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季母猪生殖障碍疾病及其中药防治措施

2021-01-10高树山王兴礼王效国徐新杰

山东畜牧兽医 2021年2期
关键词:饮水器发情霉菌

高树山,王兴礼,王效国,徐新杰

(山东省临沭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 临沭 276700)

母猪经过夏季后出现产仔率低、流产、产死胎、产弱仔、不发情、发情配不上种和假发情等情况,这是目前养殖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发生率高,给母猪群健康、生产性能发挥以及猪群的生产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影响猪场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制约瓶颈之一。本文通过对母猪夏季多发病原因分析,重点采用中药微生态制剂预防保健治疗措施来调节母猪的机体平衡状态,保障母猪群的健康,保证猪场的经济效益。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当地某猪场2019年存栏30头母猪,主诉自9月份母猪群逐渐产仔到10月份,有3头母猪流产,有 8头母猪产仔数正常而成活数在 5头以下,其余为弱仔、死胎,其中死胎数较多,甚至有一头猪到产仔时有分娩征状但最后没有产仔,分娩征状结束后,怀孕征状消失。只有 60 % 左右母猪产了正常的12头左右的仔猪,在以后的3个月里,有 2头母猪出现发情症状,而屡配不孕,有 1头母猪出现假发情症状。猪场周围几个小型猪场也出现类似现象。

2 病因分析

2.1 夏季热应激 当外界温度持续在 32 ℃ 以上时,妊娠母猪由于长时间的热应激,干扰了内分泌系统,抑制了脑下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尤其是抑制了促黄体生成素分泌,使黄体酮分泌减少,使母猪出现流产、死胎、弱仔数增多,产程长等现象。夏季养殖户防暑降温的措施不到位,有的养殖户根本没有一点防暑降温措施,往往猪舍内是光滑而坚硬的水泥地面,中午时分,地面温度达到四五十摄氏度。长时间的热应激导致免疫抑制,猪体抗病能力下降,同时由于高温高湿,病原体繁殖快,成为某些疾病发生的诱因,导致猪群多种疾病的发生。

2.2 猪的生理特性 猪的汗腺不发达,不能通过出汗来散发热量。当外界温度达到 25 ℃ 以上,猪的饮水量逐渐上升,外界温度继续升高时,猪便会嬉水或泡在泥水中,而日采食量有所下降。为了维持机体的平衡状态,猪只能通过大量饮水、嬉水、泡在泥水中和经过排尿来维持机体平衡状态。反观养殖场的猪舍内除了食槽和饮水器外,供猪嬉水、淋浴、洗澡等避暑降温设备竟一无所有。

2.3 营养物质缺乏或不平衡 怀孕母猪在炎热的夏季,由于热应激的作用,影响激素的分泌,内分泌系统紊乱,母猪的采食量减少或下降,饲料在高温季节中维生素的破坏速度加快,饲料的配方没有改变,母猪除了需要维持其基本的生理需求外,还要对抗热应激,所以对维生素、维生素E的需求量加大了,一些饲料中加入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又吸收了部分营养物质,致使母猪所需要维生素、蛋白质、VE、微量元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缺乏,长时间的缺乏导致母猪许多疾病的发生。

2.4 饮水量不足 猪的饮水量因不同的季节而饮水量不同,正常情况下妊娠母猪的饮水量,春秋季节约为体重的 17 % 左右,夏季约为体重的24 % 左右,冬季约为体重的 10 % 左右。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水量不够,水压不足,甚至有的养殖户的猪饮水器水嘴堵塞、水桶中长时间缺水都不知道,致使不能满足猪只对水的需求。而饮水器的安装位置、高度也不合理,大多数养殖户都安装了1个饮水器,而很少养殖户安装2个饮水器,没有人性化的对待妊娠母猪,给妊娠母猪的饮水带来困难。

2.5 药物毒素的吸收 中医理论指出凡是对机体有不利影响的物质或因素无论体内或外界统称为毒,而西医理论上可以理解为药物的不良反应。现在的养殖过程中为了让猪少生病、甚至不发病,在饲料中加入了大量各种西药来预防生猪发病,如氨基糖苷类的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等可损害肾脏,氟苯尼考可以引起造血毒性和免疫毒性等等。抗生素的滥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只要不引起明显的损害,往往不会引起养殖户的重视,即使是药物引起的问题,却误认为是疾病引起的。夏季高温季节持续时间长,怀孕母猪由于热应激而引起的采食量下降或不食也被认为是疾病引起的,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药物的使用量。大量滥用抗生素导致药物毒素被动物机体吸收,机体的平衡状态遭到严重破坏。

2.6 霉菌毒素的吸收 霉菌毒素是饲料在储存、运输时由于饲料淋雨或原料水分过高,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保管不善或没有及时使用而发霉变质形成的,饲喂过程中饲料在食槽中停留时间过长也可形成霉变,在低浓度时便能对动物机体产生明显的毒性,且不同的霉菌毒素往往具有协同性,热稳定性好,在机体内很难被机体清除。大多数养殖户在饲喂母猪时采用自拌料的方式饲喂,在加工饲料时原料没有严格把关,致使霉菌毒素超标,即使在饲料中加入了脱霉剂,也不可能把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吸附干净,于是长期饲喂含有霉菌毒素饲料导致机体蓄积中毒。

