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结合三维牵引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稳定性及ODI指数的影响

2021-01-09曾冠楠谌少颖李凤新周占锋

中国疗养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腰间盘疗程脊柱

曾冠楠 谌少颖 李凤新 周占锋

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常伴有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等症状,若未及时采取措施治疗,腰椎功能将严重受损[1]。近年来,三维牵引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但其单独治疗效果欠佳。温针灸为中医学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临床有关温针灸结合三维牵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三维牵引联合温针灸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9~64岁,平均年龄(52.19±3.09)岁;患病时长1~3年,平均患病时长(1.67±0.49)年。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8 ~63 岁,平均年龄(52.36±2.96)岁;患病时长1~3年,平均患病时长(1.69±0.48)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学》[2]内相关标准者;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者,辨证为痹症、风邪寒湿型,主症: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疼痛等,次症:下肢畏寒怕冷等,舌脉:舌淡,舌苔发白且薄,脉沉迟;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过敏体质者;孕期妇女;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者;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三维牵引治疗,使用翔宇牌YHZ.111型微电脑三维腰椎牵引床进行治疗,依据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实际情况设定相应的牵引力、模式、旋转方向与成角度数等参数,初次牵引量以患者体质量1/3为主,逐渐加强牵引力,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时间约为0.5 h,每隔3 min歇息30 s,牵引结束后患者平卧0.5 h后再起床,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患者呈侧卧位,髋部与膝盖稍微弯曲,大腿与腰部夹角约为150°,选反阿是穴为主穴,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环跳、大肠俞、关元俞、肾俞、秩边、委中、腰阳关、阿是穴等为配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行针刺,施以提插捻转,得气后再将长度约为2 cm的艾条段插在针柄上,并点燃,每个穴位灸3~4壮,留针0.5 h,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 评价指标 治疗前与治疗2个疗程后,评估以下3个指标。①中医症状积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包括:腰部疼痛,下肢麻木、下肢疼痛、下肢畏寒怕冷,依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3级,2分:轻度,4分:中度,6分:重度,总分为2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②脊柱稳定性:使用X线片进行拍摄,测量并对比两组腰椎前凸角度、腰椎曲度、腰骨倾斜角、平均椎间隙高度。③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根据ODI[4]对两组腰椎功能进行评分,该量表共包含19个条目,每个条目为0~5分,每个条目得分之和为总分,得分与腰椎功能呈负相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较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脊柱稳定性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腰椎前凸角度、腰椎曲度、腰骨倾斜角、平均椎间隙高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 单位:分

?

表2 两组患者脊柱稳定性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脊柱稳定性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腰椎前凸角度/(°) 腰椎曲度/mm 腰骨倾斜角/(°) 平均椎间隙高度/mm治疗前 治疗2个疗程后 治疗前 治疗2个疗程后 治疗前 治疗2个疗程后 治疗前 治疗2个疗程后对照组 40 31.49±1.54 36.74±1.64* 1.32±0.41 1.57±0.41* 25.19±3.24 28.26±3.54* 8.12±1.45 10.16±1.24*观察组 40 31.52±1.48 42.51±1.67* 1.35±0.39 1.83±0.49* 25.23±3.19 31.42±3.52* 8.14±1.29 12.84±1.09*t 0.089 15.591 0.335 2.574 0.056 4.003 0.065 10.267 P 0.929 <0.001 0.738 0.012 0.956 <0.001 0.948 <0.001

2.3 两组患者ODI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ODI指数较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ODI指数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者ODI指数评分比较(±s) 单位:分

?

3 讨论

腰间盘突出症发病原因为外伤或退行性病变引起机体腰间盘纤维损伤,髓核突出,导致患者马尾神经根或神经受压[5]。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手术治疗该疾病,且具有一定疗效,但由于手术属于创伤性治疗,术后容易出现腰腿麻木、酸痛等异常感觉,影响治疗效果。

腰间盘突出症其发病机制为脊柱失去稳定性,三维牵引通过利用力学原理,模仿医学手法中的斜扳、牵引、旋转复位等手法,能够同时完成成角、旋转、牵引,从而使病变部位发生三维方向改变,恢复腰间盘脊柱稳定性;且其通过电脑进行操作,可有效提高牵引角度准确性,弥补了传统牵引手法误差较大的缺点[6]。而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腰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痹症”范畴,认为其病因为风寒湿邪、气血亏虚、劳损外伤,从而引起肝肾亏虚、导致气血淤积[7-8]。因此,中医学认为治疗该疾病应以散寒止痛、活血通络、温阳补肾等为主。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两者结合应用的一种手段,该方法可通过针刺穴位达到调理脏腑气血、疏通经络、止痛等目的[9]。本研究中以反阿是穴为主穴,其与阿是穴相反的特性与分布规律,对于软组织损伤具有良好的作用,对其进行针刺,可有效起到疏经活络、止痛等作用,同时依据患者病情选取配穴,有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加以温针灸不仅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还可起到散寒止痛、温阳补肾功效,从而加强温通静脉、活血化瘀作用[10]。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将两者联合应用于治疗该疾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ODI指数较低,腰椎前凸角度、腰椎曲度、腰骨倾斜角、平均椎间隙高度较高,表明温针灸结合三维牵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有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脊柱稳定性,改善腰椎功能,利于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综上所述,温针灸结合三维牵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可显著缓解症状,提高脊柱稳定性,还可改善腰椎功能。

猜你喜欢

腰间盘疗程脊柱
手术与保守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分析
孩子身姿不挺拔 原是脊柱侧弯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肌少症对脊柱疾病的影响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腰间盘突出怎么治疗?
遭遇腰间盘突出时
治前列腺增生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