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哮喘儿童中痰细胞学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2021-01-13陈菊梅王红霞朱青雅程守斌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细胞学中度酸性

陈菊梅, 王红霞, 朱青雅, 程守斌

(1.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海口 570100; 2.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儿科,海口 570100)

哮喘是儿童主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可导致反复呼吸困难,并伴有阵发性啸叫、喘息、咳嗽、胸闷[1],我国14 岁以下的儿童患病率为3.02%,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2]。儿童哮喘的病理特征为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壁重塑,慢性气道炎症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活化及气道黏膜损伤引起的。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已确认是美泊利珠单抗有用的药效生物标志物[3],但其值随时间而波动,不能用即时检验;另外,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一定反映痰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4]。然而痰细胞分布被认为可直接反映肺部炎症,因此是哮喘研究中确定的首选方法;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2%~3%已被用于定义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5]。嗜酸性粒细胞也可通过支气管壁活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测,但均为侵入性方法[6]。痰细胞学参数是评估哮喘气道炎症的一种非侵入性方法,但是临床上常规取痰由于医生指导不规范,儿童患者配合度较低,样本收集常不具有代表性,检出率存在一定误差。本研究利用高渗盐水诱导痰液安全、易行,其分析结果与通过支气管冲洗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泌的结果相似。因此,本研究观察哮喘儿童中诱导痰细胞学参数变化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确诊轻度、中度持续性哮喘患者100例,轻度持续组(50例)、中度持续组(50例),年龄7~18 岁,均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7]。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过去2 个月未接受过吸入糖皮质激素、鼻类固醇或白三烯改良剂,及最近10 d内未使用全身性类固醇患者;(2)确诊为轻度、中度持续性哮喘患者;(3)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研究前4周患有呼吸道感染及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2)有重度全身性疾病、胸腔穿刺的患者;(3)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1.3 治疗方法

经雾化器吸入布地奈德(澳大利亚阿斯利康公司,批号H20140475),0.25~0.5 mg/次,2 次/d,连续治疗3 个月。

1.4 痰细胞学参数检查

通过超声雾化器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液。患者在诱导前20 min 通过定量吸入器吸入400 μg沙丁胺醇,面罩吸入由超声波雾化器(MultisonicLS290)产生的4 mL 单一高渗盐水(3%NaCl)的气雾剂,吸入时间最长为30 min,在盐水吸入期间每5 min 排1 次痰,直到获得足够的样本(1.5 mL)。痰液样品用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该盐水含10 mmol·L-1等体积的二硫苏糖醇烷,室温下涡旋振荡,并离心10 min,将获得的沉淀物用于分析痰细胞学。将沉淀物转移到载玻片上,并准备浓稠的涂片。将其风干,用甲醇固定,并用Geimstain 染色。

1.5 哮喘五项临床指标

通过临床哮喘参数的标准化问卷,得到孩子及其父母的回答,记录3 个月随访期间的急性加重天数、使用沙丁胺醇作为急救药物的天数、急诊就诊次数、夜间咳嗽情况及缺课天数。

1.6 肺功能参数检测

采用Mater Screen Diffusion 肺功能仪(德国耶格公司)检测2 组患儿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VC)及1 s 用力呼气容积(FEV1)。

1.7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痰细胞学检测参数及肺功能参数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哮喘五项临床指标变化与痰细胞学检测参数变化之间的关联性采用Spearman 相关性分析。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纳入研究的100例患儿中男性59例(59.00%),女性41例(41.00%),轻度和中度持续性哮喘患者各50例,年龄(11.27±3.04)岁,身高(139.58±12.82)cm,体质量(32.19±9.06)kg,体质量指数(16.37±2.34)kg·m-2,出现日间症状(18.63±7.94)d/月,其中51例(51.00%)患儿有过敏性家族史。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痰细胞学参数和肺功能参数比较