2.7 机体自身毒素吸收 夏季高温季节受到热应激的作用,影响激素的分泌,内分泌系统紊乱,母猪采食量减少,活动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食糜在胃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持续高温高湿等因素导致母猪肠道因机体需要大量水分而再吸收引起便秘,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在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内毒素和外毒素等有害物质,被机体自身吸收。机体的自身代谢产物在机体亚健康状态或不健康状态下不能被及时清理掉,而被机体自身吸收蓄积中毒,致使怀孕母猪容易发病。毒素没有及时排除引起以后母猪不发情或发情配不上种的现象发生。

2.8 各种疾病 很多疾病引起怀孕母猪发病。病毒性疾病有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蓝耳病)、变异性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瘟等。细菌性疾病有猪布鲁氏菌病和猪李氏杆菌病,以及原虫性疾病、附红细胞体和弓形虫病等。

2.9 免疫意识淡薄 细菌性疾病可以通过药物预防和治疗,而病毒性疾病则不可以,只能通过免疫进行预防。大型规模养殖场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免疫程序,而散养户则免疫意识淡薄,伪狂犬病、猪瘟等病毒病防疫极不到位,有的甚至根本不防疫。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 (1)防暑降温:①遮阴与绿化,在夏季高温到来前搭凉棚遮荫,避免猪在太阳下直接暴晒,有条件的也可以在猪舍周围种植树木,除了净化环境外,还能起到遮阴作用。②通过淋浴喷雾消毒方式以蒸发方式降温。安装湿帘,安装电扇、空调等加强猪舍通风。③合理调节饲喂时间,同时饲料中加入开胃健脾清热消暑功能的中草药复合剂清暑散(山楂、神曲、麦芽、陈皮、苍术、黄芪、当归、黄芩、藿香、泽泻等)2 kg/t+益生源(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酵母菌等)1 kg/t和金维肽(VE、VC、多种氨基酸、低聚糖等)1 kg/t等,连续使用15 d,以后每月使用 7~10 d效果更佳。④加强隔热通风,降低饲养密度。⑤供给猪充足的饮水,母猪舍内的饮水器要安装2个,离地面20 cm左右一个,与母猪肩同高度(50 cm左右)一个,且 2个饮水器在同一直线上。(2)观察检查:①每天要检查一下水罐是否有水,水压情况以及饮水器是否堵塞。②检查猪的精神状态、健康情况及采食情况。③检查食槽中是否有剩余饲料,如果有及时清理并找出剩食原因及时处理。④严格把关饲料原料的购入关,经常检查饲料的储存。⑤养殖场内禁止养猫,周围环境不要有死水池和杂草。

3.2 停止饲喂发霉的饲料 立即更换优质高效的饲料,饲料中添加高效的脱霉剂茵陈蒿散(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胞壁多糖、复合解毒酶、牛磺酸、茵陈粉、栀子粉、大黄粉、青蒿粉等)1 kg/t和微生态制剂(植物乳酸菌、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等)2 kg/t和小苏打粉适量。及时清理食槽中的过剩饲料。

3.3 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微生态制剂 为了提高母猪的免疫力,解除免疫抑制,改善亚健康,在母猪饲料中加入了中草药扶正解毒散(主要成分:板蓝根、黄芪、淫羊藿、甘草、发酵人参叶、丹参、芦根、复合益生菌、复合酶制剂、牛磺酸等)1 kg/t+保胎无忧散(主要成分:益母草、党参、黄芪、熟地、白术、川穹、当归、枳壳、陈皮、黄芩、淫羊藿 取物、甘露寡糖、枯草芽孢杆菌、茵陈、大黄等)1 kg/t+发酵微生态制剂,每月连续使用 20 d,3个月后,每月使用7~10 d,效果更佳。

3.4 不强调使用西药防治 没有特殊情况不使用西药,只有在疾病出现临床症状时使用西药进行紧急治疗。在饲料中加入保肝护肾的中草药肝肾宝(杜仲、桑白皮、橘皮、茯苓、泽泻、车前子、甘草、黄芪等)1 kg/t,夏秋季节可连续使用,冬春季节每月连用5~7 d。

3.5 合理使用疫苗 对于病毒性疾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只能用疫苗进行预防,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免疫程序:(1)猪细小病毒病在后备母猪配种前注射疫苗2次,间隔3周,而经产母猪配种前注射一次。(2)猪乙型脑炎在每年3月份和9月份各免疫一次。(3)猪瘟和伪狂犬病每年普免 2~3次。(4)蓝耳病可以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免疫或不进行免疫,免疫前要进行抗体检测,阳性者则进行免疫,阴性者则不必进行免疫。

经过一年多的调理和治疗,病情严重的母猪淘汰,猪场现在已经运转正常。现在养殖户在饲料中常常加入中草药复合剂和发酵微生态制剂进行保健预防。

4 体会

母猪出现产仔率低、流产、产死胎、产弱仔、不发情、发情配不上种和假发情现象在中兽医理论方面是机体平衡失调的结果。现代兽医学认为,部分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霉菌毒素、自体代谢毒素、药物毒素、应激等是引起母猪生殖障碍的重要原因。防治母猪生殖障碍类疾病,首先在管理措施上适应母猪生物学特点和生理需求规律变化,必要时采用中草药类药物调节机体平衡或辨证施治,并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机体微生态平衡。

猜你喜欢

饮水器发情霉菌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奶牛产后首次发情行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饮水器在哺乳母猪上的使用效果对比
影响氯前列稀醇效果的因素分析
燕山绒山羊泌乳期诱导发情效果分析
论创意速冷热水器设计与研究
为不同人群设计的街头饮水器
育雏用具和设备早准备
早期霉变纸币霉菌分离与鉴定研究
霉菌的新朋友—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