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大桥镇稻纵卷叶螟、褐飞虱重发原因分析及绿色防控技术

2021-01-09姚晓丽

新农民 2021年34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

姚晓丽

摘要:笔者从迁入期早、迁入量大、危害代次逐代加重,虫卵量高,蛾峰持续时间长,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生育期偏迟,防治措施及防治技术的影响等方面全面分析该年度大桥镇水稻两迁害虫重发原因,并提出绿色防控技术,该技术对江苏省及周边地区水稻两迁害虫绿色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绿色防控技术;大桥镇

大桥镇地处大丰区东部沿海地区,水稻是该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2万hm2,2020年,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相继大发生,由于注重农业、物理措施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控制作用,科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效的减轻了环境污染,最终控制了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的危害。

1 发生危害特点

1.1 稻纵卷进叶螟

四(2)代轻发生,五(3)中等偏重发生、六(4)代大发生。

1.1.1 四(2)代稻纵卷进叶螟

轻发生,大田蛾高峰期出现在7月18~20日,峰期蛾量905头/667m2;百穴卵量平均16.44粒。

1.1.2 五(3)代稻纵卷进叶螟

中等偏重发生,8月10~11日大田调查,百穴虫卵量15.29(0~150)头;8月28日调查,百穴残虫平均20.8头;平均卷叶率0.37%。

1.1.3 六(4)代稻纵卷进叶螟

发生期早,高峰明显,成活率高,大发生。8月23日赶蛾,有蛾田率100%,蛾量平均5588.5头/hm2。9月5日调查43块田,百穴虫、卵量0~380头(粒),平均62.54头(粒),最终未治田块,自然卷叶率及百穴虫量高达53.61%和151.37头。

1.2 褐飞虱

六(3)轻发生,七(4)代大发生。

1.2.1 六(3)代褐飞虱

轻发生,8月17~18日普查,百穴虫量平均0.18头。

1.2.2 七(4)代褐飞虱

大发生:9月26~28日普查83块水稻大田,有虫田率80.72%,平均百穴虫量234.28(0~4760)头,以低龄若虫为主(个别严重田块百穴虫量近3万头)。经过科学防控,成效显著:全镇最终七(4)代褐飞虱百穴残虫控制在50头以下,“冒穿”田块零星查见。

2 重发原因分析

2.1 迁入期早、迁入量大、危害代次逐代加重。

2.1.1 稻纵卷叶螟

四(2)代迁入早,6月18日迁入,比常年早13d;五(3)代迁入量大,全代累计23520头/hm2,是常年的2.05倍;加之气候条件适宜,致使五(3)代、六(4)代都成为主害代;而常年稻纵卷叶螟在本地区的主害代只是五(3)代,使稻纵卷叶螟在水稻上的危害程度明显加重。

2.1.2 褐飞虱

6月下旬就开始迁入,比常年早27d。

2.2 虫卵量高,高峰持续时间长

2.2.1 稻纵卷叶螟

五(3)代稻纵卷叶螟自8月上旬以来蛾量高、峰期长、虫卵量大,局部田块百穴虫卵量近1000头,是大发生标准的5倍,蛾峰持续时间长增加了适期防治难度,导致主害代防治难度加大,从而使稻纵卷叶螟在水稻上的危害程度明显加重。

2.2.2 褐飞虱

主害代七(4)代危害期长达35d,比常年多近12d。

2.3 气候条件适宜

2020年6~7月期间,降雨极多,气候凉爽,极有利于稻纵卷叶螟、褐飞虱成虫的迁入、产卵、卵的孵化及幼(若)虫的存活;8月上旬立秋后多达31d的极端高温,造成夏天不热,秋天不凉,是水稻两迁害虫重发的主要原因。

2.4 水稻生育期偏迟

水稻梅雨期是常年的的2倍多,光照不足,导致水稻生育期比常年迟5~7d,营养生长旺盛,贪青、迟熟,极有利于稻纵卷叶螟、褐飞虱成虫的产卵、卵的孵化及幼虫、若虫的存活,卷叶螟蛾多、卵多、虫多、卷叶率高,褐飞虱基数高,短翅成虫占比高,防治难度大。

2.5 防治措施的影响

部分种植农户前期忽视对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的基数控制,是导致后期稻纵卷叶螟重发和出现稻飞虱“冒穿”的重要原因。

2.6 防治技术的影响

2.6.1 对稻纵卷叶螟的影响

菊酯类农药等已产生抗性的药剂,不适期用药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

2.6.2 对褐飞虱的影响

噻虫嗪、吡虫啉、噻嗪酮等抗性水平高的药剂仍有农户使用,导致对褐飞虱防治效果差,田间害蟲积累,对水稻造成严重损失。

2.7 种植水稻的农户主观不重视、用水量偏少的影响

少数农户用药时间不及时,思想上不够重视,使用无人机防治时水量偏少,导致防治效果差。

3 绿色防控技术

3.1 加强测报技术的提升

为提高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对期测报精确度,注重学习并熟练掌握了卵巢解剖方法,对期进行卵巢解剖,根据卵巢发育等级,进一步精确预测下代害虫发生时期。

