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立德树人核心价值 落实高考评价体系

2021-01-11刘立昌廖树山

广西教育·D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综试题考查

刘立昌 廖树山

2021年广西高考选用的是全国甲卷,其中的文科综合卷地理试题(以下简称文综地理试题)命制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命题指导思想。本文将聚焦全国甲卷之文综地理试题,从知识内容、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三个维度对试题进行结构分析和特点凝练,并结合我区的教情、学情,对2022年高三年级的地理备考提出建议。

一、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满分100分,含必考题90分、选考题10分,总分值与往年保持一致。该套试题以稳为主,充分考虑教情和学情,在题型与结构、呈现形式与风格等方面保持稳定,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有利于考生稳定心态。该套试题基于“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继续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彰显立德树人核心价值,注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考查,采取了更为稳妥、细致的试题设计策略,强化素质教育导向。

(一)试题情境:以稳为主,体现学科育人,彰显高考立德树人核心价值

1.试题情境特点。在素养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下,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查重点已经不再是区域知识,而是尽可能地选择考生熟悉的区域进行情境创设,重点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情境中所涉及的区域如表1所示,所创设的情境类别如表2所示。

由表1可知:以中国地理作为背景材料的试题,在全部试题中的占比高于世界地理。从区域空间尺度看,全卷既出现了大尺度的区域,如西太平洋、英国、德国,也出现了较小尺度的区域,如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新疆吉木乃县拉斯特河谷等。

由表2可知: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中没有出现学习探索情境,所采用的生活实践情境与学科发展情境的试题分值比为64∶36。学习探索情境是指将地理学科专业语言与符号按照学科逻辑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检测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调用;生活实践情境是与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情境;学科发展情境源于真实的地理科学研究过程或探索过程,涵盖科学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当前高考地理试题极少采用直接考查地理基础知识的设问形式,而学科发展情境所涉及的学科知识与能力要求又相对容易超出高中生的学业水平,因此生活实践情境成为高考试题中较为突出的一种情境类别。

2.试题情境彰显立德树人核心价值。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紧密结合学科内容,精选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反映科技进步、精准扶贫、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素材,对考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不仅丰富了试题的思想内涵,强化了“四个意识”,而且让考生在一次具有思维强化意义的人生经历中,坚定了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首先是讲好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厚植家国情怀。如:第1—3题以新冠疫苗包装为背景,选择浙江丽水玻璃管和注射剂瓶生产改变了我国高端药用玻璃管依赖进口局面的事件为案例,引导考生理解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其次是展现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坚定理想信念。试题依托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展现了多种扶贫方式,引导考生理解我国消除贫困、防止返贫的重大意义。如:选考题第43题以京九铁路和昌赣高铁建设过程中两次“绕弯”苏区模范县和将军县江西兴国县为案例,体现党中央对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的关怀,反映当地旅游经济的特点:该县通過把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不仅顺利实现了脱贫攻坚任务,而且弘扬了革命文化、赓续了红色基因、光大了民族精神。

(二)试题内容:知识内容覆盖面广且考查落点集中,能力考查体现多维性与综合性,核心素养考查立意明显,彰显高考“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1.必备知识。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所考查的知识模块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本卷地理试题所考查的知识模块较为全面,涉及广西现行教材必修部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以及选修部分的旅游地理、环境保护等多个模块,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合二为一,四大部分的分值比例为52∶16∶22∶10,且自然地理比人文地理的占比略高。从本卷地理试题的内容主题和知识内容看,试题均选取了核心主干内容进行考查,但考查的知识内容落点较为集中,覆盖面较窄。如:自然地理部分的试题抓住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一核心主干的内容主题,但在内容落点上,仅“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一项内容的分值便接近全卷地理试题分值的1/4;人文地理部分的试题抓住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这一核心主干的内容主题,但在内容落点上,工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因素的总分值便达到了全卷地理试题分值的1/5。

地理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落点集中是高考中的常见现象。以文科综合形式呈现的地理试题,受考试时长、试卷篇幅、考生阅读总量等因素影响,一般都会采取高度抽样的方式,选择课标中综合度高、更能区分考生能力与素养差异的主干知识作为知识内容考查的落点。

2.关键能力。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四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如表4所示。

