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可靠的记忆

2021-01-10高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放学小时候经历

高源

我对自己的好记性相当自信,尤其喜欢在生日和新年这种辞旧迎新的时刻回顾、整理自己的记忆,看看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成长和变化。但偶尔,我也会对自己的记忆产生怀疑,一是在看日记的时候,二是跟朋友追忆往事的时候。

在我的印象里,童年总是被明亮纯净的阳光照得金灿灿的,是我最想回去却遥不可及的故乡。回忆起小时候的寒暑假,小时候吃过的味道,小时候用过的物品,每一样都使我的心瞬间变得柔软欢悦。总觉得小学时光很欢乐很轻松,每天下午早早放学,作业不多,我便跟同学在外面晃荡,或者请同学到家里玩玩具,一直玩到暮色降临,妈妈下班回家。所有这些,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怀念啊。

直到有一天,我翻开十岁时的日记本,惊讶地发现一半以上的篇幅都在愤愤不平、无助悲哀地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难,体育达标训练累得走不了路,零花钱太少买不起喜欢的文具,因不主动学习而被大人训斥,因视力下降而被骂得战战兢兢……生活一点都不顺畅,烦恼一点都不比现在少。

我捧着日记傻眼了:真奇怪!我所经歷过的童年居然是这样子的?太诡异了吧!看来,是我在之后的十几年间不知不觉把童年给美化了。距离童年越远,那些回忆就越完美。人会下意识地忽略和逃避不愉快的记忆,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跟朋友聊天,她们口中的过去,有时也会跟我的记忆有出入。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缺乏自信、没有野心、相对低调的人,很少给自己设立高远的目标,即便设立了也不会让别人知道。高中时成绩始终保持在年级前三,即便如此,也不敢轻易透露自己想考什么学校,既害怕给自己太大压力,也担心会显得我自不量力。

后来考研的时候我悄悄考了北大,一个多年未联系的初中同学跳出来说:“啊,你终于实现了当年的梦想!”我很疑惑:“当年?”她说:“初一第一个学期,咱们刚认识没多久,有一次放学结伴走,我记得是在楼梯上,你一脸认真地说你以后想考北大,我还鼓励了你几句。”我吓傻了。什么?我说过这话?我当年这么狂妄吗?实在不敢相信!究竟是我后来改变了太多,还是初中同学的记忆出了差错,这已经没法证实了。我们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也许我根本不了解从前的自己,也许她对自己的记忆太过自信。

当我们跟别人介绍自己、讲述过往经历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讲述一个经过选择和修饰的人生故事。是的,就是在讲故事。童年是怎么过的,青春期发生了什么,大学阶段状态如何,毕业后又发生了哪些改变……我们有意无意地回顾和梳理自己的历史,试图理解、阐释,寻找逻辑和因果联系,理清思路。就这样,我们的人生轨迹越来越清晰,命运的转折点也越来越鲜明。每个人的叙述都是不完整的,是经过筛选和编辑的。这很正常,没有人能原原本本、巨细靡遗地把自己的人生展现出来——做不到,也没有必要。或许应该承认,人的记忆是不可靠的。那么,有没有可能借助确凿的证据来还原过往、修正记忆呢?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人生的见证者日渐减少,当年熟悉的朋友同学都渐行渐远,或者,他们对那段时光的印象也已经模糊。

当然,我们依旧可以借助一些文字、图片、声音记录来回忆,就像我去翻十几年前的日记一样。但问题在于,那些记录真的可靠吗?它们是零碎的,永远无法还原全貌,而且人们当初在记录的时候也是有过筛选的。

当我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并且是我们自己愿意看到的一部分。以前我以为记忆是镜子,可以清楚地映照出过去发生的事,后来才意识到,记忆是微波荡漾的湖面,倒映出来的东西既不完整也不清晰,要么有所遗漏,要么扭曲变形。就像巴恩斯《终结的感觉》这本书里说的:“不可靠的记忆与不充分的材料相遇所产生的确定性就是历史。”

但不管怎么说,独一无二的记忆构成了我,它是我之所以为我的基础,我不能否认它们。要相信记忆,却不能深信不疑。

编辑/梁宇清

猜你喜欢

放学小时候经历
画与理
放学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回到小时候
果然什么东西都是小时候最可爱啊
那些回不去的小时候
放学歌
小时候听的
经历与感悟
放学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