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高水平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1-01-08郑江林 郝未来

职业 2021年23期
关键词:中职

郑江林 郝未来

摘 要:本文结合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在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工作中的实践,对中职高水平专业建设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职 高水平专业建设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2020年,浙江省组织开展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工作,推动浙江省职业教育向高水平发展。其间,浙江省共评选出了高水平中职院校50所、高水平专业150个。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成功入选了浙江省中职高水平建设学校,其中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成为浙江省高水平建设专业(A类)。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专业优势与特色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是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浙江省示范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学校积极对接和服务地方“1+3+2”产业体系,为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1.设施设备优

学校设备资产总值为1 100多万元,拥有钳工、普车、数控车、数控铣、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实训车间,共有实训工位285个;建有校内实训室8个、校外实训基地15个,其中机电智造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机电实训基地是省级公共实训基地。

2.师资力量强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8人,“双师型”教师占比96.4%。教师专业对口、年龄结构合理、职称比例分布均匀,近5年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有30多人次获奖。

3.课程改革新

学校积极开展选择性课程改革,采用项目教学法,运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构建“工学结合导生制”及“技能卡”人才培养模式。

4.教学质量高

学校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在各类技能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近3年高职单考单招成绩突出,学生就业质量好、满意度高。

5.校企合作深

学校深化校企合作,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共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

(二)机遇与挑战

随着衢州地区智能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产业链不断完善,“1+3+2”产业体系快速发展,急需智能制造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为职业教育发展增添了动力,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机械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速度加快,智能制造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如何满足信息化升级后的制造业发展的新需要,为智能制造行业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成为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

二、实施措施

(一)立德精工,产教融合,打造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1.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工匠精神培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2.构建“1+2+X”人才培养模式

創新实施“一核双融+X个职业技能等级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素养培育为核心,通过工学项目化融合和跨专业交叉融合,让学生具备“X”个职业技能等级能力。学校积极深化“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增材制造技术应用(3D打印)、家居设计应用等专业方向的中高职衔接工作,为机械智能制造产业提供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开发智能制造类岗位技能标准

学校提档助力“浙江智造”产业升级,服务地方“1+3+2”产业体系,参与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深化与江山经济开发区、山海协作园区、江山装备制造行业协会的合作,引入浙江科力、江山热威等产业龙头企业,校企共同开发智能制造类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助力1家以上企业建成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二)对接岗位,融入“三新”,开发智能制造精品教学资源

1.开发项目化课程

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链,融入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根据企业岗位工作内容、作业标准开发课程标准,开发项目化课程,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对接。

2.建设信息化课程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线上+线下”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使学习资源获取更方便,促进课堂深度交互,将专业课堂打造成智慧课堂,满足资源共享、远程互动、教学创新等要求。

(三)强化思政,提质培优,构建智能制造新样态课堂

1.实施课程思政创优行动

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开发机械工程材料等多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精心提炼3个左右思政课程示范案例,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理论课、实训课、顶岗实习,实现机械专业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实施“多彩课堂”提质工程

为适应职业教育“三教”改革需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特点,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多彩课堂”提质工程。以浙江省中职学校“多彩课堂”评比活动为契机,针对机械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和“真问题”,学校构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开发了《数控实训》等实训课程的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创新课堂教学,促进机械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四)引育并举,联合培养,打造一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实施“雏燕起飞”工程

组建青年教师读书班,开展师徒结对青蓝活动,通过集中授课、专题研讨、教学观摩、公开课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2.实施“群雁齐飞”工程

组建骨干教师提升班,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与企业合作加大教师“技师化”培养,力求建成一支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教师团队,在3~5年内取得不少于5项专利,获得不少于3项省级比赛荣誉。

3.实施“筑巢引凤”工程

建立智能制造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依托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借助技能大赛,培养技术能手和现代工匠。

(五)聚焦智能,合作提升,校企共建“互融共享”型实训中心

1.打造“四链”实训基地

深化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互融共享”型实训中心,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机电实训基地水平,培育智能制造技能人才。

2.开发“三新”企业教材

学校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与浙江科力合作开发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教材;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制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合信息技术,开展机电智造在线课程项目培训工作。

(六)优化资源,协同创新,建设高水平产教合作培训服务平台

1.建立“强能精技”企业实践流动站

以产教融合为平台,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积极开展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活动,了解行业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广泛调研、挖掘机械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围绕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技术问题开展探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助推企业发展。

2.开展“扶强助能”精准技能培训

整合专业优质资源,发挥场地、设施、师资、教学实训设备、网络及教育资源等优势,面向复员退伍军人、下岗职工、东西部扶贫人员等,采用订单式培养、带薪培训等方式,实施多样化培训方案,进行分类教学、分类管理,采用弹性学时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举办专题技术讲座,有效提升培训人员的技术水平。

(七)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1.坚持党建引领

以党建引领专业发展,强化党员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引导教师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融合,建立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岗位育人等案例库。

2.强化制度保障

制定专业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标准等制度,成立由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教研组组长组成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目标责任制,细化工作任务,形成专业发展管理机制。邀请行业与企业专家、技能大师与能工巧匠等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聚集多方资源,指导学校专业建设工作。

3.加大实训设备投入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管理,构建多方经费保障机制,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积极争取行业企业的经费和项目,加大高水平的实训设备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实训条件和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为高水平专业建设提供硬件保障和可持續协调发展保障。

三、思考

(一)加快专业群建设是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必然

学校在“双高”建设期间,将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主体,新开设增材制造技术专业,促进专业转型升级。同时,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组建成智能制造专业群,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布局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建设教师创新团队是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基础

高水平专业建设必须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其中教师是关键。制定教师发展“三大标准”,实施教师梯队培养,构建“星级教师”考核体系,建立“名师领衔、骨干主体,双师互补、校企融合”共同体,打造教学创新团队,建立校企“双循环”管理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创新团队建设。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核心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充分利用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现代学徒制基地,创建教师实践流动站。充分利用机械名师团队,建成“企业服务中心”,开展企业技术攻关、工艺改造或员工培训等服务项目,提升专业服务产业(企业)的能力,提高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中职
中职历史课补充内容的实施探索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加强中职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
中职生健康性取向教育不容忽视
中职农村医学专业发展前景探究
用“第三只眼”看待中职学生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