高考地理学科四个方面关键能力的考核目标分为三个水平层次,并且随着序号或水平层次的上升而呈现为能力要求上的递进和嵌套关系,后面的能力要求建立在前面的能力要求之上,其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是解题的基础,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则是地理考试中最高阶的能力要求。在高考试题中,同一道试题可能考查多种不同的能力。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的能力考核目标关联矩阵如表5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为表达简练,表5中的能力要求是按照试题考查的最高能力落点进行归类的。

表5说明:本年度文综地理试题的考查覆盖了四个方面的关键能力,并侧重于“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从水平层次上看,主要集中在水平2,对水平3的高阶能力考查约占10分,梯度合理,能够体现高考“服务选才”的核心功能。

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我们分析了全国甲卷地理试题所考查的关键能力,如下页表6所示。由于高考是纸笔考查,且地理学科试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所以本卷所有地理试题都涉及语言解码能力、信息整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且符号解读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占比较高。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作为认识事物规律的两种能力,它们在本卷多数地理试题中都有所体现,且多数情况下是对两种能力的综合考查。本卷地理试题对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较往年略有降低。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绝大部分地理试题需要考生阅读并理解背景材料和区域地图,通过语言解码和图像解码进行信息采集和整理,识别和掌握其中关键的时空信息。其中:图像与文字信息题分别考查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考查考生调动已有区域环境背景知识的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至于那些需要考生组织书面语言作答的试题,则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表述地理事象,准确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以及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观点明确、逻辑严谨地表述地理问题的能力。

3.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四大核心素養的整体性特点,决定了一道基于真实情境的地理试题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势必是多维度的、综合性的,这也给试卷评析者界定某一试题对学科核心素养考查落点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有时会出现因个人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观点差异。表7是我们依据《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对本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内涵阐释以及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和质量描述,对照试题设问角度与应答要求,结合我们的教学与评卷经验进行科学研判后得出的结论。

由表7可知:文综地理试题的考查覆盖了本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综合思维”是其重点考查内容。试题考查的素养水平集中在水平3;部分试题考查水平1、水平2;考查水平4的试题,如8分题第36(2)题、选考10分题第43题。由此可见,文综地理试题既体现了高考地理试题的基础性考查要求,也符合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所应达到的应用性、综合性考查要求。

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我们分析了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的核心素养考查要求,如表8所示。

从表8可以看出:文综地理试题对核心素养要求的考查涉及学习掌握领域的全部素养要求、“实践探索”领域的研究探索素养以及“思维方法”领域的科学思维、人文思维素养等。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的主线,绝大多数试题都对人文思维素养进行了考查。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地理试题的部分选择题组悄然运用了自然+人文的组合方式(如题组2的第4—6题)或者人文+自然的组合方式(如题组3的第7—8题),体现试题考查的综合性,这或许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一种命题趋势。

二、全国甲卷地理试题中有待商榷之处

综观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我们认为个别选择题的文字表述有待改进。例如:选择题的题干与选项应当形成一个完整、顺畅的语句,清楚地表达地理内涵;选择题选项的文字表述应尽可能地长度相当,长短不一时应遵循句短排前、句长排后的排版要求。

非选择题中,有些试题的设问指向还可以更加明确。在考查较为专业的地理问题时,应尽可能地减少使用《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中未做具体要求的专业名词。试题的背景材料描述,可以考虑与试题的作答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该提供的内容应充分提供,不必要的内容应尽量精简。

三、考生答题情况简析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保持了“小切口,深挖掘”的命题传统:“小切口”即较小的研究区域、更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深挖掘”即学科思维自然延伸的逻辑链条。题目的设问对象和应答要求具体而细致,考生只有真正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发展和变化规律,才能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整体来看,我区考生在本卷地理试题应答过程中切入试题顺利,取分易,但得高分难。

全卷由易到难逐渐展开,体现了试题的人文关怀:试卷以考生较为擅长的人文地理中工业的区位因素问题为先导,将考生快速带入考试氛围;后续的试题展开,从选择题到非选择题,基本遵循了先易后难的排序,既符合试题规范,又符合考生预期。本卷地理试题的图像数量较往年略少,且多数图像信息简洁,同样有助于考生快速进入答题情境。如,第36题的图片包括三种色块、两种线条,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区域全貌,为考生快速掌握试题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区位因素、昼夜长短变化、常见的天气系统、外力作用、区域发展优势评价、旅游资源评价等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本卷中均进行了直接呈现、正面考查,考教结合紧密,回应了广大教师多年的期盼。

