猜你喜欢

王密于成龙杨震
清朝出了两个“于成龙”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三)
——于成龙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四知太守
知不知 不由子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
清官于成龙的人情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