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健全两高一优农艺体系 全面提升农艺农机融合水平

2021-01-10张开伟

新农民 2021年36期

张开伟

摘要: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是每个农业参与者的梦想,也是每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是当代农业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协调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生产,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必须有农艺要求。而从事当代农业,就应当有农出机械的参与。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的基础和标志之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因素和先决条件。因此,全面提升农艺农机两者的融合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关键词:两高一优;农艺体系;农艺农机融合水平

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是每个农业参与者的梦想,也是每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是当代农业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协调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生产,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必须有农艺要求。而从事当代农业,就应当有农出机械的参与。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的基础和标志之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因素和先决条件。因此,全面提升农艺农机两者的融合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1 农艺和农机的概念及其特点

农艺,狭义上是指农作物的栽培和生产等技术工艺。(简你技艺);广义上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关技术措施的总称。内容包括作物育种。栽培、土壤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等过程及其相应的技术操作环节。

农机,狭义上是指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装备;广义上则是指农业生产中,为实现农艺要求,而设计生产出的技术装备,以及应用这些机械装备,以求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改变农业的劳动方式,减理农业劳动强度,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过程。

农艺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及社会活动中通过对动植物的观察,了解和品尝,从中出选择出适会人类需要的品种,使之成为农作物,再对这些些农作物进行研究筛选、改造,甚至是改变基因和生物学特性,生产出数量更多,品质更好,更加安全的农产品。其研究和发展对像是生命有机体,不同的作物,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其农艺就会有所不同,所体现的是复杂多样。

农机则是当代工业的产物,他总体是为实现某些或某件农艺要求而生。但其设计生产则与现代工业息息相关。使用效率和实际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当时的工业发展水平和具体操作者的个人素质。相对于农艺而言,农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生产制造的目的不同,绝大多数农业机械往往具有使用上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在研究方向上,农艺偏向于“高、精,新,尖”。农业技术的科研和实施这些技术的研究,力求单位面积的高产出和高回报,即科研水平。有点像计算机的“软件”。农机是偏向于在研究立生产过理中,如何实现高效率,高效能和高收益,体现的是“快,省,好,多”,有点像计算机中的“硬件”。

2 农艺农机相互融合的基本内涵

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事物合成一体。結合,泛指人式事物之间发生密切联系,融合与结合不同,结合是强调统筹兼顾,而融合则是强调合成和融入。融合是全方位的结合,深度的结合,有机的结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状态,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体制或机制。

农艺农机融合,实质上是建立一种农机与农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协调发展的生产方式。综观农艺与农机关系发展的历程,大致走过了纯农艺时代、农艺农机时代,机械化农艺时代,以及目前已经开始,今后必须要走的农艺农机融合时代。在纯农艺时代,社会生产力低下,没有工业这个行业,农业生产全部依靠人畜力和简单的农具;在农艺农机时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机在服从农艺的前提下,开始逐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逐渐被机械取代:在机械化农艺时代,工业技术迅速发展,农机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都突飞猛进,而此时,现代生物技术刚刚萌芽,传统农艺面临着农业大规模、高效益的挑战。农艺的发展方向是向最大程度地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要求。在此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仿生技术和机器人的发展,农艺和农机势必要步入深度融合的时代。农艺也好,农机也好,都是以实际应用,农业丰收、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目的的。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并不存在谁服从谁,谁服务谁,适应谁的问题。不注重农艺的农机是无的放矢和和闭门造车,不考虑农机的农艺是纸上谈兵和昙花一观。两者的发展都服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努力促使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农艺要培育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和离禽品件,制定适合机械化的农艺技术体系;农机要研制生产适应农艺要求的机品中类和作业方法。

推动农艺农机融合,事关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更关系农业发展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可解决“谁来种地”,“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息息相关。

3 农艺农机融合存在的问题

农艺农机融合好处多多,但现实融合过程中任然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非常严峻。总结起来主要集中在小农经济,农艺农机脱离,两者分设分立这三个方面,具体到技术层面来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农机的种类和作物品种不匹配,农业机械发展到现在,已有近七千个种类,我国也有多达近四千种农业机械,但也只能局限于几十个农作物品种的某些农艺、事环节,远未达到全要素覆盖的程度。如某些蔬菜、水果的识别采摘,无损伤收获等,就很少有相应的机械。

(2)农机作业的局限性与耕作制度不适应。这在作物套种时就比较明显,现有机械很难达到全面兼顾。在实行“大小行“种植的地区,若超过一定限度,也使机械在作业时很难适应。

(3)农机功能难以适应栽培技术适应,如提大蒜蒜薹,小粒作物(如谷子、白菜等)的间苗,地瓜秧苗的采取和栽培等,就很少有机械去按照农艺要求完成。

(4)农机的单一性、固定性难以适应农艺的多样性。一种作物,一棵庄稼,从播种到收获,中间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要求,往往有不同的农事活动,而农机往往是针对某种农事活动,而设计制造的。相对于农艺的复杂而言,农机往往不具有通用性,如果把农艺比作一条线,农机只能解决这条线上的一些他有能力的点。