尽管有诸多的人文关怀,但本卷答题取分易、得高分难。大部分非选择题切入试题较为容易,考生只要具备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就可以答出试题预设的得分点,因此,本年度非空白卷考生零分率比往年低。与此同时,因为多数试题都能通过考查分析的广度与思考的深度对试题难度进行调节,所以想要得到满分或高分,考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和能力水平。

四、高中地理教学与2022年高考地理学科备考建议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在试题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核心主干内容的考查覆盖面广且落点相对集中,区域背景选择多样且突出了生活实践情境,对考核目标维度的四个关键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查,对高考评价体系中的知识获取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三个维度所涉及的关键能力也进行了全面考查。基于该套试题的以上特点,结合我区的教情、学情,我们特提出四个方面的教学与备考建议。

(一)正确认识高考考查要求,摒弃“防范式复习”策略

所谓“防范式复习”,是教师出于担心,复习时面面俱到、求全求细,试图对每一个知识点精准设防的一种复习策略。以区域地理的复习为例,有些教师先是将之前考纲上所列的有关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所有地区,按照地理八股的要求,带着学生一个不漏地进行复习;高考结束之后,再以是否“曾经讲过”作为备考有效与否的评判标准。这种方式看似周全,但当学生面对真正的高考试题时,往往会产生天马行空的错觉,扼腕叹息“学过的没考,考的都没学”。

“服务选才”是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基于该功能要求,高考考试内容的选取自然要与高校对大学新生知识结构的要求相契合。换言之,高考命题专家绝大多数为高校教师,他们不会按中学教师的思路命题,相反,他们要通过高考命题引导中学教学的方向。他们眼中的素养,是即将进入高校的学生在面对生活实践情境或学科发展情境中的问题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指引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调动和运用学科关键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通常情况下,他们会从生产生活和学科发展这两类实践中随机地选择素材,创设试题情境,考查考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这与中学教师和考生的教学实际存在明显的距离。

经过多年宣传,不少教师虽然已经知悉“素养立意”是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也基本认同了这一考试理念,但进入实操层面,仍然会本能地将知识作为教学和复习备考的核心内容。其实,夯实基础知识,在第一轮复习中按知识内容的排序进行复习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随着复习时段的推进,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将变得愈发重要。因此,建议教师在第一轮复习时,适当通过课堂“留白”激发学生的自主、深度思考,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接下来的复习备考则应以训练为主,尽可能多地引入新材料、创设新問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基于复杂的真实情境,发现、思考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学科问题,从中提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二)科学看待复习资料,牢牢把握复习的主导权

随着高考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和素养立意,试题内容不再是教材文本的再现和记忆,试题的素材也不再局限于教材,学科能力和素养的提升需要依托一些“新的”载体。而复习资料一般是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的,它将教材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进行重组,融入大量课堂提升训练与课后巩固训练,并且多以近期的高考真题作为样例,因此,教师们将复习资料作为这个“新的”载体便有了其客观必然性。但是,“以资料(指复习用的教辅资料)为中心”的复习模式,复习的过程就是教资料,复习的进度便是依据资料设定的内容顺序依次安排,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直接选自资料中的导学部分,课堂和课后训练直接选取资料中的习题,就连平时测试的试题也直接选自资料中的附卷。这样的复习模式,其实是将复习备考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复习资料的质量上,主动放弃了师生备考的主导权。甚至有些教师在探求名校成功经验时,唯一关心的也是该校“用哪种资料”。

我们认为,“以资料为中心”的复习模式,其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市场上没有任何一种复习资料是完全适合所有学生的。众所周知,复习越深入,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能力素养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差异就会越明显,此时尤其需要施以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复习过程。而市场上的复习资料一般都是按高层次学生的水平编写的,以在高考中获取高分为目标,目标人群相对单一。其次,市场上的复习资料,绝大多数是以知识的罗列为框架编写的。因为能力与素养是高考过程中学生作答时的表现,是对学生内在特征的测量结果,很难归类或列举,并且能力的角度和素养的层次也比较复杂,不像知识内容那么容易构建“复习体系”,因而,多数资料编写者选择了更易操作的知识建构方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资料的内容永远落后于高考的发展,很难跟上素养立意快速发展的高考需要,很多复习资料只能通过替换和补充少量新题的方式对上一年的资料进行年度修订。