治疗前,中度持续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高于轻度持续组(t=3.218,P=0.002),中度持续组肺功能参数FEV1 和FEV1/FVC 均低于轻度持续性组(P均<0.01),两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均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P<0.05);轻度和中度持续性哮喘组各痰细胞百分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功能参数FEV1 和FEV1/FVC 均升高(P<0.05);轻度持续组FEV1 和FEV1/FVC 均高于中度持续性组(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痰细胞学检测和肺功能参数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痰细胞学检测和肺功能参数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嗜酸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FEV1 FEV1/FVC治疗前 轻度持续组 50 3.14±0.48 31.89±7.4349.37±5.6216.07±3.9589.96±10.3471.83±3.24中度持续组 50 3.53±0.71 33.14±5.2848.21±4.5915.58±4.2377.03±12.5756.04±4.37 t 值 3.218 0.970 1.130 0.599 5.617 20.524 P 值 0.002 0.335 0.261 0.551 <0.001 <0.001治疗后 轻度持续组 50 0.09±0.13* 28.32±7.7559.77±10.16* 12.56±5.42* 96.48±9.15* 84.27±4.64*中度持续组 50 0.07±0.14* 29.04±7.5360.25±9.37* 11.76±4.94* 88.17±10.39* 68.53±5.82*t 值 0.740 0.471 0.246 0.771 4.244 14.953 P 值 0.461 0.639 0.807 0.442 <0.001 <0.001

2.3 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痰细胞学检测参数及肺功能参数比较

治疗后,患者痰细胞学检测参数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均降低(P均<0.05),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肺功能参数FEV1 和FEV1/FVC 均升高(P均<0.05),见表2。

2.4 哮喘五项临床指标变化与痰细胞学检测参数变化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经过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可见,痰细胞学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与急性加重天数、使用急救药物沙丁胺醇、急诊就诊次数、夜间咳嗽、缺课天数呈正相关,与FEV1 和FEV1/FVC 呈负相关(P均<0.05)。巨噬细胞比例与夜间咳嗽、缺课天数呈负相关,与FEV1 和FEV1/FVC 呈正相关(P均<0.05)。淋巴细胞比例与FEV1/FVC 呈负相关(P<0.05),见表3。

表2 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痰细胞学检测参数以及肺功能参数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痰细胞学检测参数以及肺功能参数比较(±s,%)

时间 n 嗜酸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FEV1 FEV1/FVC治疗前 100 3.35±0.62 32.52±6.35 48.79±5.11 15.83±4.08 83.50±11.46 63.94±3.81治疗后 100 0.08±0.13 28.68±7.64 60.01±9.76 12.16±5.18 92.33±9.77 76.40±5.23 t 值 51.619 3.865 10.184 5.566 5.863 19.256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表3 哮喘五项临床指标变化与痰细胞学检测参数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哮喘儿童治疗前中度持续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轻度持续组,而两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相似。这与Kansal 等[8]的研究一致,表明儿童(7~18岁)的痰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哮喘严重程度相关,50%以上患有严重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的患者,血液和痰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9]。此外,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经常反映哮喘的严重程度,并且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痰液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和哮喘恶化减少之间的关系已得到广泛认可[10]。本研究也表明,在治疗前和经布地奈德吸入治疗3 个月后,轻度持续组FEV1 和FEV1/FVC 比值均高于中度持续性组,发现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与临床哮喘参数和FEV1 的改善相关。儿童患有哮喘病的频率增高,其呼吸道炎症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随着一年中哮喘发作频率的增加,痰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也随之增加[11]。在患有中重度哮喘且痰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的患者中,经氟维普兰(受体拮抗剂)治疗后,痰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减低,嗜酸性粒细胞的气道炎症减轻,肺功能和哮喘相关生活质量得以改善[12]。据报道,长期嗜酸性气道炎症可能加重肺功能下降并增加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风险,较高的嗜酸性粒细胞与较低的FEV1/FVC 比值和降低FEV1 值预测相关,尽管哮喘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高,但无哮喘或喘息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与肺活量之间的相关性相似[13]。

本研究表明,治疗前中度持续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高于轻度持续组,痰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能与哮喘严重程度相关,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与临床哮喘参数和FEV1 的改善相关。

猜你喜欢

细胞学中度酸性
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临床筛选的临床价值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小米手表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阴道镜检查在异常细胞组织学中的必要性
西华县2017年秋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与预报
烃的含氧衍生物知识测试题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在宫颈癌及前期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酸性(H+)环境下NO-3氧化性的考题“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