3.2 准确测报,为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第一手资料

3.2.1 稻纵卷叶螟

针对2020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严峻形势,调查中做到了查虫与查卵相结合。

3.2.2 褐飞虱

该虫隐蔽性极强,要做到准确测报,难度极大。因此,采取了系统调查与面上普查,大田查虫和查卵相结合,同时根据分析气候和水稻苗情等情况,做到准确预测,适期防控。

3.3 把握最佳用药期,压低基数、及时准确用药

3.3.1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1龄幼虫一般不易觉察,仅在幼嫩叶或组织上取食,造成针尖大小的白点。2龄幼虫可形成卷叶,爬到叶尖处,叶丝缀卷叶尖的叶缘。3龄幼虫纵卷叶片,造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根据稻纵卷叶螟幼虫具有较大的隐蔽性的特点,必须掌握在卵孵高峰至1~2龄幼虫期及时用药,3龄期形成卷叶后再用药,防治效果明显下降。

3.3.2 褐飞虱

重视“压前控后”,在水稻前期病虫害防治时,注重五(2)代、六(3)代褐飞虱的防治。

3.4 选准药剂品种,提高用药质量

3.4.1 稻纵卷叶螟

选用甲氧虫酰肼、茚虫威等与甲维盐等速效性药剂混用,做到均匀喷雾,喷杆喷雾机每1hm2兑水300kg或手动喷雾每667m2兑水450kg。

3.4.2 褐飞虱

选用丁虫腈、吡蚜酮、呋虫胺与烯啶虫胺等混用。

3.5 分类指导,实现统防统治

根据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发生实际情况,做到分类指导,实现统防统治,准确及时控制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发生与危害。

4 绿色防控技术经验

4.1 选准药剂,是提高水稻两迁害虫防治效果的保证

针对市场上存在多种对稻纵卷叶螟、褐飞虱产生较高抗性药剂的实际,大桥镇在水稻两迁害虫防治上加大了对新药剂的推广应用力度,防治稻纵卷叶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茚虫威等;防治褐飞虱选用烯啶虫胺、呋虫胺、吡蚜酮等药剂,避免使用噻虫嗪、吡虫啉、噻嗪酮等抗性水平高的药剂。取得了较好的治虫保产效果,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全面丰收。

4.2 行政推动,是组织开展水稻两迁害虫防治的前提

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水稻两迁害虫防治技术要求高,时间跨度长,组织发动难度大,要取得实效,必须依靠行政推动,才能真正把广大农户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引导他们主动投入防治战役,2020年大桥镇在水稻两迁害虫防治工作中由于镇领导高度重视,保证了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4.3 适期防治,是保证水稻两迁害虫防控效果的关键

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危害时期长,峰次多,用药次数多,为推进水稻农药减量使用技术,大桥镇在水稻两迁害虫防治上坚持“压前控后,适期防治”,压低虫情基数,提高防治质量,减少用药成本,防治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徐志英,蒋思霞.农药环境污染问题及可持续治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994-1995.

[2] 华小梅,江希流.我国农药环境污染與危害的特点及控制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3):40-43.

[3] 陈贤均,赵祖国.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及农药遗传毒性研究进展[J].毒理学杂志,2010,24(4):324-327.

[4] 崔家华.江苏盐城大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扬州大学,2020.

[5] 沈田辉,王风良,卞康亚等.盐城市大丰区2017年稻纵卷叶螟重发原因分析及绿色防控技术集成[J].上海农业科技,2018,368(2):109-111.

[6] 林秀秀,金道超,陈祥胜.稻纵卷叶螟抗药性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2,51(3):437-440.

[7] 王彦华,王强,沈晋良,等.褐飞虱抗药性研究现状[J].昆虫知识,2009,46(4):518-524.

[8] 刘勇,沈田辉,王风良,等.大丰区机栽水稻穗期”三病二虫”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技术集成[J].植物医生,2018,181(5):51-53.

[9] 田子华,吴佳文,朱先敏.江苏省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的做法与发展思路[J].中国植保导刊,2015,35(1):76-78.

[10] 杨普云,赵中华.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南[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11] 叶贞琴.大力实施绿色防控加快现代植保步伐[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2):5-9.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技术
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技术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应用及推广前景
连云港市赣榆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永安市水稻主要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控技术
思茅区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及成效
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套袋梨常见病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害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