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教师自己构建复习体系,并基于该体系灵活选用复习资料,即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复习方案,有选择地使用复习资料,并根据学生的复习进展及时调整方案、适当增补案例,以最小的训练量求取最好的复习效果;第二个层次,教师自主编写复习资料,即教师通过一系列测试形成对本届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水平的精准判定,并根据自己多年复习备考的经验制订班级复习计划、编写复习资料,合理推进复习备考。事实上,我区一些传统优质高中,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这样复习,并保持了较好的复习效果。另外,网络上也有一些成系列、可编辑的资料供教师学习借鉴。自主编写资料不仅有可能,而且有成功的实践案例。

(三)破解“知识碎片化”,提倡主线式教学

近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的非选择题侧重考查考生对地理事象空间分布格局的归纳概括、空间联系分析及其发展、演化过程的分析等。面对此类考查,我区考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整体得分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内地理课堂教学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培养地理思维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是割裂的、孤立的,这是典型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主线式教学是破解“碎片化”教学的一种积极探索,是在地理教学中以地理思想、地理知识或地理问题为链条将教学内容进行串接、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培养地理思维、渗透地理观念的教学思路与方式。现有主线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思路。

第一,以“人地关系”思想作为教学主线。“地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观念”,人地协调观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观念,是学生科学认识人地关系,认同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解决人类面临的系列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地理教材以及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都或明或暗地将人地关系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其中。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必须重视这条主线,将其或显性或隐性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

第二,以地理知识脉络作为教学主线。地理知识之间可以通过知识脉络主线搭建结构框架,这是将“碎片化”知识串接起来的有效方式。地理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用支架理论设计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知识点,通过科学组合、串接形成知识脉络开展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建立起相关的知识结构。

第三,以地理问题作为教学主线。《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提倡问题式教学,明确指出: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以地理问题为主线的教学即问题式教学,它是一种通过设计逻辑相扣、层层递进的一系列地理问题,围绕地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提出的六个基本问题(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助于人类和环境?)是地理问题设计的基础,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地理问题的设计做适当调整,形成教学主线,这不失为探索核心素养培育的一种适合的教学方式。

(四)深刻认识真实情境,有序深化教学内容

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规定,高考试题应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考生在真实的背景中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展现学科素养水平。这一规定,促使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新颖性日益增强。

新颖的素材和设问角度,要求考生具备现场学习的能力,通过现场学习获取地理信息、判断地理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而加工地理信息,解读相关地理信息的含义,使所储备的地理知识与新的信息形成内在关联,进而分析和解决试题中的地理问题。

要顺利完成以上流程,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复习备考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课堂教学应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采用案例教学,有序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从夯实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起步,向培养地理思维、内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序推进,引导学生基于深度学习,切实提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复习备考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第一轮复习,以夯實地理基础知识为目标,通过梳理、拓宽、挖深主干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结构,理解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理解并掌握基本地理问题的答题思路和整体框架;第二轮和第三轮复习的课堂教学内容,应切实聚焦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更多地引入案例,尤其是高考真题案例,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中的地理问题展开深度探讨,提出、提炼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方向,给学生示范梳理思路的逻辑链条,使学生能够感受并领悟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解决意识,养成相关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学会自主选择素材、自主设问,让学生切身感受真实情境,在“体会—实战—反思”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题图作者左为刘立昌,右为廖树山)

参考文献:

[1]程力,史辰羲.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制定的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9(7):84-88.

[2]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分析(文科综合分册)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18-2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56-59.

[5]刘立昌.地理课程标准视域下高考试题例析与教学启示[J].地理教学,2019(14):56-61.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广西考试招生研究专项课题“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ZJY037)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文综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移步不换形”——2017年文综全国Ⅰ卷第41题的思考和启示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光辉下的阴影——2016年高考文综I卷第41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