(5)机效率的有限性,不能适应农事作业的季节性。大家都道“麦熟一晌”,但很难想象让机械“一晌”就能完成全部收获。如上例子,不胜枚举。

(6)农艺的传统性与农机的时代性存在矛险。这些年为促使秸秆退田,同时也为了禁烧秸秆,许多联合收割机都安装了玉米或小麦秸秆切碎抛洒装置。但仍有不少农民不遗余力地把秸秆搂起来运出田间,说是一地秸秆既不好看也形响种地锄草,类似看似笑话的例子出了不少。

(7)国外农机与国内农艺之间存在不适应问题

为提升农业生产和农机化水平,我国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就开始进口国外农机产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国外农机产品进入我国。这对提升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其中也有许多国外农机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譬如行距,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不很严格,有时或许是为了套种方便,甚至提倡“大小行”种植。而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作物行距规定则非常严格。如欧洲国家,大田作物的行距统一规定为“15厘米”模式,即行距要么是15cm,要么是15cm的整数倍,而美国则基本是“20厘米”摸式。为了适应水果机械采摘,甚至把树形整理成“一根棍”。为了机械化种植棉花,取消了“打边心、打顶心、抹赘芽”等耗费人工,机械又难以完成的农活,为了机械采棉,在棉花生长后期,不得不喷洒“落叶剂”。由此可见,农艺与农机的融合问题,不仅仅是“国内问题”,而也是一个“国际问题”。

以上是农艺农机在技术方面存在的几个融合困难问题。就目前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小农经济的问题,也就是“大国小农”的问题。它使得农机的效率得不到发挥,有的甚至淡出了实际应用。土地的深翻,若无政策扶持,在很多地方已难觅踪迹。再如小麦联会收获,根据调查,机收率虽已达到了97%以上,但效率只能发挥50%,也就是说现有的小麦联合收割机,有一半不是必须的。机械用不上,农艺农机融合也就成了空话。影响融合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农艺农机分设分立。据了解,在我国现行的农业高等教育体制中,农学教育专业基本全部集中在农业院校,农机专业则既有在农业院校中的,也有在理工类院校中的。在课程安排上,学农学的,安排农机课程很少,即使有也大都集中在现有机械的使用方法上,很少涉及农机的设计原理,制造的方法、遵循的原则及受到的限制。学农机的所学的农学知识也同样少,即使有也只是作一般了解,或是为了设计制造农机,站在工业和机械制造的角度,去学习一些非学习不可的农学知识。对农学原理和涉及的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生物学、药理学等了解甚少。这就使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站在全面的高度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从源头上就已形成了“两张皮”,我们呼唤农艺农机的全科教育。另外:在农业和农机的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上,也基本是自成体系,规划上不能统一,工作上特立独行,以至于许多科研成果要么束之高閣,要么虽昙花一现,从而形成了行业之间和部门之间,在产业发展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上,各说各治,有时是推诿扯皮,没有形成统一高效的融合运作机制。

4 实现农艺农机的高度融合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的变革,农业生产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首先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据统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综合机械水平,已经超过70%,部分农作物甚至超过85%,农业生产,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已经跨入机械化主导时代。对机械的依赖,对农艺农机都形成很大程度的“倒逼机制”。二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正在快速推进。为农艺农机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先说说农艺方面的融合问题。作为一个“农业人”或是从事农业科技方面的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农机。不仅要知道农机当前的动态,还要了解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要知其所“能”,更要知其所“不能”。要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制种,育种、农技推广、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等,与农机技术深度融合,使农机技术变成实用技术,将“高新技术”变成能以农机为载体的高效率廉价技术。从当前来看,农艺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把解决推进全程机械化解决不了的问题。如研发快速脱水的玉米品种,解决玉米联合收获中的半子粒收时含水量高的问题;研推成熟期相对集中的豆科和油菜品种,首荚位置高于10厘米的大豆,以及生长期能适合机械直播的水生作物等等。几乎每件作物都多多少少地存在大面积机械化种植时,不适应的问题,这都得需要农学方面的工作者付出努力,有时甚至是妥协。

再说说农机的融合的问题,每个“农机人”和从事涉及农业的机械设计制造及推广的科技工作者,要明白农机一开始就是“为农艺而生”。要尽最大可能适应农艺需求,要多发展使用范围广,效率和质量相统一的农机产品。当前,国外发达国家和我国江苏、浙江等地,已出现所谓“无人农场”,虽然其种植的农作物仅局限于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的极少的品种。但或许这就是今后农机发展的方向,要瞄准当代科技最高发展目标,利用最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仿生技术,材料技术,机器人技术,化工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将最新,最先进的现代技术融合进农机的设计制造;从而实现农业机械的现代化。

农艺和农机构成了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撑。从数学角度看,两者既是相加,更是相乘的关系。相加是因为农艺和农机是相互支撑,谁也离不了谁,相乘则说明自身对对方和结果有否定权。融会好了,可以实现自身和对方及效益的最大化。推进农艺农机融合,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我们要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标准化为基本要求,以全程、全方位机械化为当前方向,建立健全新型农艺体系,为保证国家粮食永久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天顺.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步伐,建设天水市现代农业技术体系[J].农业机械,2017(9):3.

[2] 琚兆海.不断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 全面提升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J].湖北农机化,20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